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两个地方官革除弊政的启示

无聊之时,聊聊古代的地方吏治。

满清时期,有两个地方官吏在任时期对当地存在的弊政立志改革,都值得赞许和称道,但是,一个的结局是不仅失败而且殃及自身,以悲剧告终,一个的结局是获得成功,并得到时人和后人的称赞!

下面首先我们看看这两位地方官吏改革弊政的事迹:

蒋薰(1610—1693),字闻大,号丹崖,原籍浙江海宁后徙居嘉兴梅里。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蒋薰按籍初任职缙云县(今属浙江省丽水市)儒学教谕。康熙二年(1663)十月,时年53岁的蒋薫迁伏羌(今甘谷)县知县。到任后他看到老百姓赋税沉重,究其原因在于把持赋税征收实际权力的地方势力上下其手,运用各种手段,从中中饱私囊,加重了百姓负担。

鉴于明代三饷加派激化社会矛盾而导致王朝速亡的教训,清朝皇帝向全国官民宣布,在赋税征收上“永不加赋”,但实际情形是明末加到老百姓头上的税负并未减少。康熙所说的“永不加赋”,根本不是所有赋税项目,仅仅是指新增人口的人丁税一项而已。

清朝初年征收的赋税,包括地银和丁银为两个大项,也就是按田地数量征收的田地税,和按人口数量征收的人丁税,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其他税种。赋税征收过程中,制度允许的所谓“浮收”“火耗”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杂派乱征。

  “浮收”是指在正项皇粮的征收、储存、运输、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必不可少的费用,清朝规定把此项支出折合入皇粮中,百姓交纳皇粮一石,只能折合为八斗,一下子增加百分之二十的负担。还有一项叫“火耗”,情况大体与“浮收”类似,国家的税银在征收、熔铸、运送时会产生损耗,也要分摊到百姓头上,火耗的征收比例更为惊人,达到正项税银的百分之三四十是常态,数倍于正项税银也稀松平常。

杂派乱征则是指政府官吏违反国家政策制度,以多种名目和手段,超额征派赋税和劳役的行为。清初各地普遍存在着私征私派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吏治问题外,还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性因素。即清政府为解决中央财政的极度困难,实施了对地方财政的持续性削减与紧缩的政策,使得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地方政府,更加举步维艰。私征私派所暴露出的地方财政问题。地方财政支出不得不依靠各种非法收入,杂派乱征就是重要的途径。

在一个县,县官是流动的,而县里的衙役和基层里长则是长居当地的地方势力。县衙差役承担着田赋催征、差徭征派等各项繁杂事务,是县衙门赋税征收职能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差役是县衙赋税征收的直接执行者,他们通过基层的里甲具体摊派到户,层层征收上来,在征收过程中恣意扰害、勒索乡民,贪赃舞弊手段层出不穷。

蒋薫康熙二年十月到伏羌就任知县,第二年即康熙三年三月间,也就是说,他当县官不到半年,屁股都没坐热,对当地的民情吏治还没有完全熟悉的情况下,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烧起来,先将“杂派乱征银一万四百七十余两通详革除”。这一个革除弊政的举措,也一时得到上级的批准和赞扬。是不是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没有看到任何记载,估计老百姓知道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他的这一举措一时得到上级的允许和表扬,因为据说“蒙大老爷批示,立碑永禁” 。不仅得到批示,而且为此立碑,以示永远禁止。

蒋薫书生意气,有为民之心,出发点值得赞许,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能他不知道,他的这一举措得罪的不仅仅是个别人,而是依附在杂派乱征上讨生活的这一个群体。一万四百七十万两白银,不是个小数,估计许多衙役的收入一下子会减少许多。当时他没有其他途径和办法弥补这么一个大窟窿。因此,他的麻烦就因此注定了。

果然,到了康熙四年正月间,麻烦就不期而至,蒋薫因私自减免民赋,遭人诬陷,先是被郡府拘留十四天,后来释放回县,他没有意识到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他。康熙四年(1665),蒋熏作有《正月七日入郡拘留至二十一日还县》四首,其自注云:“奉藩郡两檄,督各州县捏荒作熟报完考成,始释放。”说明蒋薰因三年免除钱粮之事,曾被郡府拘留,后释放。同年(1665)四月八日,蒋薰以伏羌县令身份参加大像山祈雨活动。《留素堂文集》卷六“大像山记”载:“今岁在乙巳,久旱祈祷不应 ”。

