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汤:通毛孔、通大小便、通血管、通七窍】2

陈潮祖:五通汤-使用数千次的方子

五通汤: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5g,细辛6g,白芍10g,甘草10g,陈皮15g,厚朴20g,枳实15g,柴胡15g,白术20g,茯苓20g,泽泻30g,人参10~20g。

近年综合仲景小青龙汤、理中丸、五苓散、四逆散四方加减,组成此方,意欲由博返约,便于掌握,治疗五系寒证。

仲景《伤寒论》方,是据外感风寒立论,多数属于津气郁结病变。由于受寒以后,必然引起心系血络挛急,成为气血津液同病。

所以,外感寒邪,经隧因寒而挛,气血津液因寒而凝,见于一系有之,两系有之,五系同病亦常有之。

五脏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其中心系血管与肝系三焦膜原、腠理遍布脏腑形骸,无处不有,是气血津液环流全身之路。

《灵枢》《素问》谓其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其实谷精、肾精、胆液之类流动物质也随气血水津运行血管内外,一旦感受寒邪经脉挛急,气血津液运行不利,于是众多征象见矣!

寒邪束表,毛窍收缩,血络挛急,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滞留肤腠之间,头身酸软重痛见矣。

津气郁结,阻滞肺窍,鼻塞流涕见矣;阻于咽喉间隙,血络不通,咽喉痒痛见矣;津气阻于会厌,声带变厚,声音嘶哑见矣。

肺脏宜降,津气功能受阻,津气阻于气道夹层,渗入气道,喘咳痰稀见矣。

津气阻于心系冠状动脉,或成心肌肥大,或成心包积液,心区憋闷或疼痛见矣。

肝系经脉布于胸胁,胆管下连小肠,经脉挛急,气血水津郁结,胆液、胰液受阻,胸胁胀痛,不欲饮食见矣。

脾胃纳运水谷,升降津气,胃肠夹层津气阻滞,脘痞腹胀见矣;胃肠痉挛,津气失调,吐泄腹痛见矣;津滞夹层日久,胃肠受湿而弛,传导功能减退,大便不爽见矣;水津不能反渗入肠便秘见矣。

肾为主水之脏,肾命气化不及州都,水津停滞则成小便不利,或呈水肿。

上述种种要皆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过用寒凉,阳气受损,复感外寒经脉挛急,气血津液升降出入失常使然。

方义:五脏功能衰退,复感寒邪,导致五脏经隧挛急,肺系宣降津气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功能失职,肾命化气行水功能不及,肝系疏泄功能受阻,津气滞于少阳三焦,遍及五系。

遵循《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训,法当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行气活血,通调津气,舒缓经脉,解其痉挛,才与病理相符。

方中麻黄、桂枝有散寒解表作用,可祛外侵寒邪,消除病因;麻黄、细辛宣降肺卫津气,可以恢复肺系功能,乃治上焦药也。

陈皮、枳实、厚朴,可降胃肠之气,使其肺气下行无阻;配以干姜、半夏、白术温运中焦、健脾化湿,柴胡、枳实升降中焦津气,畅通胆流,乃治中焦药也。

桂枝有温肾阳之功,配以白术、茯苓、泽泻,可呈化气行水之效,乃为下焦而设也。桂枝擅长温通血脉,畅旺血行;细辛、白芍、甘草擅长舒缓五系经隧挛急,则为血行不利、经脉挛急设也。

自身阳虚,温必兼补。故用人参益气,振衰起废之功,位居诸药之首,《神农本草经》谓其能“补五脏”者,盖五脏功能活动均赖气为动力故也。

诸药合而成方,可呈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之效。因可通调五系气血津液故以“五通”名之。

应用:临证应用此方,当随不同征象加减。

声音嘶哑者,加桔梗泄肺利咽,阳虚阴盛者,再加附片温其少阴阳气,增强心系血运与肾系化气行水作用。

肺气上逆呈喘者,可加桑皮、杏仁降其津气;或加大黄通泻大肠,为脏病通腑,承气下行之法;

咳嗽痰少者,可加桔梗开宣肺气,五味子敛肺止咳,款冬花、白前解痉止咳;

