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画珍品欣赏〗清代部分三(原图免费发放)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市民文化思湖和审美意识在生产恢复后的增长,加之西方文化的逐步传入,使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均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清代绘画继续元、明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和水墨写意画盛行,画派林立、风格纷呈。
清 绵亿 绘宜春呈瑞84.4cmX35.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绵億(1764-1815),乾隆皇帝孙、荣亲王永琪第五子。绵億自幼熟读经史,擅长书画。嘉庆四年(1799),晋荣郡王。月季,梅迎春盛开,花枝俯仰有致,花色自然典雅,小口筒式青釉瓶,短颈,溜肩,为直立式插花。瓶口以叶遮住,构图平稳,竹叶位置有创意。以松、竹、梅插瓶,旁缀水仙、玉磬、百合、柿子、如意,象征「平安吉庆、百事如意」。年节插花则是清宫例行陈设之一,本幅为典型岁朝清供作品,上有嘉庆七年(1802)御题诗。
清 绵亿 绘宜春呈瑞84.4cmX35.7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仿黄公望秋山图92.3cmX4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钱维城(1720-1772),字宗盘,号幼庵,江苏常州人。乾隆十年(1745)状元,官至刑部侍郎。山水师法元人、以四王风貌为宗,后得董邦达指点,是乾隆朝重要词臣画家。依画上辛巳年(1761)乾隆帝御题,此轴是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钱维城随扈前往避暑山庄后作。画中主山岩块层叠向上,构图与王原祁仿效黄公望秋山图略相通,但亦强调连续的山岭,似乎已将随侍所见融会其中。
清 钱维城 仿黄公望秋山图92.3cmX43.5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寒林欲雪171.2cmX7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寒林欲雪171.2cmX76.5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画春花三种113cmX80.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钱维城(约1720-1772)江苏武进人。字宗盘,号茶山,晚号稼轩。乾隆十年(1745)状元,入值南书房,官至工部侍郎。初从陈书(1660-1736)学花卉,后改习山水。绘春天盛开花卉,玉兰、牡丹、海棠,用笔工细,着色秾艳。画风受邹一桂(1686-1772)影响,属于宫廷应制画。
清 钱维城 画春花三种113cmX80.1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画借山斋图63.7cmX31.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钱维城(1720 —1772)于第二次南巡时陪同南下,不但于苏州绘「借山斋」一景,稍早经过家乡常州时,亦为乾隆皇帝绘制当地名胜苏轼「舣舟亭」,颇似御用的随行写生画家。此作描绘苏州虎邱一带的景致,承续「四王」山水风格,并揉合地貌与建筑,呈现出清代宫廷正统派山水画的风貌。乾隆皇帝于虎邱所题诗句「林泉印证真亲切,秀丽从来说虎邱」,显示出他以艺术品「即景印证」的习惯,并不囿于古代名迹,当朝词臣的画作亦可添助游兴。
清 钱维城 画借山斋图63.7cmX31.8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画山水193.8cmX13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画山水193.8cmX135.2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画天中瑞景112.3cmX5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画天中瑞景112.3cmX58.7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画洋菊112.7cmX5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钱维城(1720-1772),江苏武进人。字宗盘,号茶山,晚号稼轩。乾隆乙丑(1745)状元,仕至工部侍郎。初从女画家陈书(1660-1736)学花卉,后改作山水。本幅画菊花五种,姹紫嫣红,花形各异。用笔工致,稳健有力,设色秾艳。花心点蕊如同画龙点睛,尤显精神。同时以色块线条营造花瓣舒卷与叶片老嫩向背的视觉效果。虽师陈书,却化古朴醇老为细劲灵活与鲜妍明媚,似受词臣画家邹一桂(1686-1772)影响。
清 钱维城 画洋菊112.7cmX57.5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画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36.5cmX194.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钱维城(西元一七二○-一七七二年),字宗盘,号幼庵,江苏常州人。乾隆十年(一七四五)状元,绘画远学元四家,近学四王,得董邦达指点,入值南书房。此幅图像呈现乾隆御制诗「雪中坐冰床即景」,以缜密的笔触,描绘冬日里,侍卫推挽乾隆乘坐的黄幄冰床,缓缓越过西苑太液池的景象,在冰封大地、细雪纷飞的白色诗意里,以细小的点景人物,衬托宽广湖面及两岸御苑房舍。
清 钱维城 画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36.5cmX194.3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画豫省白云寺图129.4cmX6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钱维城(西元一七二○-一七七二年),字宗磐,号幼庵、晚号稼轩,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书法学苏轼,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随侍乾隆北幸南巡,很得赏识。乾隆庚午(一七五0)秋,巡视河南,经过获嘉县,顺道游览县治西北元代白云寺,并赋六绝句,归后,命钱维城绘制纪游之作。画中寺庙建筑、崎岖阶梯步道及层岩叠壑山势,经过画家精心设计与描绘,将名山胜水浓缩呈现在画轴之上。
