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高考揭榜前的考生和家有考生的家长们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高考揭榜在即,此时防止揭榜焦虑症和思考如何填报志愿则是十分重要的。为此,笔者特寄语揭榜前的考生和家有考生的家长们。
首先,我们该明白一下什么是揭榜焦虑症和如何防治揭榜焦虑症。高考前考生精神长期高度集中紧张,高考结束后精神突然放松,这一过程,如同患有高血压的病人,血压突然降到了正常人的水平,必然会出现不适应,虽然多数考生能够通过自我调整适应这一变化,可仍有考生和家长深陷心魔难脱身。这便是揭榜焦虑症。
其表现为:
1、错一道题不停做噩梦,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和同学一起对照标准答案估分,突然发现很有把握的一道数学大题竟然做错了,一题十多分,数学这下恐怕上不了120了!一下子紧张起来,不但取消了和同学们的考后聚会,甚至连门也不愿意出。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上网,连续几天晚上做梦都是在考试——明明很简单的题目,就是答不上来正在着急上火时猛然惊醒。
2、高考分数公布不敢自己查分,请妈妈代劳,分数不高不低,第二天录取分数线划定,她的分数刚过二本线痛哭失声。随后一直流泪自责,甚至说不想活了,父母慌忙把她送到医院治疗。
3、每年高考结束都会遇到这样的考生,他们因为过于患得患失而出现考后焦虑症,并且多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有“期望值高、心理素质不强、考试临场发挥不好”的特点。
4、考后出现适度的焦虑,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反应过大,父母就应该帮助考生宣泄不良情绪,而运动是最有效的情绪疏导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下,家长可让考生外出旅行,让他们脱离“考试环境”消除压力。
其心理变化为:
1、有些考生自从得知高考分数那天起就像变成了个“木头人”:脸上没有表情也不说话,虽然照样吃饭上网,但不跟家人交流,也不见他与同学朋友沟通。
2、这种木头人状态是一种应激状态的障碍,是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自我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她建议家长带孩子前来就诊,向陌生人倾诉顾虑较小,让他适度倾诉,在诉说过程中慢慢卸掉心理包袱。
3、学生陷入焦虑难以脱身,他们的父母也并不好过,一位出现应激障碍的母亲,女儿高考前成绩却非常好,两次模拟考试都考的不错,考一本院校问题不大,妈妈为此很骄傲,早早地向亲友放话,高考一结束就请客吃饭,分数出来后,女儿的成绩刚够三批次的民办高校,妈妈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便开始精神恍惚、目光呆滞等焦虑、抑郁的症状,逃避任何和高考相关的话题。家人看出异常拉着她到医院看病。
4、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都因高考染上心病的家长,有的症状并不明显,反而将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考前考后态度落差很大,对孩子不闻不问,实施“冷暴力”;有的恨铁不成钢,言语上有意无意刺激孩子等。
在这个人生的关口,需要学生与家长同舟共济。首先,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和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接受,家长也会跟着难受。家长也要承认自己有问题,别总局限在自己的思维定式中,不妨退一步思考,“放过”自己跟孩子。

第二,就是如何跨过高考之后的另一道“坎儿”——即填报志愿。近日,教育部门发出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 “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考生应按照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提供的信息,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填志愿的背后,是一场学生和家长信息收集和信息决策的新考试,虽然对家长和考生愿意花高价购买填报服务的心情表示理解,但高考志愿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选择考生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考生自己将带着怎样的专业背景进入社会,应高度关注,而绝不应把志愿填报“承包”或者“委托”给他人。

“你在哪里上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基本上决定了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哪里上班,甚至还决定了你的婚姻对象。”有人如是说。是的,上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选择一所大学和选择一个结婚对象同等重要。因此,志愿填报时,家长应和孩子充分交流,充分探讨孩子喜欢的专业和发展的可能性。但不要替孩子决定,更不要在孩子反对的情况下强行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他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和选择承担责任。
在志愿填报期间,许多孩子很可能表现出毫无主见、听从家长安排等现象,其实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生涯规划教育,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谁,将成为谁,这很有必要。学校的教育也要求我们既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也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高考报考专家建议,填报志愿的大权应掌握在考生自己手中,家长及学校参与研究,共同陪考生完成好这次人生的重要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