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九)

抗日名将张灵甫跟于右任学过书法,在当时已然是书法高手,他学老师的五言对联“虫书叶字古,风织浪纹轻”遒劲乖巧,热血古意,书法犹如虫在叶中,艺术状态如风浪编织起伏,于武将而言心态这般细腻实属难得,况且他字的威猛与他秀气的长相真是反差,在艺术的故事里总能找到这种颠覆,总能找到这般传奇。传奇意味着不在常识内,张灵甫是北京大学与黄埔军校的出身;颠覆意味着不在概念之中,张灵甫打过多场硬仗、恶仗、胜仗,是“跛腿将军”,他杀妻被囚,死因成迷,生世成了传奇。

我们学艺术的比较忌讳概念,但是概念一词的形成是因为知识完备,风格形成而出的,着实是一种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我们经常说画画不能概念,但我更喜欢的说法是,用身体的感觉去作画,把作画当做习惯,从某种意义理解,习惯也是概念的一种,经常会有美术老师反感概念,可是孩童还没有完全形成概念,你让他如何反概念,甚至他都不知道什么是概念,他所画的东西对成人而言是概念,可对他自己而言却鲜活得很,我们成人也要放弃概念的概念。

在教育上我当然关注有很多“张灵甫”的传奇民国,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教育的概念,只要一提民国就是那些大师,那些大学。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已经把这些人与事概念成了“反传统反封建”,历史只能成为概念才容易被记住消化。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提倡“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而马克思思想就是地道的西方文化;我以为,地道传统的金石考据学受到了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这些“反叛分子”的热衷,其陈独秀晚年就待在重庆写文字源流考证之书《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对三代吉金、秦权、汉瓦、北碑的兴趣,并没有因为自己支持汉字拼音化而消减。那个时候的康有为、沈增植、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于右任还都是金石研究的学者,还有,海外13个博士学历的辜鸿铭、一生翻译外国著作170多部的林琴南都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人的学术矛盾,艺术矛盾恰恰成就了这些人,他们幸运地遇到了文化上的真问题,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概念,形成概念,而后又超越概念,他们的文化艺术没有停在概念之中,很难用概念去概括总结他们每一个人。

在艺术上,我们也往往喜欢得出概念便于教给他人,比方说向人介绍徐悲鸿的艺术贡献,往往会说他中西融合,中西兼擅,概念名目很好听,但其实不然,陈传席在他的《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中多有提及这些概念,尽管我以为他把“线”当做了中国人的独创偏颇了,因为希腊壁画、波提切利等一大拨西方艺术都在说明线的运用。说回中西融合,当时徐悲鸿是真的忧国忧民的,他是真的想通过西洋画来拯救中国画文化,骨子里非常的中国,他的油画意境本就中国,即使他的素描出色,还是因为用了中国的线。他门下的大部分弟子,如卢沉、周思聪、李斛、李琦、杨之光、姚有多、张仁芝等都是发展了中国画,作品不管画什么都是中国味道,徐悲鸿亲近的画家也都是国画家,有齐白石、张大千、谢稚柳等,所以我觉得后人把刻板的素描教学体系归罪于徐悲鸿,那真是罪过,徐悲鸿所提倡的教学理念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他的教学名言“尽精微,致广大”,也出自中庸,好像中央美院到了2013年才有校训,就选了这一句。而最早提出“中西融合”的林风眠与徐悲鸿当然纠缠不清,我的理解是民国那时的人对艺术对人都比较真诚,真诚地喜欢真诚的厌恶,这个真诚很起作用。好玩的是徐悲鸿讨厌马蒂斯、毕加索,可徐悲鸿的作品内在逻辑还是很现代的,甚至形式感其实是很强的,而林风眠一辈子都想搞“中西融合”,可我们不能否认,每一个画种背后都有完整的文化逻辑,不是拿着国画用具画画的都能被称为中国画的,像与林风眠熟识亲近的,如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席德进,他们成名主要还是因为西洋画的风格感受,名气很大,内涵不足,并非对中国画有多大的促进与提升。

我想,那个时代的艺术与教育对我们的馈赠就是——或许真正的创新来源于极端的纠结与迷茫,我们当下的问题就是活的太明白了,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0)

相关推荐

  • 中西融合,固本出新:陈师曾扇画欣赏

    野渡无人 李祥霆 - 唐人诗意 陈师曾(1876年-1923年),名衡恪,字师曾,以字行,号槐堂,又号朽道人,祖籍江西义宁县,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画画家,陈三立长子,陈寅恪长兄.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 ...

  • 1408苏州吴作人艺术馆里的大师作品

    苏州吴作人艺术馆里的大师作品    苏州吴作人艺术馆     参观吴作人艺术馆,完全是计划外的收获.吴作人艺术馆在苏州罗汉院双塔塔园西侧,占地约1430平方米.我出了双塔园,就看见了吴作人艺术馆.也没 ...

  • 中国人必须要懂的中国画知识!

    近日 男团选秀综艺 <创造营2021>节目组 让选手们手写春联送祝福 在官方晒出这些春联后 选手的毛笔字却遭到网友吐槽 万万没想到毛笔字 近百人当中 写得最好的居然是个外国人 外国选手 中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九)

    前些日子,微信上有篇关于日本一个女员工清洗打扫出最干净机场,从而呼唤工匠精神的帖子特别火,我们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还拿别人做榜样,我深感,其实真不如好好地看上一幅中国传统经典的工笔画,线条安妥,着色素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二)

    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在自己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中,借主人公的嘴说到: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四)

    我有幸见着过德加的一幅巴掌大小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年轻女子的侧面肖像,调子沉着,温润耐看:笔法通透,形色合一,作品元气十足,扑面而来的油画味叫人流连忘返.我见着此画之时就很是感慨,因为我先前见到这幅画都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五)

    19世纪法国作家左拉,以画家塞尚为原型,写了一个终身落魄的画家,小说叫<杰作>,极具讽刺性,使得两位大师朋友左拉与塞尚终成陌路.20世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立传,天真地想用天才式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八)

    当下的学校过于依赖所谓的文化建设,听信"要墙壁说话"的教育论断,于是越来越堆砌繁琐,满校园的绚烂装饰,着实失了中国文化艺术本该有的留白与想象.其实所有的文化艺术问题,教育问题,都出 ...

  • 远晴聊教育(二十九)

    在教与学的研究中,探讨教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记学法的研究.学法不得当,再先进的教法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统一体,在被教育者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学习得法,比教师教学得法更有效. 教者&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二)

    相传秦始皇有七匹名马: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翩.铜爵.晨凫,让人浮想联翩,很有画面感,中国文化的烂熟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说一个动物说的那么细腻具体,说的那么自在讲究,而马从生理上细分下去,就有:母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四)

    我在故宫见过马远零星的几幅水图卷,好似有黄河逆流等,名字记不清楚了,可卷中的飘渺水气记忆犹新,恍若实境,让人很容易想到"马一角"的意象,何为"马一角"?就是说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五)

    在1672年,明末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及宗教概述>中提到:"中国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优秀的,欧洲到处都是问题.就连便溺,也有优劣.中国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