清 钱维城 画豫省白云寺图129.4cmX62.5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江山览胜图高宗御题190.5cmX10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江山览胜图高宗御题190.5cmX100.8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梅茶水仙114.1cmX7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梅茶水仙114.1cmX75.6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盘山图高宗御题159.5cmX5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盘山图高宗御题159.5cmX55.6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栖霞全图224.9cmX15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钱维城(西元一七二○-一七七二年),江苏武进人。字宗磐,号茶山。乾隆十年(一七四五)状元,官至刑部侍郎。早年曾随母陈书学画花卉,后亦画山水,师法元代王蒙和清初王原祁,并得董邦达指导,为当时宫中画苑领袖。作品具备构图繁密,笔墨苍秀的特质。本幅写江苏栖霞寺全景。画丘壑起伏,林木葱郁,云霞流转,寺院村屋错落其间,景致极为幽静秀丽。
清 钱维城 栖霞全图224.9cmX158.5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溪亭秋色79cmX3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溪亭秋色79cmX36.7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夏山欲雨144.2cmX59.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夏山欲雨144.2cmX59.6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新韶如意图105.2cmX5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新韶如意图105.2cmX55.9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雪浦归帆图114.9cmX64.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雪浦归帆图114.9cmX64.4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云峰萧寺122.8cmX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云峰萧寺122.8cmX63cm 局部
▼
清 钱维城 云壑钟声69.7cmX2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维城 云壑钟声69.7cmX27.3cm 局部
▼
清 钱载 画墨梅御题78.6cmX13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载 画墨梅御题78.6cmX139.5cm 局部
▼
清 钱载 灵仙祝寿图185.3cmX7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载 灵仙祝寿图185.3cmX79.3cm 局部
▼
清 钱载 写玉田词意137.7cmX6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钱载 写玉田词意137.7cmX68.4cm 局部
▼
清 清人 狻猊图126cmX18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清人 狻猊图126cmX187.6cm 局部
▼
清 沉振麟 牡丹兰花189.4cmX78.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沉振麟 牡丹兰花189.4cmX78.9cm 局部
▼
清 石涛 画山水154.7cmX4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石涛 画山水154.7cmX47.6cm 局部
▼
清 世鉴 画夏山欲雨图174.9cmX9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世鉴 画夏山欲雨图174.9cmX93.4cm 局部
▼
清 清世祖 画钟馗132.4cmX63.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清世祖 画钟馗132.4cmX63.6cm 局部
▼
清 宋骏业 林亭烟岫116.3cmX5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宋骏业 林亭烟岫116.3cmX50.8cm 局部
▼
清 孙祜 丁观鹏合仿赵千里九成宫图43.4cmX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乾隆朝的仿古画亦常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此作即为一例,所仿的是本院所藏的赵伯驹〈汉宫图〉。〈汉宫图〉画宫中仕女于殿阁园苑间的节庆活动,场景陈设多样,描绘细腻,令人赞叹。而孙祜与丁观鹏的仿本则将建筑与摆设置换为清宫样式,亦以细于发丝的线条描绘细节,颇有与宋本争胜的企图。乾隆皇帝的题跋将其与唐代九成宫有关的谏官魏征与马周的故实连结起来,将此作提升为蕴含规鉴意味的画作。
清 孙祜 丁观鹏合仿赵千里九成宫图43.4cmX42.3cm 局部
▼
