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问责处罚用什么(三)管理落地的必要基本工具:表单

导读:表单的功能很强大,管理从完全失控到高度可控,一张表单就可以搞定。而且表单的制订并不难,难在明确目的、持续优化。如果全面推行表单实现管理落地,很多困扰中企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目录:

1、依靠表单比依靠人性更容易、更靠谱

2、一个真实案例:完全失控的管理

3、从完全失控到高度可控,只需一张A4表单

4、制作表单的几个注意事项

5、决定一切的,从来不是态度等虚无的观念,而是切实落地的方法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的公式般清晰。

1、依靠表单比依靠人性更容易、更靠谱

如上节所述,中企管理普遍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在文件规定与落地操作之间,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约束工具:表单。致使规定再完美,也无可避免地与实际操作脱节,严重的甚至完全相悖,也就是常说的管理无法落地。

而中企普遍的对策,是一如既往地“对人不对事”:强调态度和精神,或上推为抽象的文化。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不可控、不靠谱的人性上,并费尽心力地采取了很多措施,诸如问责处罚、教育培训、灌鸡汤等等,往往声势浩大、方法繁复,但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而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则是那些采用现代组织管理的外企。虽然同样雇佣着中国员工,却完全没有中企的这些烦恼,无需强调什么态度和精神,更没有那些费心费力的措施,却能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性,让管理充分落地。

诀窍就是与中企正相反的“对事不对人”:通过表单的充分、合理运用,实现明确的指导性和严格的约束性,将文件规定高度转化为规范的业务操作,大大降低人的操作自由度,完全不依赖那些不靠谱的态度和精神,跟虚无缥缈的文化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事半而功倍。

本节就来说明一下表单如何从无到有,发挥指导性和约束性,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性。

2、一个真实案例:完全失控的管理

一个制造业中企,曾经很辉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与很多中企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部管理十分混乱。各种流程、制度文件,虽然制订花费了很大精力,但只有体系审核或部门间“打官司”的时候才会翻出来,实际业务操作与文件规定完全脱离。

2.1、随便填的联络单

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产品龙头的研发部,业务操作随心所欲,完全不按规定执行,致使从研发到采购、质量、生产系统的全面混乱。原因很典型:文件规定很完美,落地操作很自由。文件中所有规定的内容,实际操作中对应的都是一个简单的联络单。

这个联络单除基本信息有简单的格式,余下的就是大大的空白,填什么、怎么填完全是自由发挥。想要符合文件规定,需要操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自觉性、责任心和非常清晰的头脑。于是,最常见的内容是简单的一句话:xx产品已由xx供应商开发完成,请于x周内投产。

了解制造业管理的就会知道,这简单的一句话至少违反了三类规定:

A、采购主导的供应商选定,研发已经事实决定了;

B、质量主导的产品验证,研发略过了;

C、生产主导的投产事宜,研发也决定完了。

2.2、完全失控,却又无计可施

在这种完全失控的状态下,不仅导致业务混乱,还产生了腐败的空间。研发人员完全可以出于私心,直接把产品定给某个特定的供应商,当相应工作都完成之后才发出联络单,造成既定事实。下游部门如果强行拒绝就会造成项目延期,所以往往不得不被动接受。

为此,各个相关部门与研发之间虽然不停地争执、投诉,也对一些人进行了问责处罚,但总体几乎没有改观。而由此引发的各种产品问题、质量问题、腐败问题等等层出不穷,解决起来也是治标不治本。到后来,因为无计可施,这种混乱就被视作常态,管理完全失控。

类似状况在中企普遍存在,有的比这个更严重,我行我素,连个联络单都没有;有的比这个规范些,但主要依靠领导的关注和协调,牵扯大量的精力。想要实现管理落地,让业务按照文件规定自然、顺畅地推进,这样的中企或许存在,但我从没听说过,更没见到过。

3、从完全失控到高度可控,只需一张A4表单

这个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非常简单,下面就借此说说表单如何从无到有,以及注意事项。

