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亚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欧洲似乎依旧是世界的重心,但随着美国的崛起、以及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和法国的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美洲转移。
与此同时,位于亚太地区的日本也正在快速崛起,并尝试着通过对外扩张来强化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从这一刻开始,国际局势下的新矛盾便产生了。那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格局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了呢?这些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东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日本逐渐崛起,意图主导并重建东亚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趁机夺取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地区的权益,并准备将其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虽然中国人通过各种渠道尝试阻止日本侵略势力的渗透,但怎奈国力不足,无法达到最终目的。
不过即便日本想要独占中国利益和重建东亚秩序,使日本成为东亚核心的目的,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的。在北方,沙俄也一直觊觎中国的利益。也就是说,日本想要达成其最终目的,很难保证不与沙俄之间发生冲突。关于日俄矛盾的起源,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潘晓伟教授在《日俄关系视角下的第一次英日同盟》一文中曾经提到: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日俄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之前双方能和平共处,这一事件使两国发生正面冲突,日俄矛盾迅速上升为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这时期日俄角逐的主要舞台是朝鲜半岛,乙未事变和俄馆播迁事件则是日俄在朝鲜半岛矛盾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日俄在朝鲜势力此消彼长的态势。
西方列强介入后日本不得不放弃辽东半岛
现在,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欧——英国。自公元19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和沙俄之间的矛盾便处于一直被不断激化的状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有英俄两国的矛盾点存在。但英国毕竟远在西欧,很难及时对远东地区的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
同时,为了强化遏制沙俄扩张的脚步,并防止其侵害到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英国选择与远在东亚的日本结盟。随着公元1902年和公元1905年两份同盟协定的签订,英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了,日俄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加深了。
英日两国签订的同盟约定
实际上在日本将对外扩张计划付诸行动之时,就已经引起了许多列强的反感。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许多列强都在中国的领土上分得了一份利益。随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和全面推行,在中国内部的各列强的势力基本上达到了一种均衡的状态,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日本的崛起和扩张,直接破坏了列强之间的均衡态势。换句话说,日本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所有已经分得中国利益的列强们的利益。而早就将自身势力深入至中国内部的英国、和紧邻中国东北地区的沙俄,则更加无法容忍日本的这种明显的挑衅行为。
日俄战争是两国矛盾激化的突出体现
美国打散英日同盟,与日本展开激烈角逐
在日本进行扩张的同时,也触及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自公元19世纪末期开始,就一直想要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至亚太地区。严格来说,是想要渗透到东亚地区、中国境内。日本的扩张,无疑成为了美国实现自己称霸亚太地区的绊脚石。也正是因为如此,美日之间便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同英国一样,美国也远离东亚地区,很难直接影响东亚局势。为了强化对日本的遏制手段,美国选择以肢解英日同盟为切入点,将英国拉入自身同盟体系的同时,联合其他欧洲列强一同形成对日本的包围,进而使其孤立。在《四国条约》正式签订后,英日同盟宣告正式瓦解。
《四国条约》签署现场
不过需要提到的是,虽然日本极力想要维护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但英国人却并不买账。尤其是当英国人意识到英日同盟条约对自身较为不利时(日本在盟约中要求英国在自身遭遇攻击时,要提供军事支援。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日本遭到攻击的可能性要远高于英国。),便更加不愿与日本人并肩作战。对此,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朱大伟硕士在《英国的外交战略和第三次英日同盟》一文中曾经提到:
对英国来说,最为重要的修约动机是竭力摆脱同盟条约义务束缚,避免卷入美日间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去···与美国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英美之间在这一时期没任何冲突,可能危及到英美融洽关系的是美日间的紧张。
与日本相比,英国则安全得许多
英日同盟的瓦解和英美同盟的形成,其实也映射出了美国正在快速崛起和影响力正在与日本快速拉开的客观现实。从上述材料就可以明显看出,英日同盟之所以会瓦解,实际上并不是在美国以第三国身份进行干涉所产生的结果;而是英国在对国际局势以及东亚局势进行重新评估之后,主动选择放弃的。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英国完全没有必要和远在美洲的美国结下矛盾。一旦矛盾被激化至顶点,双方很有可能会以战争的手段来解决,这是英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既然与日本的同盟关系会刺激到美国,那么不如直接放弃和解除与日本的关系。如此,英国便拥有了一个更加强大的盟友,也避免了被日本人绑在帝国战车上的结局。
与日本相比,美国对英国更有诱惑力
美国通过《九国公约》进一步侵略中国
公元1921年,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了一场国际会议,中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大国纷纷派遣代表与会。在这场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了裁减军备的建议,并得到了通过。基于这一提案而签订的协议,即所谓的《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很明显,《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并没有将中国划入在内,而且派遣代表与会的北洋政府的真实目的也并不在此。对此,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彭菊华硕士在《从'门户开放'照会到《九国公约》——1899-1922年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研究》一文中提到了北洋政府代表与会的真实目的:
在华盛顿会议上,北洋政府代表递交了'十点原则'提案。'十点原则'要求列强'尊重并遵守'中国的'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之独立',但比较空洞,未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
华盛顿会议上的各国代表
北洋政府代表所提出的提案,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国家代表的认同,并将其写入了后来九国联合签订的《九国公约》中的第一章第一条。
从表面上看,《九国公约》似乎承认了中国的独立地位,并以签订国际文件的形式限制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活动,但实则不然。美国之所以会极力促成《九国公约》的签订,其真实目的还是为了限制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
由于美国远离东亚地区,而日本则有'近水楼台之便',因此美国想要巩固并扩大在华利益,就必须遏制日本的生存空间。换句话说,美国在签订《九国公约》时就并不打算按照文件中所规定的内容去执行,而是只想要限制其他八国(尤其是日本)的行动,从而达成自己独自侵占中国利益的最终目的。
《九国公约》签署现场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东亚格局的变动,其实是列强相互之间进行的激烈斗争所导致并影响的。自世界各国纷纷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便被加强了,这也为列强从地区性斗争走向全世界范围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从表面上看,中国及东亚各国的处境似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所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提高。实际上,这仅仅是列强在东亚地区进行斗争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而已。以美国为首的列强之所以会承认中国的独立地位和主权完整,只是为了压制日本,逼迫日本退出东亚利益圈。一旦日本退出,美国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导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从而达到称霸亚太地区的最终目的。
不过即便美国设计了一道又一道的锁链来限制日本,也并没有达成其最终目的,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激化了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日本在顶着重重压力的情况下,依旧继续着自己的扩张侵略计划。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日矛盾终于被激化至顶点,太平洋战争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
【1】《日俄关系视角下的第一次英日同盟》,潘晓伟著
【2】《英国的外交战略和第三次英日同盟》,朱大伟著
【3】《从'门户开放'照会到《九国公约》——1899-1922年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研究》,彭菊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