估计蒋薰在回县衙后,对自己减免的杂派乱征并没有恢复,因此,这些受损的群体也就不会善罢甘休。康熙四年冬季,情况迅速恶化,“忽坐以侵欺”,不仅免职,而且罚其清赔私免钱粮,不得返乡回家。从此成为一个失业人员,生活无着,流落于陕甘之间,还要归还“私免”的一万四百七十万两白银。但一介书生,能做的只有教书,而要依靠教书攒够“私免”的银子,是一辈子都完不成的事。

蒋薫离开县衙,身处异乡,天寒地冻,举目无亲,无立锥之地,惨淡到投奔寺庙居住的地步,其情其景,令人唏嘘。《留素堂集·塞翁编》卷二诗“十二月二十八出署”,即乙巳年(康熙四年,公元1665)十二月份,蒋薰即已被解职,离开署衙开始了他的流落寓居生活。在其后不久所作的《万寿寺独饮》诗中明确说“罢官已是客,投寺竟如僧。”

蒋薫的伏羌门人张辅辰《塞翁编引》中“先生治羌二年,寓羌六年”。郭传芳《留素堂诗删总序》亦云:“流宕成纪、南安且五年。”

在流浪陇上四处乞食的几年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为自己上诉申辩,但是没有人为他出面主持公道,直到康熙九年(1670),华善任甘肃巡抚的时候,事情才出现了转机。经过蒋薰的申诉和其他官员的建议,华善为蒋薰平反昭雪,并允其回乡。康熙十年(1670)七月二日,蒋薰即将离别伏羌县,激动地作了《去羌二首》。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就任知县时革除弊政的例子。

王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甘肃伏羌(今甘谷)县人。22岁中举后历任文县教谕及文昌、天水、正兴、兴文四书院山长。50岁以后,出任陕西延长、兴平、富平知县。他每到一地,都关心民众疾苦,提倡节俭,革除弊政,受到百姓拥戴。这里举到兴平县后的一个举措。

同治十三年(1874),王权就任兴平知县。兴平地处通衢要冲,当时“官差”浩繁,过往军旅经常临时拉差。老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他用公款买50匹马,交城郊农民喂养。发给草料费,闲时耕田,忙时支官差。这样即节省了县衙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又为一些无力购买役畜的贫苦农民解决了役畜。光绪三年(1877),陕西发生饥荒,他一面减轻赋税,厘定差役,一面力请赈救,举办义仓,筹集钱物,开办粥厂,亲自施舍。光绪七年(1881),陕西又遭大旱,收成大减。兴平县上报的粮食产量数字最少,省当局欲隐瞒灾情,让知府出面给王权写信,要他改动上报数字,他执意不肯。省上又要各地续捐义粮,他又据理力争,使兴平人民得以免捐缓征。为此引起上司不满,竟被罢官,兴平数百士民到省上恳留,最后陕西巡抚怕因此引起群体事件而让他又回兴平任职。光绪十年(1884),他离兴,任富平知县。光绪十二年(1886),王权辞官路过兴平,迎接的人群长达十多里,入城时,数千人簇拥在车子周围。王权在诗中描述:“耆老掀帷视,群惊鬓雪堆。此生余一面,几载盼重来”。光绪三十年(1904)秋,兴平百姓在槐巷为王权建立生祠,人称“王公祠”。

