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养老和老年大学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思考

关于社区养老和老年大学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思考

本人现在旅居重庆市沙坪坝大学城,耳闻目睹了当地社区养老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关于社区养老和老年大学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思考。

一、对沙坪坝区推进社区养老的实地考察见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沙坪坝区去年印发了《沙坪坝区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筹措进一步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方案》提出,沙坪坝区将从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适老化改造、减轻养老服务税费、医养结合、惠老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抓养老设施、养老制度、养老服务等。其中,加快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重点举措。

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健康管理、数据采集、信息资讯等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而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享受的服务则更加多元。除了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还有人文关怀、托养护理和运营管理等功能区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托养护理、短期托养、长期照护、家庭照护培训、养老需求评估等更为全面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方案》对农村养老问题也进行了规划。针对农村养老问题,沙坪坝区分类施策。针对农村普通老年人,建设镇养老服务中心,为辖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家政服务、托养护理、养老需求评估等养老服务。

针对留守老人,建设村级互助养老点,为辖区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探访、人文关怀、亲情联络、健康体检、生活照料、志愿服务、紧急救援等养老关爱服务。针对农村特困人员中有集中供养需求的,将其安排到属地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进行供养。针对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成年特困人员,则在沙坪坝区社会福利护养中心进行养老。

近年来,沙坪坝区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作用,把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据了解,到2022年,该区养老服务有效床位数将达到7800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设施实现全覆盖。

目前,沙坪坝区在10个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的56个点位开展了试点工作,对特困和低保老年人提供餐补服务,对补贴对象中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且需送餐上门的,再进行额外补贴。这一试点将为制定最终的补贴政策提供可靠数据,也将为补贴政策的全区推行提供有力支持。可以预见,助餐服务的全域覆盖只是沙坪坝区老年人助餐工作的起点,全区老年人都能吃得上、吃得起、吃得安逸的“共享食堂”指日可待。

二、目前最可行的发展趋势就是社区养老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养老问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各种物质保障、医疗条件趋于完备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但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在,以421为代表的家庭结构日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甚至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由于各种压力的增大,丁克家庭的新型结构也越来越多。老人居家养老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养老院养老能缓解部分家庭养老难的问题,但养老院养老却与中国深远的文化积淀产生冲突,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矛盾。

人到老年,由于生理机能的老化,社会交往、社会角色地位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情感,诸如:冷漠感、孤独感、忧郁感和不满情绪等。同时,各种丧失也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情绪情感。许多住进养老院的老人表示养老院养老的方式并不快乐,往往认为是被社会和家庭所抛弃的人群。在这种情况下养老院养老的方式就不适合老年人心理需要。另外,养老院养老的收费相对较高。

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的主要内容是举办养老、敬老、托老福利机构;设立老人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开设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设立老年婚介所;开办老年学校;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等。

社区养老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是一种“双赢”模式和策略。有的社区开办了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大多数老年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包袱”,不愿意给后代增添麻烦,同时也希望亲情照顾,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采用社区养老能照顾老人的物质生活,也能填补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

当然,现在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机构较多,且服务质量都在提升,政府民政部门兴办的养老院、福利院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

三、把老年大学和与社区养老结合起来

老年大学是老人更新知识的课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智力开发的基地。

20世纪八十年代,老年大学在中国许多地方兴起。老年大学的办学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固定场所集中授课,也能远程授课。老年大学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既有音乐、舞蹈、书法、艺术、养生、烹饪,还有四书五经、诗经、楚辞等传统文化的传承讲授。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的明显变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以及年轻一代价值观念的改变,“空巢”家庭骤增。“空巢”家庭已超过老年家庭的一半。而老年大学的学员中,大多数均为“空巢”老人或准老人。

“空巢”老人的需求具有老年人完整的养老需求即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特点,但在精神慰藉上,要求更高,表现为求知、求康、求乐、求友、求为等方面。满足“空巢”老人上述五种需求,老年大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她是“空巢”老人的温馨家园。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

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努力帮助老年朋友“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和社区联合开办“社区老年大学”,从文艺活动到与智能生活接轨,丰富的课程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除了实用类课程,社区老年大学还与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社区老年大学开设的各种特色课程,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提升了小区居民的素质,营造了社区和谐的文化氛围。

  社区老年大学用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充实老年人的闲暇时间,提升生命的质量,正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向往,社区的老年课堂,让老人们身处“夕阳”却不寂寞,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能否将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创办社区老年大学的模式与重庆市沙坪坝区社区养老的模式进行创新组合?探索养老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新方法。

全国有近5万家各级各类老年大学,以及各种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这些机构若能与社区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信息、人员、服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创建新的经营模式,将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养老善举,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功德。

开展社区养老和社区老年大学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和社区为民服务的有力抓手,有利于促进普惠型养老机构建设,增加城市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社区养老与老年大学相结合,将推动更多的老年人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能力、改善生活品质、融入现代社会,进一步促进养老与教育的融合、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社区养老与老年大学相结合再加上引进旅行社等服务机构,在吃住方便、服务到家的氛围中,再加上学习和旅游,老年人的“养老”享受将更上一层楼。

汉阳老年大学  吴义超

2021.05.0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