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喝多出上联,酒醒后自己也愣了:下联咋对?现上联成“绝对”

李白,以“不世之材自居”,青年时期就写下:“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扶摇直上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妄语,是他此生最大的愿望,他身处于诗歌最繁荣的时代,拥有最卓越的才华,也像诸葛亮为了匡扶蜀国一样,为大唐鞠躬尽瘁,但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仕途不顺,让他“无案牍之劳形”,可以潇洒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李白仗剑游历,诗酒人生,在此期间,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其中共有一首很妙的诗出自于他醉酒后,酒醒后才发现上联写得太完美了,清醒状态下的他怎么也对不上下联,如今上联已经成为了“绝对”。

如果说历史上从来没有李白会怎么样?似乎也没什么大影响,对吗?只不过可以少背诵很多唐诗,不用为默写《将进酒》、《蜀道难》等烦恼,也会少用很多成语,如果历史没有李白,谈及爱情,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刻骨铭心”,说到豪气,不懂什么叫“一掷千金”……更别提浮生若梦、仙风道骨、蚍蜉撼树、惊天动地……这些词语里,若没有李白,甚至连名川大江等绝美的风景也会失去几分姿色。

历史上的李白没在政治上做出惊天动地是事业,他的诗歌,却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倘若李白没有酒,恐怕李白也非李白,他诗中的山河月色,风波竹影,都会稍稍逊色,李白的作品中,最精彩的几首,往往都和酒有关。

他有一联酒后所作的对联,仅仅只有半联,却成为了“千古绝对”。事情还得从李白游历时无意间进的一个小镇说起,走到村口的时候,看到了一家铁匠铺,一位姓白的老铁匠正在打铁,得知李白来了这里,立马前去索字。

老铁匠也是个实在人,他知道李白的文采斐然,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上好的,若是能够为他提一首对联,那铁匠铺也一定会蓬荜生辉。他知道李白爱喝酒,自己平时也会喝两口,家中正好有两坛舍不得喝的好酒,因为要求字,总不能空手去,家里也没什么好给的,只有这两坛好酒还拿的出手。

李白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他曾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为了美酒,他愿意一掷千金,给老铁匠写个对联换得美酒他自然乐意。于是他一口答应了,李白也不是马虎敷衍的人,写东西总需要灵感的,灵感来了则一气呵成,若是没有灵感,不仅写不出什么东西,就算写出来了,内容也干巴巴的。

李白让老铁匠先回家等一等,铁匠回去后,酒香不停地蹿进鼻子,看到好酒李白也忍不了,于是乎打开坛子就喝起来,一下好了好多酒,酒劲上来了,李白的灵感也来了,一边说,一边写下:“青林口,白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

因为喝酒太香,李白喝得太多,写完上联之后,就酣睡了,等到第二天,老铁匠迫不及待地来找李白,想看看对联写好了没,等他赶到时,李白还在酣睡,老铁匠看见李白还只写了上联,连忙叫醒他,让他赶紧把下联也写出来。

李白拿过上联,连自己都愣了一下,这件上联中青白红黑南北东西,恰好吻合《易经》中的四色、四行,同时,又将人物地点事件写得一目了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改一个字都会让这句之大打折扣,他尝试对了又对,却始终没有想出能和上联媲美的下联来,他只能抱拳对老铁匠说抱歉,而这上联也成为了“千古残联”。

762年,李白去世,他到死都没有再对出合适的下联,但后世不少人看到李白留下来的千古残联都想试一试,比如说,有人就写下了:“绿竹庙,黄半仙,穿青衫,挑黑旗,面上背下观左右。”只不过觉得稍逊一筹。

还有人给的对联是:“周口店,秦书生,背汉赋,吟唐诗,经冬历夏看春秋。”这一则暗含了历史朝代更替,同样也写出了春夏秋冬,对仗工整,属于对得比较好的一则,但是和李白所做的上联相比,还是没有那么精妙。

李白所题的上联虽然成为了千古名句,而他自己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完美的下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人的诗歌底蕴深厚,但是现代人也一样有不少有才之人,不然,历史为何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大家有没有想出什么不错的下联呢?可以分享在评论区,大家一起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