咳嗽痰多者,加苍术、胆南星燥湿和脾,杜绝津凝成痰。

脾系脘痞腹胀,气逆而哕,则重用陈皮,并加旋覆花降其肺胃逆气,如因胃之贲门、幽门松弛,胆液随其胃液上逆,食道灼热冒酸,重用枳实促进胆管、幽门收缩阻止胃液上逆,或加黄连、吴茱萸制酸体现寒温同用之法。

如果胸胁胀满,食欲减退,当是胆胰受阻,则宜重用枳实,加入木香、郁金畅通胆流。

如果肝脏肿大,则宜加入当归、川芎活血行瘀,成为气血津液齐通。

心区憋闷,心律不齐,减去厚朴、干姜换成生姜(即合《金匮要略》橘皮枳实生姜汤)令其津气下行;

若津凝成痰,阻于心脏冠状动脉夹层,稍受寒侵或情绪激动则痛,则加瓜蒌、薤白涤痰泄浊。

若系心包积液,心体肥大,则加苍术、猪苓增强燥湿利水作用。

若系心功能衰惫,呈为心悸,则减去麻黄厚朴、半夏,加入附子,配合人参温补心肾阳气。

上述证象仅见一证便可使用,不必悉具,但须以舌体淡胖为其辨证依据。

近年使用此方数以千计,疗效甚佳,为了中医昌盛以此奉献读者。

陈潮祖教授:五系寒证,气血津液失调,五通汤主之

陈潮祖(1929-2018),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

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

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曾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硕士导师。

推荐
五通汤是全国名老中医陈潮祖教授创制的效方,将肺系津液阻滞的小青龙汤,脾系津气失调的理中汤、平胃散,肝系津血失调的当归芍药散四逆散,心肾阳虚的真武汤五苓散,七方合成一方,主治寒湿郁滞,经脉挛急,气血津液失调的五脏病症,是陈老学术思想“膜腠三焦”学说与“五脏宜通”论的高度体现。

本文详细解析五通汤辨证眼目及运用精要,以飨同道。标题非陈老原话,不当之处请见谅。

 温馨提示:本文约5918字,阅读大概需10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5g,细辛6g,白芍10g,甘草10g,陈皮15g,厚朴20g,枳实15g,柴胡15g,白术20g,茯苓20g,泽泻30g,人参10—20g。
近年综合仲景小青龙汤、理中丸、五苓散、四逆散四方加减,组成此方,意欲由博返约,便于掌握,治疗五系寒证
仲景《伤寒论》方,是据外感风寒立论,多数属于津气郁结病变。由于受寒以后,必然引起心系血络挛急,成为气血津液同病。
所以,外感寒邪,经隧因寒而挛,气血津液因寒而凝,见于一系有之,两系有之,五系同病亦常有之
五脏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其中心系血管与肝系三焦膜原、腠理遍布脏腑形骸,无处不有,是气血津液环流全身之路。
《灵枢》《素问》谓其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其实谷精、肾精、胆液之类流动物质也随气血水津运行血管内外,一旦感受寒邪经脉挛急,气血津液运行不利,于是众多征象见矣
寒邪束表,毛窍收缩,血络挛急,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滞留肤腠之间,头身酸软重痛见矣。
津气郁结,阻滞肺窍,鼻塞流涕见矣;阻于咽喉间隙,血络不通,咽喉痒痛见矣;津气阻于会厌,声带变厚,声音嘶哑见矣。
肺脏宜降,津气功能受阻,津气阻于气道夹层,渗入气道,喘咳痰稀见矣。
津气阻于心系冠状动脉,或成心肌肥大,或成心包积液,心区憋闷或疼痛见矣。
肝系经脉布于胸胁,胆管下连小肠,经脉挛急,气血水津郁结,胆液、胰液受阻,胸胁胀痛,不欲饮食见矣。
脾胃纳运水谷,升降津气,胃肠夹层津气阻滞,脘痞腹胀见矣;胃肠痉挛,津气失调,吐泄腹痛见矣;津滞夹层日久,胃肠受湿而弛,传导功能减退,大便不爽见矣;水津不能反渗入肠便秘见矣。
肾为主水之脏,肾命气化不及州都,水津停滞则成小便不利,或呈水肿。
上述种种要皆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过用寒凉,阳气受损,复感外寒经脉挛急,气血津液升降出入失常使然。