清 孙祜 仿王维关山行旅图170.9cmX92.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孙祜 仿王维关山行旅图170.9cmX92.4cm 局部
▼
清 孙祜 秋山楼阁159.8cmX9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孙祜,江苏人,乾隆时(西元一七三五-一七九六年)供奉内廷。工人物、山水,师法王原祁(一六四二-一七一五)。曾与陈枚(一六九四-一七四五)、金昆、戴洪、程志道合绘〈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此幅画溪山红叶,院落梧桐。舟藏曲坞之中,牛出疏林之下。布局精工,可游可息,笔墨稳健,唯妙唯肖。
清 孙祜 秋山楼阁159.8cmX98.6cm 局部
▼
清 唐岱 仿范宽画幅287.2cmX15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唐岱(1673-1752后),满洲人,字毓东,号静岩。因善画只候内廷,康熙(1662-1722在位)曾颁赠「画状元」。山水初师王原祁(1642-1715),但其用笔、着色并不似乃师。画树喜用夹叶,山石则以碎笔擦染,风格纤秀细腻,更近于北宗画法。本幅为全景式巨障山水,左下方自题「仿范宽法写刘沧浪诗意。」作于乾隆六年(1741),时六十九岁。画中山顶的造型、杂树的布置与皴法的运用,均远源于范宽(约950-1031间),惟山形过于圆整,略显板滞。
清 唐岱 仿范宽画幅287.2cmX155.2cm 局部
▼
清 唐岱 仿范宽山水123.5cmX6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唐岱(1673-1752后),满洲人,字毓东,号静岩。因善画只候内廷,康熙(1662-1722在位)曾颁赠「画状元」。山水初师王原祁(1642-1715),但其用笔、着色并不似乃师。画树喜用夹叶,山石则以碎笔擦染,风格纤秀细腻,更近于北宗画法。本幅左下角自题:「乾隆八年(1743)孟夏仿范宽。」时唐岱七十一岁。画中采全景式构图,主峰居中、山间寺观错落、水际作大石等元素,大抵远承范宽(约950-1031间)〈溪山行旅图〉;惟笔调规律,敷彩明丽,已属清人面目。
清 唐岱 仿范宽山水123.5cmX69.3cm 局部
▼
清 唐岱 仿倪瓒清閟阁图119.6cmX4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唐岱 仿倪瓒清閟阁图119.6cmX47.1cm 局部
▼
清 唐岱 倣范宽秋山瀑布157.5cmX6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唐岱的仿古功力尤受乾隆皇帝重视和喜爱,其中仿范宽风格的作品为数不少,此轴即为一例。画中主山雄峙,中景岭脊、山径交叉,瀑布、柱石、林木参差其中,挺秀长松将前景坡坨与山石动势连系起来,布置繁密且井然有序。全图并非直接临仿范宽真迹,而以小斧劈或较细碎的皴法画山石,设色清丽为本作增添一份明净之感。乾隆皇帝在画上书「神」字,视之为中国绘画中的最高等级。
清 唐岱 倣范宽秋山瀑布157.5cmX63.8cm 局部
▼
清 唐岱 倣王蒙山水179.3cmX98.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唐岱(1673-1754),满洲正黄旗人。字毓东,号静岩。善画山水,康熙皇帝特赐「画状元」之衔,历仕康、雍、干三朝。画秋山瀑布群峰突起,烟霭环绕山腰,苍松高耸。结合王蒙、王原祁树石笔墨皴法,以细碎线条绘出层峦,空间纵深增加,构图富有变化。此画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
清 唐岱 倣王蒙山水179.3cmX98.3cm 局部
▼
清 唐岱 画归隐图86.2cmX4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唐岱(西元一六七三-一七五二年尚在),满州人。字毓东,号静岩,又号知生、默庄。画山水师法王原祁,官内务府总管,以画只候内廷,康熙赐「画状元」。本幅画幽岩架屋,秋色满林,石磴盘空,泉流萦抱。用笔细致,山石多用干笔,带皴带擦,特重山势向背。款署:「康熙六十二年(一七二0)二月静岩唐岱」,故知此画乃其四十八之作。
清 唐岱 画归隐图86.2cmX48.4cm 局部
▼
清 唐岱 松阴抚琴图32.5cmX29.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唐岱(1673-1754)满洲正蓝旗人。康熙皇帝曾赐「画状元」,雍正朝供奉内廷。乾隆皇帝在青宫时期便十分喜爱唐岱的作品。此幅则为雍正十一年(1733)春日为宝亲王所画,诗塘有少见的宝亲王亲笔书迹,至为珍贵。
清 唐岱 松阴抚琴图32.5cmX29.4cm 局部
▼
清 唐岱 孙祜等绘庆丰图393.6cmX2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汉高祖刘邦本是丰邑(江苏丰县)人,称帝后定都长安。由于父亲思乡,于是将长安的街道改建成丰的样子,并命丰的居民移居于此,以满足太上皇的思乡之情。这幅画由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唐岱(一六七三-一七五二以后)、孙祜(十八世纪后半)、丁观鹏(一七三六-一七九五)等合作,以繁缛而精工的技法,描绘新建的丰邑市街景象,殿宇宏伟,街市井然,色彩妍丽,是典型的清代院画风格。
清 唐岱 孙祜等绘庆丰图393.6cmX234cm 局部
▼
清 汪承霈 画菊133.4cmX6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汪承霈 画菊133.4cmX62.5cm 局部
▼
清 汪承霈 绘御制诗意百福繁生图129cmX6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汪承霈(?-1805),字春农,号时斋、蕉雪,浙江钱塘人。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历工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嘉庆十年(1805)奏请回籍,卒于途中。善诗词,能书,工画花卉。柏树、稻穗插瓶谐音「岁岁平安」,流云红蝙蝠纹花瓶,幡旗置于花座旁,取其双关谐音,寓意「洪福齐天」。笙、戟音同「升级」,祝颂加官晋爵;另有青铜斗与扁壶,寓意「日进斗金」。柏音同百、蝙蝠、幡旗、笙组成「百福繁生」,象征幸福好运。
清 汪承霈 绘御制诗意百福繁生图129cmX62.2cm 局部
▼