王权对地方官员的施政和廉政有自己的理论,在他的学生张世英就任甘泉县知县的时候,向他请教如何做好地方官员的时候,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送张育生之官甘泉》,总结了自己做地方官员的实践和体认,谆谆教导张世英如何在好官难做的情况下做一个好官。首先他指出不能像许多官员那样只顾“尽心于上”,而要“尽心于下”,一心为老百姓着想:“苟利于民,上官曰勿为,弗敢已也;苟不利于民,上官曰为,弗敢徇也。民安则心怡,民病则心凄,而上官之喜怒,己身之利钝,勿恤也。”第二,他进一步指出,尽心于下,要做到“廉”“勤”“明”,但不能因此而“恃”,因为一旦有“恃”就会产生三种流弊:“操非廉不立,而廉不可恃,恃廉则啬,啬之流也刻;职非勤不举,而勤不可恃,恃勤则躁,躁之流也蹇;事非明不判,而明不可恃,恃明则察,察之流也苛。”第三,他指出在廉、勤、明而不恃的基础上,还要避免三种歧途:“一曰诡异以动物,一曰纷更以凯功,一曰姑息以媚众。”他结合当时官场的现状,概括和针砭了这三种歧途对地方治理和民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危害。第四,他给张世英指出了杜绝歧途,走正道的几个要领:“简”“严”“诚”“谦”,最后回到甘泉的具体情况,指出“甘泉治处北山之冲,兵饥洊仍,土瘠民散,抚辑尤难为力,然苟以吾说处之,民病倘有疗乎?呜呼,讲吏道以救疲氓,吾知育生之急于行也。”在勉励中寄托着无限希望,可谓语重心长,可喜的是张世英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甘泉和渭南任上,当地士民多次挽留,以至于放弃了升迁的机会,被誉为“张青天”。

从蒋薫和王权革除弊政的不同结局,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尽心于下,想为老百姓办事的良好愿望,还必须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万不可盲目激进,把自己置于险地。此外,何处弊政,还要让受益的群体知道真相,获得他们的支持,这样才能避免势单力薄,gu'li'wu'yuan。

(0)

相关推荐

  • 电视剧于成龙第33

    电视剧于成龙第33集剧情介绍 颗粒无收百姓饿毙 于成龙冒死私放皇粮 于成龙到任后,四处查看,所到之处民众饿死倒毙路旁不计其数,直隶灾情之重出乎意料. 四品守道董秉忠禀报,自从灾情发生后他也曾上书恳请户 ...

  • 中国名言大辞典:赋税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语出明代高启<牧牛词>.长年放牛事事无忧,只是害怕为了交租而卖掉自己的牛.二句诗揭露了封建社会租赋的苛重. [民贫轻揖让,力尽畏征输]语出清代沈德潜< ...

  • 清代两起奇案:一个丢了前面,一个丢了后庭

    最近一直在看清代署名"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此书类似<聊斋志异>,但故事不限于鬼狐,也有听来的真人真事. 全书分三编共九卷,第三编卷三有一篇是< ...

  • 两万年人狗关系的启示

    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籍贯湖北,历史学者,专精于中国游牧民族史以及历史人类学.著作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等. ...

  • 两个画家不同人生的启示

    两个画家不同人生的启示 图/任泽涛  文/蓝鹰 我认识的一个画家,曾经是年轻气盛. 要当中国的比加索.画世界名画,卖天价.买衣服买两件,穿一件送人一件.买汉堡买双份,吃一份,扔一份.谁叫咱有名又有钱呢 ...

  • 刘新阳:京剧《白毛女》两个杨白劳的启示

    由范钧宏先生改编,阿甲先生导演,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前辈首演出于1958年的现代京剧<白毛女>,虽然无法与后来1964年被确定并推广的八出"革命样板戏"相比,但它却 ...

  • 秦国丞相李斯之所以能发迹,真的是从两只老鼠身上得到的启示吗?

    谈秦说汉(330)秦国丞相李斯之所以能发迹,真的是从两只老鼠身上得到的启示吗?                李斯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西入咸阳求仕,官至丞相:协助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 ...

  • 两件小瓷玩意儿的启示

    在今天这篇文章的开头,先给朋友们看两样有趣的东西.这是昨天我在浙江龙泉青瓷小镇看到的小玩意儿.一个是一组4个的太极瓷雕,非常传神又风格化,摆放在案头生动有趣.另一个是可以用于手机播放音乐的瓷质小音箱, ...

  • 清代两则奇事,完美诠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老话的真谛!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两个清代奇事跟您各位上眼,其中一悲一喜,倒也值得玩味. 话说古代小儿"出痘",谓之"出花",常有孩童因此而夭折.同治年 ...

  • 清代两大高手的百花图卷

    钱维城 钱维城 长林平冈图 钱维城(1720-1772)清朝官吏.画家.初名辛来,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纫庵.茶山,晚号稼轩,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谥文敏.书法苏轼,初从陈书学画写意折 ...

  • “好剑不止于锋利,它还应当好用”——《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整理出版记

    <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后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自2012年12月出版,迄今已近10年,而从项目启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