方 义 

五脏功能衰退,复感寒邪,导致五脏经隧挛急,肺系宣降津气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功能失职,肾命化气行水功能不及,肝系疏泄功能受阻,津气滞于少阳三焦,遍及五系。
遵循《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训,法当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行气活血,通调津气,舒缓经脉,解其痉挛,才与病理相符。
方中麻黄、桂枝有散寒解表作用,可祛外侵寒邪,消除病因;麻黄、细辛宣降肺卫津气,可以恢复肺系功能,乃治上焦药也。
陈皮、枳实、厚朴,可降胃肠之气,使其肺气下行无阻;配以干姜、半夏、白术温运中焦、健脾化湿,柴胡、枳实升降中焦津气,畅通胆流,乃治中焦药也。
桂枝有温肾阳之功,配以白术、茯苓、泽泻,可呈化气行水之效,乃为下焦而设也。桂枝擅长温通血脉,畅旺血行;细辛、白芍、甘草擅长舒缓五系经隧挛急,则为血行不利、经脉挛急设也
自身阳虚,温必兼补。故用人参益气,振衰起废之功,位居诸药之首,《神农本草经》谓其能“补五脏”者,盖五脏功能活动均赖气为动力故也。
诸药合而成方,可呈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之效。因可通调五系气血津液故以“五通”名之。

 应 用 

临证应用此方,当随不同征象加减。
声音嘶哑者,加桔梗泄肺利咽,阳虚阴盛者,再加附片温其少阴阳气,增强心系血运与肾系化气行水作用。
肺气上逆呈喘者,可加桑皮、杏仁降其津气;或加大黄通泻大肠,为脏病通腑,承气下行之法;
咳嗽痰少者,可加桔梗开宣肺气,五味子敛肺止咳,款冬花、白前解痉止咳;
咳嗽痰多者,加苍术、胆南星燥湿和脾,杜绝津凝成痰。
脾系脘痞腹胀,气逆而哕,则重用陈皮,并加旋覆花降其肺胃逆气,如因胃之贲门、幽门松弛,胆液随其胃液上逆,食道灼热冒酸,重用枳实促进胆管、幽门收缩阻止胃液上逆,或加黄连、吴茱萸制酸体现寒温同用之法
如果胸胁胀满,食欲减退,当是胆胰受阻,则宜重用枳实,加入木香、郁金畅通胆流。
如果肝脏肿大,则宜加入当归、川芎活血行瘀,成为气血津液齐通
心区憋闷,心律不齐,减去厚朴、干姜换成生姜(即合《金匮要略》橘皮枳实生姜汤)令其津气下行;
若津凝成痰,阻于心脏冠状动脉夹层,稍受寒侵或情绪激动则痛,则加瓜蒌、薤白涤痰泄浊。
若系心包积液,心体肥大,则加苍术、猪苓增强燥湿利水作用。
若系心功能衰惫,呈为心悸,则减去麻黄厚朴、半夏,加入附子,配合人参温补心肾阳气
上述证象仅见一证便可使用,不必悉具,但须以舌体淡胖为其辨证依据。
近年使用此方数以千计,疗效甚佳,为了中医昌盛以此奉献读者。

陈老医案选:便溏治验案  

查某,女,42岁,2006年5月3日初诊。
主述:长期大便稀溏。
刻诊:纳差,消瘦,低血压,低血糖,长期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每逢春季更甚,需住院治疗方可缓解,已持续四年如此。苔淡白,齿痕重,脉沉细数
处方:五通汤加减
桂枝10g      柴胡12g       麻黄6g
陈皮15g      厚朴15g       甘草6g
枳实10g      白术15g       干姜5g
茯苓15g      泽泻20g       细辛3g
红参10g      白芍10g       法半夏12g
7付,水煎服
药后诸症减轻。效不改方,继服10余付后,便溏失,身体逐渐变佳,精神饱满,随访未再复发。
按:对于顽固的大便失调,陈老从五脏论治。五通汤同时调理了上焦肺之宣降,中焦脾之运化,下焦肾之气化
全方以温通化湿为主,恢复肝主筋膜与疏泄的功能,从而缓解了五系经遂的挛急,使津气不再停滞于肠道夹层,比单纯用理中汤、四神丸等论治便溏更加周全。
舌苔淡白有齿痕为虚寒湿滞之象,为本方的辨证依据。诸药合而成方,补五脏之虚,通气血津液之滞,投之即效。
医案整理/陈逸  按语/李汶峰

