做社
做社
做社作为农耕文明的民俗
一般一年做六次社,分为春社,田了社、禾黄社、田了社、禾黄社、福社,亚热带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种植水稻,双季稻。年底为福社。春社,并不是意味着马上就可以育种下秧育秧苗,整理田地抛秧。
在亚热带,一般只种两季稻,冬种一般是种植文且,烟叶、甘蔗等经济作物。
倘若不冬种的话,春社其实也意味着新的一年的春耕时节的开始,以前是手插秧,之后才是抛秧;以前是牛犁田,如今是铁牛打田,所以如今的春社开始后,人们往往还不着急修水渠引水入田。而牛耕时代,不冬种的田地,勤奋的人家,往往把水稻田地犁起来晾晒,起到疏松土壤和除草等作用,简称晒冬。
福社,年底谢福感恩,类似于美国的感恩节。
做社是农耕人们紧紧围绕土地上的种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收获季节而展开的春种秋收冬藏式的集体祭祀活动,而亚热带地区只不过把这个方式一年做两次流程而已。
做社是农耕人们为了向土地公土地婆祈福保佑风调雨顺,物富人丰的一种方式,也是物质匮乏时代集群合居人们犒劳自身辛苦劳作后的一次众筹分发美食的方式。
土地公土地婆的祭祀,一般是整猪整羊整鸡的供奉,而供奉从稻米加工而成的米糕类食品不需要筷子🥢 ,而供奉米饭菜类需要筷子。
春社一般是一年开始,所以各家往往带着柴头到着火的社灶里点燃带回自家厨房的柴火灶里,火把带回来用烟火熏牛栏猪栏鸡笼,起到赶虫的作用并喻意六畜兴旺,人财两发。不过,电器化厨房生活方式的改变,春社中,大多数人们也不在带着柴头到社灶带社火回家了。
社坛的神奇作用往往是不科学的,比如二十多年前,某某家牛跑丢了,牛主人费功夫找不到后,往往会买上猪肉饭菜酒食到伯公伯婆处祈福,而牛失而复得后,再置酒食还福。又或者两家起口角争斗,人们往往愤怒地说,到伯公发誓,似乎能够祈盼伯公能够神断两家事。
做社是整猪,所以社猪肉煮汤往往比从屠夫手中购买的分割肉更甜、更美味,可能类似东北杀猪菜的汤也比普通猪肉汤更原蒸原味。
不过,去年猪瘟,搞得村里卖猪做社都买不到猪,所以去年只做了三次社,还是多少次来着。这次做社每份60元,约三斤左右猪肉,份数约百份,不过很多村里人往往进城工作居住,一年到头也不回来几次,也不会参与到做社。
社坛一般在一个村里田地的附近,而其他寺庙往往在村与村交界的地方,比如东岳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