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志:“分封制”的代价
前情
第50集 新债台高筑:梦断
分封制的代价
夏旭志
长平之战,以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而惨然收场。这也让其他诸侯国彻底看清了强秦的巨大威胁。当时的周天子——周赧王姬延,自然也看在眼里。
然而,紧接着的邯郸之战,赵魏楚三国联军居然打败了虎狼之师——秦军。秦昭襄王妄想一举吞并赵国,进而一统天下的梦想,终因步子太大,扯着了蛋。历史在这里戏剧性地迟滞了秦一统天下的脚步,也给了山东各国“翻盘”的机会。于是,“债台高筑”的主人翁姬延粉墨登场了。遗憾的是,他的努力终敌不过叵测的人性,被诸侯欺骗又出卖,最终梦断黄泉,他统治下的周朝,也走到了历史的终点。《新债台高筑:梦断》生动再现了这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历史。
楚国令尹、“战国四公子”中的老幺——春申君黄歇,得知秦军在邯郸被击败的消息,激动得顾不上穿鞋子,便连滚带爬地去向楚王报告。
“啊,果然如我所料,太好了!秦军也并非传说中的那样不可战胜嘛!”楚王被黄歇忽悠得晕头转向,又派太监贾仁去忽悠周赧王。周赧王头也晕了,走上了楚王推过来的这艘贼船,决心率众抗秦,“痛打落水狗”。他勉强召集了五千“老弱病残”,却发现国库空虚,军饷无着,一筹莫展。
大臣们很快鼓捣出一个“馊主意”——让天子向国内的富豪们筹款筹粮,答应凯旋而归后加倍偿还。
于是,周赧王听取了意见,并很快荣登政坛第一“负翁”。只可惜,是负债的“负”……
当他率几千乌合之众“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如开篇赵国求援屡遭“婉拒”一般,周赧王的部队刚到秦国边境,“坏消息”便接踵而至,各诸侯国纷纷以稀奇古怪的理由搪塞周天子,拒不出兵,连挑头的楚国也将已经开拔的军队中途撤回。这下,周赧王可真是够“赧”的,只得悻悻地带领这帮老弱病残折返回国,并很快遭到债主们的围追堵截。于是,他急中生智,派人筑就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台,以躲避债主。这便是“债台高筑”成语典故的由来。《汉书·诸侯王表序》对这出荒诞的闹剧有所记载。
追根溯源,大周朝的灭亡,其实并非末代君主周赧王此番糊涂之举所致,“分封制”才是导致周朝走衰的根本原因。
韩非子《爱臣》一文说:“诸候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周朝实行分封制,天子把属于自己的国土一块一块分封给诸侯们,必定会导致天子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小,实力越来越弱,而诸侯控制的土地则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诸侯们财大了,气就粗了,彼此征伐,混战不止。春秋五霸之后,又来了战国七雄。而早年最不入流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坐大,连年征战,蚕食各国土地……互相打还不过瘾,诸侯们开始不断挑战天子权威,今天去看下鼎,明天去割块地,以致名存实亡的周天子,最终只能蜗居在其他诸侯国的封地内惶惶度日。周朝日薄西山,最后只剩亡国一条路。
周朝的灭亡只是开始,哪怕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山东各国仍然不能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而是明哲保身、各怀鬼胎,以至后来一个挨着一个被秦国吞灭,令人感慨。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已被削弱得只剩弹丸之地的小周国,临死前还玩了一把“窝里斗”。《汉书·诸侯王表序》载:“(东周)分为二周”。这个东周和西周都是从东周宗室分裂出来的小国,与周平王迁都前后划分的西周和东周的概念不能相提并论。两个弹丸小国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在西周国“债台高筑”自取灭亡的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采取“分封制”削弱自己,养肥诸侯国,周朝的衰亡是必然结果。那么,周朝为何要确定分封制给自己的未来“挖坑”呢?事实上,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在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至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
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的权威,就连周天子都不敢违抗,因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都源于宗法制的壮大,所以就不得不分封。据《吕氏春秋》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在现代人看来,分封制是个不好的制度,但在周天子看来,分封制是他统治的根基。事实上,每一代天子都注意到了,自己统治的区域小于祖先统治的区域,后代统治的区域还会更少。他们也知道后面会怎么发展,但他们无法阻止,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将周朝灭亡的时间推迟。所以说,周朝崩溃是迟早的事情,周天子总有一天会丧失权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刊发于2021.7.23《劳动时报》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