清 王炳 画澄波月泛167cmX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炳 画澄波月泛167cmX72cm 局部
▼
清 王炳 画天平山景145.9cmX59.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此幅为王炳(生卒年不详)所绘,图像与张宗苍〈万笏朝天〉十分相近,无论山势、路径,甚至前景向左倾倒之松树都照样摹画,惟尺寸略大,并改为绫本。王炳原为张宗苍宫中弟子,乾隆皇帝颇看好他,曾于诗中提到「王炳为画院学手中可造就者,惜才成艺而殁。」南巡相关的各地图像,如董邦达对西湖十景的诠释、张宗苍对苏州山水的描绘,在乾隆皇帝支持下不断被复制,俨然已成为皇家诠释地方视觉形象的权威版本。
清 王炳 画天平山景145.9cmX59.4cm 局部
▼
清 王炳 山村烟雨71.5cmX7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炳 山村烟雨71.5cmX71.5cm 局部
▼
清 王炳 松路仙岩134cmX6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炳 松路仙岩134cmX62.1cm 局部
▼
清 王铎 山水121.2cmX4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铎 山水121.2cmX43.8cm 局部
▼
清 王翚 仿李营丘江干七树图96.4cmX5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翚(西元一六三二-一七一七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山水得王时敏指授,为清初四大家之一。江岸七树,松柏居中,两侧画枯树五株,高低偃仰,错落有致;步骑三人,且语且行,隔岸作遥浦远山。本幅布局一河两岸出自元人,山石用披麻皴法则学董巨,而笔法皆出于自运,仅左侧两树作枯枝下偃学蟹爪,略存李郭遗意而已。
清 王翚 仿李营丘江干七树图96.4cmX54.6cm 局部
▼
清 王翚 仿赵大年水村图155.5cmX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翚 仿赵大年水村图155.5cmX56cm 局部
▼
清 王翚 仿赵孟俯春山飞瀑89.5cmX3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翚 仿赵孟俯春山飞瀑89.5cmX37.7cm 局部
▼
清 王翚 临范宽雪山图187.7cmX11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清晖主人。少即善画,后又得王鉴、王时敏指授,并随之阅览各地珍藏,借机临摹名迹,因能笔参古今,貌含南北,画技之精熟为清代第一。本幅为王翚六十七岁之作,结构、用笔、布局皆一本原作。惟稍有增益,如幅右远山,中间忽成两叠。最右一山,为原画所无,盖定稿后所添,并非初临时的原意。
清 王翚 临范宽雪山图187.7cmX115.5cm 局部
▼
清 王鉴 仿黄公望山水78.8cmX3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鉴(1598-1677),江苏太仓人。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崇祯六年(1633)举人,后仕至廉州太守,人称王廉州。此轴采三段式构图,近景以岩块堆垒组成,上方以高大树丛连接中景主山,透过中央层层叠加、向后延伸的山体,在有限的画幅中表现出全景山水的气势。用笔简约,多以花青、藤黄、汁绿施染,仅以侧笔干擦部分山石,加以小桥、村屋、渔舟点缀其间,传达出山间隐居生活悠然自适的情趣。
清 王鉴 仿黄公望山水78.8cmX38.8cm 局部
▼
清 王鉴 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134.9cmX78.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鉴(1598-1677),江苏太仓人。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崇祯六年(1633)举人,后仕至廉州太守,人称王廉州。本幅主景偏于左侧,以扭动、峥嵘的山势连贯画面近、中、远三景,用湿润的皴染配以赭石、花青、汁绿,赋予画面清雅明亮的气息。画中绵延堆叠的山势与茂密的树木,凸显出大地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与大痴山水「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意相合。
清 王鉴 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134.9cmX78.9cm 局部
▼
清 王鉴 花石盆兰159.2cmX7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玲珑石上置天蓝釉色盆器,下有同色盆托。蕙兰集生种于盆中,花萼直立,一茎数朵,浅黄绿色,香气浓郁。下用奇石为花台,月季花、万寿菊、剪秋罗等诸种秋卉杂生,呈现园林野逸生趣。春花为兰,秋花为蕙。明清时期兰艺栽培进入兴盛时期,品种不断增加,成为大众观赏之物。画上款署「甲戌(1634)夏日写,王鉴」,并钤「知如、王鉴之印」。与清初「正统派」画家王鉴同名,但画风不同,作者生卒年无可考。上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御制题画诗,内容贴切,表现出紧密的诗画关系。
清 王鉴 花石盆兰159.2cmX71.1cm 局部
▼
清 王鉴 画秋山图111.1cmX48.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鉴 画秋山图111.1cmX48.3cm 局部
▼
清 王鑑 溪山深秀161.7cmX6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鉴(1598-1677),江苏太仓人。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为王世贞(1526-1590)之孙,曾官至廉州知府。精山水,亦通画理,被誉为清初「四王」之一。本幅为全景式山水,画叠嶂回溪,山腰并有烟岚弥漫,一派苍郁之气,溢乎绢素。右上方自题:「仿范华原」,此作主锋居中鼎立,山顶灌木丛生,布局固远承自范宽(约950-1031间),但易以青绿重色,且笔致工细,能于姸丽纤秀当中,不失高雅的书卷气息,已属王鉴(1598-1677)自家面目。画成于丙辰(1676),时七十九岁。
