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新变丨寇俊杰:扇子扇风的岁月
以前在北方还没有电风扇的时候,到了炎热的夏季,每家都少不了几把扇子。
那时候,扇子还是很宝贵的。
母亲怕家里的蒲扇破损,就把它的边沿儿都用布条包了起来。我们用时也只能扇风,如果看到我们用它打闹,或是把它垫在屁股下休息,都是要严厉训斥的。
她自己对蒲扇更是爱惜。有一次下暴雨,地里干活儿的人扛起农具往家跑,但还是躲不开豆大的雨点砸在头上,人们就用蒲扇挡一挡雨。可母亲舍不得,她把蒲扇揣在怀里,等到了家,衣服淋透了,但蒲扇还是干的。
蒲扇破了,母亲也舍不得扔,而是用针线把它缝好,如果破得实在不能用了,母亲就把它放在灶台旁,烧火时用它往灶台里扇风。
等我稍稍长大一点,就有了纸折扇,上面印着名人诗词,或者是大好河山,还有竹兰松菊的。
折扇能合能开,用起来方便,看着也很有派头,特别是模仿电影里古代书生的镜头,把手里的扇子突然一甩,呼的一下全部打开,装模作样地扇两下,又突然手腕一收,呼的一下把扇子全部合上,然后拿扇子指点着别人说话。
那样子,仿佛自己也成了褒衣博带、学富五车的英俊书生,而别人都是目不识丁、俗不可耐的贩夫走卒。
后来,我又看到有女生用一种小巧玲珑的圆折扇,用纸折成,打开是手掌大小的一个圆形,上面印着古装仕女或花草虫鱼,收起来时正好合在薄铁柄里,只有一指多长。
这种扇子看起来轻巧美观,携带方便,但是中看不中用,既不结实,风又不大,只能算是一种装饰而已,只适合看到陌生人掩掩面罢了。
坐在教室里的小女生,往往一边轻摇着圆扇,一边娇喘吁吁地说:“这天真是热死人了。”其实,她的额头上一滴汗也没有。
不管是什么扇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还是挺“金贵”的,既不想丢,更不想外借,也怕在一起劳动时拿混了。于是,大人们就在家用的扇子手柄处写上自家的姓名。
我们小孩子除了在自己用的折扇上留下大名外,一般还要题“诗”一首:“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敌人来借,不中不中!”或者是把后两句改成:“朋友来借,等到隆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如今,电风扇、空调早已取代了昔日的扇子,但扇子走了,关于扇子的记忆却永久地沉淀下来……
(已载6月22日《德州晚报》)
■作者:寇俊杰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