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倍速接收”与“常速体验”
似乎已经习惯了倍速播放下的倍速收听与收看。比如听书、听时评、学习视频等,甚至有时为了解时下热剧的基本情节我也会倍速播放,两倍或者三倍。
那天要听一段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但忘记把倍速调回来,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在三倍速下瞬间卡哇伊了。
一些经典影片别说倍速了,有些片段我甚至还会倒回去看。还有一些语言栏目你也是不忍倍速的。比如贾行家解读《梁庄十年》那期音频,别说两倍速了,就是1.5倍你都会损失很多情绪内容,所以强烈建议常速播放。
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哪些形式适合倍速接收,而哪些只适合常速体验?
单纯的数据信息、逻辑观念的传递是可以倍速的,而一旦某种形式传递的是情绪、情感为主的审美体验,可就无法倍速进行了。
究其原因,又回到了体验的线性属性上,而线性是建立在时间性这个基础上的。时间线所承载的内容是与时间速率相匹配的,调整时间速率的后果就是内容传递与时间速率无法匹配,导致了内容无法传递。
这说明了包含情绪体验在内的审美体验是要在常速下进行的。那些倍速播放影视作品的方式只能理解为是在获取信息,而无法得到审美体验及其所包含的情绪情感。
这就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使用“逐道出水品鉴法”来品茶了,因为最佳的汤感呈现是线性的(此前有过论述,在此不赘言)。一道正常呈现七水的茶,非要三水甚至两水喝完,那注定会损失掉次序性与诸多细节信息,如同看了一部随机剪出的十分钟电影浓缩版,大都难得要义,不知所云。
再换成美食也是一样,九个菜逐一吃是九种味道,这还不算细细咀嚼后的滋味线性变化。若非要将宫保鸡丁跟拔丝山药塞一嘴里,得到的不是一口享受了两种味道,而是感受了一口相对浑浊、不清晰的味道(其中很多滋味细节是被相互抵消了的),对体验而言这就是一种损失。
这一点明确了,其实就可以把很多内容分为可以倍速体验的与必须常速体验的两类:那些纯粹的信息数据传递通过练习后就可以进行“倍速接收”,而涉及到体验层面的内容则必须保证“常速体验”。具体有哪些,大家自己分分吧。
对于茶而言,我们也就明确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疆界,更好指导我们的实践探索。
顺便说一句,今天的内容如果转音频播放,是可以倍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