3.1、改变管理出发点,从对人改为对事

首先在外聘人员的指导下,改变管理的出发点,从对“人”改为对“事”。因为只要是人做的事,即便具备了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有着清晰的头脑,没有工具辅助也难免会有错漏。更何况绝大部分员工都不具备这些特性,所以指望改变人性来实现管理落地注定要失败的。

那如何对“事”呢?在生产系统中,想要保证员工操作的规范性,不是依靠操作指导和奖惩条例,强调态度、精神、文化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工装卡具和防错装置进行辅助、约束,使得规范的操作最顺手,违反规范做不到。

事务性管理中,表单就是要起到工装卡具和防错装置的作用。秉承这样的宗旨,这个真实案例中,管理从完全失控到高度可控,只用了一张A4纸的表单,且内容没有任何新意,完全是按照文件规定制订的。

3.2、如何将文件规定转化为表单

当有新产品需要开发时,基础信息如产品的编码、名称等需要填空,之后的内容几乎都是选择。尤其是之前容易违规的部分,全部按文件规定列出明确的选项,只能在其中选择,完全没有违规操作的可能。

比如供应商的选定,在研发的选项中,只能选择需求和条件,如果认为现有供应商无法满足,也要选择相应的理由,如技术水平达不到等等,然后表单向采购传递。整个过程中想要指定供应商,完全没有相应的条目,操作不了。

质量、生产等相关内容也十分类似,研发想要进行下一步工作,只能按照表单把自己该做的内容填好,然后向下传递,任何违规操作都实施不了。

而且,采购的供应商选定结果、质量的验证结果、生产的投产安排等等,与研发的需求全部在一页纸中体现,包括各个部门相应领导的签字,都依次排列。所以,事情进展到哪一步清晰明了。如果有错漏,比如该做的环节没有做,或有的领导没签字,也一目了然。

因为表单的内容和顺序与文件规定完全一致,所有相关部门最多对表单的细节提出修改意见,而没有拒绝的理由。表单推行之后,世界一下子清静了,因为无法违规操作了,争执自然就没有了,也不需要部门领导频繁地开会协调了,让表单自行流转就可以了,实现了完全的管理落地。这就是表单的威力!

4、制作表单的几个注意事项

4.1、内容类型的优先顺序:选择、填空、简答

在设置表单内容时,选择是最优先考虑的类型。因为把可能的选项都列出来,无论指导效果还是约束效果都是最强的,操作效率也是最高的。而且这样又反过来要求领导者,要把操作内容想得更完善、细致,对提升管理也有好处,最适用于流程控制。

其次是填空,对于事先不可能预知的内容只能选择填空,尤其是审核、调查等表单里,填空的内容会比较多。这时候要想办法通过表单的格式体现内容的逻辑关系,入门很容易,但想要做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摸索才能逐步提升。

最差的类型是简答,当然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对此,一些外企有明确约束要求,比如:

A、每句话最多只能有一个逗号和一个句号,且字数不多于10+10;

B、不可使用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和副词,比如积极、尽力等等;

C、不可使用双重否定、疑问、反问等句式;

D、不可使用所有容易引发歧义或表述不清的句式,比如:不是很好,不太理想等等。

总之,就是要让表述简洁、清晰、准确。

4.2、嵌套式结构,一页纸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有时候表单内容需要多页才能显示完全,这时候要区分层次,采用嵌套式结构,让每一页内容都形成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的闭环。比如首页就是各种结果、结论的汇总,其中某一项如果有展开的内容,就放在附页里,也用一页表单显示完整的闭环,以此类推,层层嵌套。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关注层面的不同,快速把握信息。比如:单看首页就可以把握事情的全貌,如果对其中某一项有疑问,就翻到对应的附件,又是一页纸就可以显示完整的闭环信息。

这样就避免了多层面信息糅杂在一起,重要、不重要的都要逐页浏览,可以大幅提升效率。而且,这种方式非常直观,哪里该有结论的没结论,该签字的没签字,都很容易发现,有助于暴露问题。而且,每页都独立完整,没有后续页,还避免了张冠李戴,起到防错效果。

4.3、最终目的

最终,实际应用的表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A、指导性。员工只要按照表单的步骤逐项进行,就可以顺利完成业务操作;