陈老从胃痛便秘案谈寒热真假辨 

肖某,女,24岁,2008年1月18日初诊。
患者胃脘痛3个月,加重7天。自述胃中痞塞难受,不能下咽干性食物,食后欲呕,大便秘结,已3日未解,微咳,有少量白痰,口干苦而多饮
平素四肢欠温,喜食热饮,7天前曾淋雨而感冒,自购“康泰克”等药服用,感冒渐愈而胃痛加重。
月经量偏少,色黯,夹少量血块,经行腹痛,舌淡胖,苔薄黄腻,脉弱。陈老曰:此寒证也,令疏五通汤
余甚迷惑不解,患者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苔黄而腻,当是热证,何予温散、温运、温补之方药?
犹在踌躇之际,陈老又曰:此证服汤后苔当变薄,口苦、口干当减轻
遂提笔书方五通汤如下:
桂枝15g     白芍10g    麻黄10g   干姜15g
炒白术20g  北细辛6g   苍术25g   厚朴20g
茯苓30g     猪苓10g    白晒参15g  法半夏15g
柴胡15g     枳实15g    陈皮20g     泽泻20g
炙甘草10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1月21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黄腻苔已褪净,胃痛、胃胀、口苦、口干等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大便日解1次。原方加广木香15g、桔梗15g,续服3剂,诸症悉愈。嘱以上方再服2剂,2日1剂,1日2次以巩固疗效。
按:五通汤乃陈老综合仲景小青龙汤、理中丸、平胃散、五苓散、四逆散五方加减组成的方剂,意欲由博返约,便于掌握,治疗五系寒证。
此方可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之效,因可通调五系气血津液,故以“五通”名之。
人体阳气虚则气血津液正常运行乏力,水津不化,滞而不畅,阻于少阳三焦,水津渗入气道,则咯白痰;阻于胃肠,阻滞脾胃气机升降,胃肠经脉挛急,可见呕吐,胃胀,胃痛。
气滞津停,水液输布失常,不能下行,夹带胆液从其咽隘溢出,则见口苦;津液不能上承则见口干;便秘者乃津液不布肠道,气虚推动无力。
胃脘胀痛痞闷,呕吐,口干,便秘为脾系病变;咳嗽咯痰为肺系病变;月经色暗,夹块,经行腹痛为肝肾两系病变
法当温散、温补、温通,舒缓各系挛急经脉,通调气血津液,予五通汤于证始惬,故治无不效之理。
本案之口干苦而思饮,苔薄黄腻当如何认识?
陈老常说:现今临床所见寒证较多,寒热夹杂相兼证象间亦有之,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证象中分辨出寒热真假来,乃是临床诊疗难以掌握之处。
近二十年西医不论何病动辄输液打针,临床见到热证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平日所见十之八九都是寒证,即使所剩也是气郁化热,通调气津即可
现在某些医生在临床上一见西医诊断属于某炎症,就大量使用清热解毒药物,明明是小青龙汤证,一见西医诊为肺炎立即改弦更张以《千金》苇茎汤;明明是肾气丸证的小便不利,一听说前列腺炎立即使用八正散加减。临床因寒证误治者,比比皆是
此案之口干苦而思饮,苔薄黄腻并非湿热内蕴,而是阳虚生湿,郁久化生浮热之征,舌淡胖,脉弱即是明证
此浮热治不在寒凉直折,关键是温补阳气,流通气津,气行津布自无郁而化热之患,不治热则热自除。
另外本方尚借麻黄、桂枝透散之性,导郁热出表,与《伤寒论》第46条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眠。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声明:
· 本文根据陈潮祖教授著作《中医治法与方剂》
(0)

相关推荐

  • 陈潮祖教授讲中医思维(三)

    病机考虑因素(续) 5.考虑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不仅要考虑发生的病变,也要考虑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从结构来说相互联系,气血津液的生化疏泄要靠五脏来协同配合.考虑五脏 ...

