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反思,走向理性
吴群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学习有感
当我们与新课程相遇时,它是新奇的,我们是无知的。认识新课程我们从理论开始:什么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现,评价体系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陆续进入我们视野。理论书刊的阅读使我们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怎样在一堂课中体现这些新理念我们还无所适从。带着这样的疑惑,4月28、29日我们研修班的9位学员走进了“浙江省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与会期间我们听了4节示范课和3个讲座,原想在这次研讨会中,会让我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个感性的认识和清晰的概念,可事实上这些课却更让我迷茫了。用干国祥老师的话说:“你们是来寻找笼子的,却找到了一片旷野。”是啊,原来我想通过省级的示范课去找到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可以装进任何'课"的一个“笼子”结果却走到了无序的旷野。在这次会议中强烈冲击我的是一种反思精神,我想这种反思也正是新课程的精神所在吧。
一、反思文本。
对教材我们一直都是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管是应景之文,还是过时陈旧之文,我们是按部就班的一册书20几篇文章依次按照教参的解读来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像我们所谓的教改实验班也是如此。教师真正成为文本的奴隶。新课程实施了,我们如何面对教材呢?应该说教材也是新编的,注入新鲜的空气,而我们又如何面对这文本呢?在这次听课中让我找到了一个答案。郭初阳老师在上《珍珠鸟》的时候就不像我们惯用教参的解读----通过人与鸟距离的改变显示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而是较好地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反思。课堂上紧紧围绕“笼子”周旋:以人与鸟之亲近,来观察鸟与笼子的距离;以筱敏与冯骥才态度之差异,来发掘对囚禁的欣赏;以影片《群鸟》中笼子的置换,来反省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以小竹笼束缚身体与大房间束缚精神,来推究天生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当。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大胆、新颖、有哲理意味的解读,彻底从奴性化的文本中解脱出来。同样的,省教研员蔡少军老师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也大胆从文本中挑刺,指出作者在描写人物时用太多的概念化的手法和作者过多在文中露脸的弊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周正逵在《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讲座中指出教材选编的艰难性,文本难免出现一些纰漏,鼓励教师要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文本。从以上专家、老师的做法、态度上看到对文本的积极的反思,也让我们感受到对文本的处理要懂得割舍、要去理解它、把握它,学会反思文本。
二、反思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想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对学生的学习的尊重、与学生的对话对话、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去入手。当我听了郭初阳老师《珍珠鸟》和蔡少军老师《音乐巨人贝多芬》课,不禁为他们对文本的独到解读、课堂组织、引导学生的技巧叫绝,但我总感到有一种缺憾:教师的文本的深层次的理解却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思路上来,没有注意到学生通过这文本体验到什么、发现了什么。我想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没有凸现的。这也让我想到4月17号宁波效实中学的李竟老师在青田上《土地的誓言》一课: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围绕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为中心,课之初,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课之中,利用影片、当事人的口述、集中对“白桦林”一段的朗读来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课之终,学生归纳、教师点拨、朗读深化。纵观一课时教师着力于学生通过文本所体验到的情感,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的一切活动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这一堂课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旧的教学观中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容器,课堂中是处于从属地位,我们面对新课程一定要把转变观念,摆正学生的位置,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时时刻刻以提高学生为己任,真正把学习还给学生。
三、反思专家、权威。
如果说对教材文本是认认真真的遵循的话,对专家我们可就是崇拜了。像钱梦龙、魏书生、于漪、程红兵、李镇西等虽没有听过他们的课,那些理论著作、教学实录也看过一些,觉得他们确实有一套,不愧为大家。可是与会上,听到蔡朝阳老师的《那一代----魏书生:技术主义的权威人格的末路》的讲座,指出了还活跃在语文界的当红专家魏书生的缺陷。讲座从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偏差,两方面进行分析批判。讲座的话语中不乏有偏激之语和疏漏之处,但我觉得一个青年教师敢于直面专家并加以批判,(除了有炒作、自我标榜之嫌外)确实勇气可嘉啊。其他的还有卢军的《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和白尘的《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也都对语文界的元老、专家进行了质疑。这让我们看到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看到课程改革中的新星力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原先的一些专家、理论难免出现一些落伍,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盆否定。时代造就英雄,但英雄也不是凭空而立的,肯定要先有继承后创新才有所为。试想,在台上作讲座的、会上大谈新课程的、以及其他的老师,哪个不是从应试教学中成长的,不是从旧学中成长的。所以我们在反思批判专家时一定要客观,侧重于其理论是否为新课程的发展服务,而不是专家其本人。
四、反思评价与考试制度。
长期以来,评价和考试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着千千万万师生的命运。它是师生快乐、愁苦、希望和恐惧的源泉,是师生对之顶礼膜拜的上帝和偶像。在这次教研会上听了除了上面提到的两节课,还有金学林的《羊的世界》综合学习活动课和刘飞雁的《海燕》朗读指导课,不管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上课的内容、形式,我想学生听了这些课要去应对当前的考试怕会死的很难看的。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课该怎么上?这四节课可以说代表着新课改的一种方向,也是我们今后要大力推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必须反思现在的考试制度,当考试制度发生变化后我们的课堂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目前,建立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已是全国上下的共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据悉,2004年,广东省考试中心将会就实验区和非实验区所使用的不同教学大纲分别出题进行考试。另据报道,2004年高考,湖北省将首次和其他23个省、区、市一起使用按照新课程标准命题的高考试卷。该报道称:“高考语文关注的已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关注考生知识、技能是否已经转化为语文素质。考试有可能侧重于对学生认知能力、表达技巧、生活阅历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靠死记硬背得分的题会很少……”这对于深受考试之苦的广大师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这次我们有幸走进“浙江省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从中看到、听到一些课堂教学的新气象和新的教学理念,这无疑让我们受益匪浅,但我更大的感受就是我从这次会中学会了反思,让我走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