清 王鑑 溪山深秀161.7cmX62.5cm 局部
▼
清 王敬铭 画山水158.8cmX8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敬铭 画山水158.8cmX84.6cm 局部
▼
清 王敬铭 画山水159.3cmX69.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敬铭(1688-1721)画学王原祁,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巡时,进诗画称旨,供奉内廷。此作虽不如王原祁(1642-1715)苍浑混融,然笔画细秀规矩,敷色精谨,反倒契合乾隆皇帝的喜好。画中近中景以长披麻皴画溪岸坡坨,其上林木蓊郁,追法黄公望;远景巨大山体雄据云岚之上,山顶矾头攒聚,祖述巨然。全作有典有源,结构明晰,设色清丽,秀腴闲远,乾隆皇帝特在幅上书一「神」字,以示嘉赏之情。
清 王敬铭 画山水159.3cmX69.4cm 局部
▼
清 王时敏 仿王维江山雪霁133.7cmX6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时敏(1592-1680),江苏太仓人。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庐老人、西田主人、偶谐道人等。性资颖异,淹雅博物,为清初四王之首。此帧作于戊申年(1668),王氏时年七十七岁。画崇山深壑,雪林新霁。根据幅上题识,王氏曾见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和〈江干雪意〉长卷,认为二者的用笔运思,皆出于天机,参乎造化,后遂追忆其意以为此图。通幅的构景和用笔皆稳厚,山坳树隙色用重绿,画法甚古。
清 王时敏 仿王维江山雪霁133.7cmX60cm 局部▼
清 王时敏 画山水115cmX4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时敏 画山水115cmX46.8cm 局部
▼
清 王图炳 画荷花133.2cmX3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图炳 画荷花133.2cmX35.3cm 局部
▼
清 王武 花鸟167.2cmX5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武(西元一六三二至一六九○年),江苏长洲人。字勤中,号忘庵,自称雪颠道人。精鉴赏,见宋元明名迹,往往心摹手追,务得其遗法,故所绘花卉禽鸟,皆笔墨清雅而生意俱足,脱尽院画习气,时人以之比拟恽寿平。本幅作于康熙乙丑(一六八五年),时王武五十四岁。写仲夏湖滨景致,鸜鹆栖于杨柳枝梢,湖石周遭,另有榴花、蜀葵、萱花相傍丛生,掩映成趣。
清 王武 花鸟167.2cmX58.7cm 局部
▼
清 王幼学 画瑞树图339.1cmX197.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幼学 画瑞树图339.1cmX197.8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春山图99.7cmX42.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春山图99.7cmX42.7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春云出岫124cmX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原祁(一六四二—一七一五)是清代「四王」正统派画风的宣扬者。康熙九年(一六七O年)考取进士后,即开始活动于宫廷,影响清代宫廷画风深远,许多文臣学习他的山水风格,曾参与《佩文斋书画谱》的编纂。本作品未记年,是画在绢上的作品,使画面上的设色效果有更多光透感。山脉的构筑,引用了元代黄公望的图绘方式,但更为复杂。
清 王原祁 春云出岫124cmX71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丹山碧树111.7cmX4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丹山碧树111.7cmX49.3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北宋人山水轴106.5cmX6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北宋人山水轴106.5cmX60.5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笔意85.2cmX4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本幅近景描绘水平向右突出的水岸,有高大的树丛将近景连贯至后方主山,山体层层堆叠、延伸扭转,合于王原祁画论讲究的「气势」。用笔精要简约,以干笔勾画树石山体后再作皴擦,较少晕染。题识:「大痴画,由淡入浓,以意运气,以气会神,虽粗服乱头,益见其妩媚也。作者于行间墨?,得几希之妙,若以迹象求之。便大相径庭矣。」此轴作于1707年,构图及物象布排与另一幅同年巨作〈仿黄公望秋山图〉近似,或出于同稿。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笔意85.2cmX44.7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笔意104.4cmX5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笔意104.4cmX54.1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秋山图81.3cmX5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原祁(1642-1715),江苏太仓人。字茂京,号麓台,康熙庚戌(1670)进士,历官少司农。与祖父王时敏、王鉴与王翚合称「四王」。山间云气缭绕,屋舍错落,矾头与平台点缀其间。近景画横向坡岸,上端耸立的树木将近景串联至中景斜向堆叠的主山。右半布置大片水域,随水岸往右后方远景逐渐延伸,最后与远山山腰的白云连成一气。树石与山脉对应水域和云气,形成两股虚实相映、交相作用的视觉力量。