  • 五脏六腑宜通是其生理病理共性

    五脏六腑宜通是其生理病理共性   气血津液是流通于五系中的基础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凭籍流通形式,达到摄纳.生化.输布.外泄目的.如果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即可形成气滞.血郁.津凝.液结,成为病态.惟有五脏六 ...

  • 津液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今天继续来学习津液与气血功能失调的基本病机. 在讲津液与气血功能失调的基本病机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津液与气血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宁愿把这句话换成气与津液和血的关系,因为气属阳,而津液和血都属阴.所以气 ...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  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 藏  象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四章  经络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  病  机 第七章 防治原则 绪  论 一. 选择题: ...

  • 《陈潮祖医案精解》——胃痛(一)

    肖某,女,24岁,2008年1月18日初诊. 患胃脘痛3个月,加重7天.自述胃中痞塞难受,不能下咽干性食物,食后欲呕,大便秘结,已3日未解,微咳,有少量白痰,口干苦而多饮.询知:平素四肢欠温,喜食热饮 ...

  • 陈潮祖教授中药遗篇:薄荷

    薄荷(<新修本草>) [药品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以叶多,色深绿,味清凉,香气浓者为佳.切段,生用. [所治病位]  辛.凉.归肺.肝.少阳三焦经. [所治病性]  辛.凉 ...

  • 五通汤:通毛孔通血管通七窍通大小便通一身经络,身体通了百病消

    原创 文泉杰 文小叔说 今天 在以补为主的今天,今天小叔要唱一下反调,说一说通,以通为补.其实现代人很多都是营养过剩,不是真的虚,而是不通,或者通而不畅.人在不通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症状与虚很相似,虚会 ...

  • 五通汤通毛孔通血管通七窍通大小便通一身经络,身体通了百病消

    在以补为主的今天,今天小叔要唱一下反调,说一说通,以通为补.其实现代人很多都是营养过剩,不是真的虚,而是不通,或者通而不畅.人在不通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症状与虚很相似,虚会感觉很累,不通也会感觉很累. ...

  • 一个方子,通毛孔通血管通大小便,通一身经络,身体通了百病消

    在以补为主的今天,今天要唱一下反调,说一说通,以通为补.其实现代人很多都是营养过剩,不是真的虚,而是不通,或者说通而不畅.人在不通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症状与虚很相似,虚会感觉很累,不通也会感觉很累. 比 ...

  • 【三通汤、五通汤、通血路清血方】|中医常识

    三通汤:心血管通,脑血管通,全身血管通 组方:丹参12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桂枝9克.甘草6克.人参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人参,重用黄芪15克.玉竹25克替代之:野 ...

  • 通毛孔、通血管、通七窍,这个清代的中医方子,排尽全身上下淤血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一个清朝的武举人,号称三大怪医之一,他写了一本书叫<医林改错>,书写的生动简明,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通篇的废话,一如他本人般谦虚务实. 这个人叫王清任. 自古医武同 ...

  • 通毛孔通血管通七窍通大小便通一身经络,身体通了百病消

    在以补为主的今天,今天小叔要唱一下反调,说一说通,以通为补.其实现代人很多都是营养过剩,不是真的虚,而是不通,或者通而不畅.人在不通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症状与虚很相似,虚会感觉很累,不通也会感觉很累. ...

  • 治疗血管斑块常用此汤,无需支架,斑块消了、狭窄没了、血管通了

    治疗血管斑块常用此汤,无需支架,斑块消了、狭窄没了、血管通了

  • 此汤常喝,血管通了,斑块没了

    此汤常喝,血管通了,斑块没了--淫羊藿+太子参(6克十8克)太子参煮20分钟+再加淫羊藿煮10分钟 功效:消斑块,降脂,通络 "补气圣药"话黄芪: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黄芪味甘, ...

  • 一个方子,通毛孔通血管通一身经络,身体通了百病消

    在以补为主的今天,今天要唱一下反调,说一说通,以通为补.其实现代人很多都是营养过剩,不是真的虚,而是不通,或者说通而不畅.人在不通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症状与虚很相似,虚会感觉很累,不通也会感觉很累. 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