B、约束性。员工只能按照表单进行操作,想要违反表单内容没有实施的可能;

C、易用性。表单的内容简洁、易懂,尽量一看就会。检验的方法很简单,找几个不相干的人试着操作一下,如果能顺利完成就OK,如果不能就有改进的空间;

D、防错性。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操作,在表单中会有明显的体现容易被发现,起到防错效果。这需要保持意识,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提升。

4.4、防范目标置换效应

所谓目标置换效应,就是指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忘记了为什么做,而执着于怎么做,也就是常说的把手段当目的,是人性正常且必然的表现。对于普遍不懂组织管理的中企来说,因为缺少这方面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所以普遍存在。

比如不少中企领导者对减少流程数量有着莫名的执着,经常强行把多个流程合并在一起。数量看起来是少了,心理感觉清爽了,但实际操作往往更复杂了。这就是典型的目标置换效应的体现,忘了流程控制的最终目的。

中企在表单的应用上也有类似状况,普遍贪多求全,主次信息都想一并体现。结果内容庞杂,不但没有起到指导和约束效果,反而破坏了信息的有效性和逻辑性,增加了操作负担,降低了执行效率。致使表单效果大幅削弱,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要特别注意防范目标置换效应。

依据最终目的,表单只需结合文件规定,体现必要的有用信息即可。同时,尽量每项业务操作都有专门的表单,不要同一表单存在多个分支。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指导性和约束性的同时,保持易用性和防错性。

还要特别强调一点,表单的目的不是为了驯化员工,而是为了实现管理落地。因为中企普遍的思维惯性是对人不对事,有的中企对折腾员工不以为意,甚至刻意为之,引发抵触,阻碍了表单的推行,也是目标置换效应的体现。

4.5、开放性,可持续优化

中企普遍还有个莫名的执念:固化。当发现不合理想要改善时,审批过程特别繁复,甚至如同闯关。很多人索性就不去更改了,所以大量的不合理长期存在得不到优化。表单也是一样,因为与实际操作高度贴合,所以无论制作还是优化,都要保持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可以快速优化,避免繁复的审批。因为对那些事不关己、脱离实际、有权无责的各种管理部来说,刻意刁难是他们作为衙门口刷存在感的唯一乐趣。所以再合理的内容也很难顺利审批,势必严重影响效率,而这恰恰是很多大型中企的常态。

表单的制作和优化,只要符合文件规定,操作相关的部门之间取得共识即可,最多让部门领导会签一下。如果一定要衙门口搅和进来,那也只需将新版本上报备案,而不要审批。那些衙门口的官老爷们,会比专业人员懂得更多吗?想要让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变化、优化是永恒的,固化只会成为羁绊。

5、决定一切的,从来不是态度等虚无的观念,而是切实落地的方法

企业的组织管理中,那些看似自觉性高、责任心强的外在表现,不仅需要相应的管理方法去激发,也需要约束手段来控制。当我们看那些现代组织管理的外企不用问责处罚时,总以为是他们的员工具备了如何的高素质,而没有留意过他们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来约束。

讲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发达国家的私立化验室,承接了海关进口食品的检验业务,存在巨大的利害关系。但从不徇私舞弊,有着良好的信誉。如何做到的呢?廉政教育?高压反腐?超然的人性?这些因素可能存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存在约束机制,方法简单而有效:

每种送验的样品都有两份,一份标明了产地、品牌等信息,另一份则只有编码,而且这一式两份的样品夹杂在多个批次中。这样,通过对比两份样品的化验结果,就可以轻松发现问题,不仅可以预防徇私舞弊,还可以检验设备精度,发现管理错漏等问题。

中企一贯的对人不对事,通过问责处罚、教育培训、灌鸡汤等繁复的方法强化态度和精神,甚至上升到虚无缥缈的文化高度,是不可能实现管理落地的,费尽心力又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而对事不对人,通过方法让管理落地,不但远比提升人性来得简单容易,而且更有效、更靠谱,高度可控,还不怕人员变动,事半功倍。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敬请谅解:为了提高互动质量,文章屏蔽了评论,如有需要,请私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