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来油往(295)

自画自油

(2018年10月10日  周三)

笔下常常见彩云,

似狮似龙似神骏。

诸相非相无所执,

清风过处难觅寻。

(早上打油,一起加油。天阴,湖山苍茫,似一本《史记》。起来画画,将今年五月,在严家桥的一帧速写翻作水墨。题四句。晨记于宜民山庄。)


每天所见

今早阴,湖山苍茫,似一本《史记》。


油来

(2018年10月9日  周二)

自书自油

岁月逝去友情在,

两袖空空亦富财。

半生回看应欣慰,

积成友情浩似海。

(早上打油,一起加油。昨晚,与公交公司的几位朋友聚餐。我的第一份职业,在公交公司。从售票员做起,然后是总公司宣传科干事;再进入传媒业,先后做过报社的美编、摄影记者、文字记者、版面编辑、釆访部主任、广告部主任、分管发行的总编助理、执行总编辑;现在,又暂别体制,涉足互联网,尝试把“艺术和技术”结合,努力将“零”做成“N”。职业生涯,一晃三十多年已过。知道很难,但背后有这么多的兄弟在,举重也觉轻。很幸运,贫贱老友,个个有出息。当售票员时,最好的朋友,线路上惟一考出去的大学生,现在是公交集团的董事长;当宣传干事时的科室同事,现在是公交集团的常务副总。昨晚席上笑谈,我的好友,个个高照鸿运啊。晨记于五星家园。)


油往

(2018年10月9日 周二)

尚善女史的每天唱和

诗文为证有据在,

与师结友获官财。

快来沾喜得安慰,

鸿运高照福如海。

~笑贺章师今日赋诗撰文说其好友个个鸿运高照有出息!


赵勇兄的每天唱和

证据凿凿似犹在,

难为冰冰破点财。

加班案结谋众慰,

岂料击石又闹海。


每天一画

《凉山三家村》           纸本水墨

午睡后,湖上风起,天色倒清净。

翻画一张去年12月3日,在大凉山的记录。题四句:

大凉山中风渐寒,

万峰岭上依栏干。

本非尘世旧俗物,

用心爱将天宇看。

查当时文字记录,有这样一篇:

沙德华和老婆小沈打开屋门的时候,天已大亮。

住在南头的沙德华弟弟和西头的小沈弟弟,两户人家的烟囱中,已冒起炊烟。

这对年轻夫妻,还没缓过神,就开始忙碌起来。

2017年12月3日,是彝族年的第一天,有许多事等着俩人去做。

沙德华和小沈,都是彝族。

说起来,盐源境内的彝族历史,并不久远。县志上说,是道光二十三(1843年),从凉山州的美姑等地迁入。所以,盐源的彝族人将大凉山美姑县等“东五县”,称为“老凉山”,自称“诺苏”,“倮苏”或“聂苏”。

他们的姓氏,多数从彝族姓的汉音翻译而来。

沙德华是矿山小学的老师。

他们全家,除大儿子在盐源县城读中学外,其他二子一女,都和父母一起住在矿山小学。

沙德华在矿山小学教彝语,同时协助校长处理校内的一些杂事。

他的老婆小沈负责学校的后勤。

矿山小学的学生全是住校生,食宿起居,就由小沈承负责。

昨天下午,他们才回到庙子村七组的家。

这里是真正的三家村。

村中就住了三户人家:

沙德华一家住最东头;他的弟弟沙巫牛一家住南头;地势稍低的西头,住的是小沈弟弟沈向东一家。

沙德华和小沈的父亲,分别住南头和西头,跟俩人各自的弟弟住。彝族习俗,老人要么跟老大、要么跟老幺。

沙徳华排行老三,平日也不住庙子村。

住回老家,让这对年轻夫妻感觉踏实,一睡就睡过了点。

此时,已经八点。

虽然大凉山和内陆有时差,八点也只是内陆六点左右。天色刚刚晓亮,对面的雪山才从云雾中露出峰尖。

要是在往年,过年这天,他们会在天色尚黑的七点前就起来。

庙子村七组深陷在大山里。

前后左右,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成了山的森林:

脚下是山;

头上,也压着山;

左边是山,左面更左处,还是山;

右边的情况也一样,山外是山,层层叠叠,连到天尽头。

沙德华和小沈所以早起,是按彝族的老规矩,一大早要做“清洁法式”:

家中的餐具碗筷、锅盆瓢碟,以及各种刀具,先要经过“尔察苏”清洗一遍,然后,放置门口,再拿进里屋。以前,看哪家是否生活殷实,就看过年时,放在门前的这些锅锅盆盆,那家更多。

(《大凉山纪行之十五》节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