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秋山图81.3cmX50.2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山水105.4cmX5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原祁(1642-1715),江苏太仓人。字茂京,号麓台,康熙庚戌(1670)进士,历官少司农。与祖父王时敏、王鉴与王翚合称「四王」。此幅以溪水分隔远近两岸,近景坡岸由右下延伸至左侧上方形成尖峰,隔着中景水域与造型峥嵘的远山遥相呼应,在画面上形成不稳定的动势。山体轮廓浅淡,质面多用干擦而成,再以侧笔点苔于山顶岩缝间。题识:「大痴画。经营位置。可学而至。荒率苍莽。不可学而至。思翁得力处。全在于此。此图余仿其意。」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山水105.4cmX50.3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山水106.5cmX6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本幅用披麻皴与侧笔擦染山石,多处直接以赭石、汁绿、花青晕染,鲜丽的色彩对比带给画面生意盎然的气息。前景两组高大乔松引发两股山体运动:一支由左下至右中并延伸至右侧主山;另一支则由左下至左中山脉、最后再由远山山脊延伸往右上主山。透过横向汀渚、房舍、小桥、土坡联结左右两脉山势。流水从右下引入,随着两道山势左右回荡、似断实连,导向远方水岸与天际融成一体,将山体环抱在水天相连的构图之中。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山水106.5cmX60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山水122.4cmX5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黄公望山水122.4cmX58.1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李营丘笔意47.3cmX6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原祁(西元一六四二-一七一五年)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朝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善画山水,学黄公望浅绛山水尤为独绝。着有「雨窗漫笔」、「扫花庵跋」行世。本幅作于五十八岁,水墨画雪景自谓仿李成,为王原祁传世作品中较鲜见。画中山石层叠,松林枯木参错,森森郁郁,苍凉荒率,一派严冬景象。
清 王原祁 仿李营丘笔意47.3cmX66.4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米芾云山图100.3cmX5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米芾云山图100.3cmX57.1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倪黄山水93.9cmX48.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倪黄山水93.9cmX48.3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64.3cmX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64.3cmX42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69.6cmX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69.6cmX42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97.2cmX4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原祁(一六四二-一七一五),江苏太仓人,时敏之孙。字茂京,号麓台,康熙庚戌(一六七0)进士,历官少司农。画由家学,远迈时伦,为清四大家之一。老境苍茫,益趋沉郁。跋中曾谓,倪(瓒)黄(公望)有相通处,而此帧笔墨,倪黄外实别有沙弥(吴镇)踪迹。故雅韵之中,饶沉酣意趣,为七十一岁时作。
清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97.2cmX45.9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王蒙笔意93.5cmX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王蒙笔意93.5cmX41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王蒙笔意100.5cmX45.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王蒙笔意100.5cmX45.1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山水41.3cmX2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山水41.3cmX28.4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山水97.9cmX5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山水97.9cmX53.2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仿赵孟俯仙山楼阁141.1cmX7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赵孟俯仙山楼阁141.1cmX76.7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华山秋色115.9cmX4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原祁(1642-1715),江苏太仓人。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继承家法,学元四家,然能自出心裁,为清初四王之一。此幅为画家游历华山归来之作。画中垒石成山,而不觉细碎,盖用墨浑厚,足以总摄全体。云烟迷漫,是黑中求白,实里求虚。遂使近山益形突出,背山渐淡、渐简、渐小,因之层次井然。全图重在笔情墨趣,与华山实景并无关联。从画风看来,应为王氏五十二岁以后所画。
