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不堪回首的电影,和导演反目成仇只好重拍,刘德华也被连累
作为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成龙是演员里最不怕死的,从影以来100多部电影,有过各种各样的高危动作,奉献的惊险场面不计其数。为了这些镜头,成龙浑身是伤,也给他换回了国际功夫明星的称号,以及一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奖杯,所以日前成龙在电影《蒲松龄》的发布会上指责当下年轻演员不想吃苦,耍大牌等,其实不无道理,像成龙那样敢打敢拼的演员可能以后再也找不到了。
很多影迷做过成龙危险场面的盘点,让人过目难忘的很多,比如《警察故事》里的巴士格斗,《宝贝计划》中在空调主机连续跳下,《警察故事4》里的滑雪让人大气都不敢出,《A计划》里跳钟楼也很生猛,但是和《我是谁》比其实算是“毛毛雨”,当时成龙在21曾的鹿特丹通泰大楼顺着玻璃外墙滑下,这个特技镜头被誉为史上最危险的动作场面。
成龙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另一个原因是不管多危险的场面他都亲自上阵不会用替身。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确切的。观众所谓的不用替身,只是说在画面里看到的一定是成龙,他确实把这些危险动作都完成了,但成龙其实也有替身演员,以及自己组建的成家班里的众多武行,为了提高拍摄效率,也为了能减轻成龙的压力,很多动作场面其实都是先由替身排练几遍,和其他演员、摄影等工作人员配合默契,确定可行性之后,成龙再亲自上阵。
所以说,成龙呈现的惊险场面确实难拍,但再困难的镜头一两天的时间终归还是能拍完,而在成龙的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一部电影,其实恰恰也是他的得意之作《醉拳2》,很多人会觉得,《醉拳2》里成龙演黄飞鸿,没有什么惊心刺激的动作啊!也就最后高潮部分被踢进火坑那场戏危险了一些,但做好保护措施危险系数并不会太高,那难在哪呢?
成龙最看重的作品
成龙创作的每一部电影都拼尽全力,但是重视程度还是有不同的。1978年成龙凭借功夫喜剧《醉拳》一鸣惊人,奠定了继李小龙之后的功夫巨星基础。虽然回顾成龙的创作生涯,跳吊灯、跳楼、跳飞机等动作都和功夫无关,但有了功夫才有了成龙的今天,所以在功夫片的创作上,成龙向来严谨又严肃。
既然《醉拳》意义非常,那么15年后的《醉拳2》,成龙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与其说是为了拍一部大卖的电影,《醉拳2》更被成龙当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阶段性总结。所以既要有传统的功夫在其中,不能辱没了黄飞鸿的名声,至少不能比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差,同时又要有自己的风格,要融入喜剧元素、打的有趣。想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所以成龙没敢自己导演,他决定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于是联系黄飞鸿的传人刘家良来当导演。
请刘家良不易,创作过程更难
前面提到过,如果团队搭的好,再难拍的镜头总能想到办法攻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但如果剧组里的人闹矛盾,对于电影来说不但是困难,更是危机。
成龙决定找刘家良,就注定了会麻烦不断。成龙不拘一格,怎么好玩怎么拍;刘家良传统又保守,比如他特别反对成龙把NG的部分放到花絮里,认为这样做不对。所以两个人创作理念不同,风格更是大相径庭,成龙想让刘家良给电影注入严肃、庄正的功夫,他再用谐趣的风格去包装,但结果却是两个人格格不入。
成龙后来回忆说,两个人的反差太大,片头刘家良设计的火车打斗,和结尾成龙自己设计的工厂大战,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本来所有动作都由刘家良设计,最后成龙不得已重拍,多花了很多时间和成本,除了结尾的仓库大战,在酒楼大战斧头帮的段落,很明显也是成龙自己的风格。也让自己和刘家良的关系再次僵持起来,直到最后刘家良都没能原谅成龙。
演员组合尴尬
除了核心主创不和,电影中的演员和人设其实都很尴尬,成龙在电影里出演顽劣成性的黄飞鸿,显然是青少年的阶段,可是当时成龙已经39岁了,要不是靠精彩的打斗转移视线,其实很难让人信服;而狄龙出演成龙的老爸黄麒英也是一招险棋,要知道狄龙只比成龙大8岁,要不是狄龙演技好,放在今天,估计会被观众的口水淹死。
除了成龙,观众最喜欢的应该是梅艳芳饰演的黄飞鸿小妈,她在影片中对黄飞鸿的骄纵、包庇完全颠覆了“继母”形象,两个人唱的几出双簧喜感十足,相当出彩。但细心观察,会发现梅艳芳其实全程都在效仿《方世玉》里萧芳芳饰演的翠花,从人设到表演都极为接近。对此梅艳芳也坦然承认,并说小妈这个角色本来就是从《方世玉》偷师而来。当然演员搭配的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观众吐槽,现在看来,当年没有互联网,观众的观影不那么容易互相影响,要比现在的观众宽容很多啊!
尽管拍摄过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所幸最后成龙极力补救,还是把《醉拳2》打造成了经典的功夫电影,百看不厌。不过对于“醉拳”反倒算是刘德华从影生涯中的一个污点,在《醉拳2》里刘德华客串了一场几分钟的戏,没想到“惹火烧身”,拍完《醉拳2》之后,刘家良心中愤怒难平,决定赌气自己马上开拍《醉拳3》,和成龙对打,主演自然不能找成龙,于是刘家良另立山头,找刘德华出演,要知道当时刘德华也已是一线红星,当时有《天与地》、《刀剑笑》、《杀手的童话》、《大冒险家》等电影等着开拍,档期很少,片酬又高,刘家良咬牙请刘德华过来,只拍了3天,片酬是1天100万,拍摄如此仓促,结果可想而知,电影票房不好,观众也不买账,在那之后刘德华几乎再没提到过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