清 王原祁 华山秋色115.9cmX49.7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川焕采图144.7cmX7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原祁(西元一六四二─一七一五年),江苏太仓人。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画由家学,远迈时伦,为清四大家之一。冈峦起伏,云岚绕山,分流曲涧,江村错落。本幅构景繁而不乱,布局细而不碎。章法精妙,虚实相发,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画山画树,状似草草,而笔墨精练,实从锤炼中出也。
清 王原祁 画山川焕采图144.7cmX77.7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1)64.7cmX4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1)64.7cmX47.2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2)54.4cmX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2)54.4cmX33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3)54.3cmX3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本幅原题签作〈高宗御题王原祁山水〉,《石渠宝笈三编》则著录为〈王原祁画山水八轴之二〉。画秋山红树,曲径通幽。山顶作矾头密林,皴笔细若雨点,凡此皆远承自范宽(约950-1031间)家数。右上方自题「拟范中立」,幅左及上方各有乾隆(1736-1795)题诗一首。下方另有蒋溥(1708-1761)、汪由敦(1692-1758)、嵇璜(1711-1794)、梁诗正(1697-1763)等臣工题诗,并裱成书画合璧的长轴。此一系列作品当年应深受高宗所喜爱,并长期悬壁观赏,导致画心遭到虫蚀,残损严重,殊属可惜。
清 王原祁 画山水(3)54.3cmX32.9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4)50cmX3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4)50cmX32.8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5)54.2cmX3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5)54.2cmX33.3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6)54.1cmX3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6)54.1cmX33.1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7)54.2cmX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7)54.2cmX33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53.9cmX3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画山水53.9cmX32.8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溪崦林庐95.7cmX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画溪崦林庐95.7cmX52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画中有诗图97.8cmX4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王原祁(1642-1715),江苏太仓人。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生于绘画世家,为清四大家之一。此轴作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此年元夕,友人江天远、张穉昭、吴历坐船来访。故友佳节重聚,作图纪其事。笔墨精妍,设色雅澹,满纸灵秀之气,为其中年精心之作。
清 王原祁 画中有诗图97.8cmX43.4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江山清霁123.8cmX5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江山清霁123.8cmX53.2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秋山图74.3cmX4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此轴左侧描写「实」的树石、坡岸、房舍及主山,对应到右侧大片留白产生「虚」的广大河面。透过近景坡岸树丛联结中景山体,加以斜向堆叠的山势引导观者视线移动。借着与山体并排的曲折水域,由右下往左中、接续转折右上的流动,与实体山石形成两股相互呼应的运动方向。此作以干笔界定山体树石轮廓,再用侧笔干擦增添物象质感,以花青与朱砂作苔点及红叶。自识:「康熙壬午(1702)长夏。仿黄子久秋山于京师邸舍。」
清 王原祁 秋山图74.3cmX41.2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山村雨景148.4cmX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山村雨景148.4cmX55cm 局部
▼
清 王原祁 山村雨景148.4cmX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山村雨景148.4cmX55cm 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