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杰一针太溪治百病要诀(四)
(三十一)偏头痛
马某某,女,35岁。患左侧偏头痛三年,每月或两月一发,近一年来加剧,发作日益频繁,于疲劳或紧张时,甚至每日发作。每于发作之前,先感精神不振、嗜睡,一侧视野有闪光性暗点之视幻觉及听觉异常,无明显感觉倒错或感觉减退及味觉刺激征,唯右侧半身有乏力感,尤以上肢为甚,继而疼痛始作,痛自左侧(激惹症状之对侧)颞、眶、前额,很快扩散至半侧头部,呈搏动性钻痛,伴恶心、呕吐,痛侧面部潮红、颞动脉搏动增强、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如不呕吐则痛可整日不止,曾服麦角胺咖啡因等药不已,遂来针刺。脉浮弦沉弱,舌质微红而少苔。
此例,始则为情志不和,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而致之头痛;久之,木火伤阴,而肾水愈益不能涵养肝木;肝阳愈益上越,乃致头痛频发。“肝足厥阴之脉,....侠胃,属肝,络胆,....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肝病者“气逆则头痛”。“ 是主肝所生病者, ....呕逆”。“胆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
援物比类:少阳属肾,水能生木,故为之用巨刺法,针右太溪,左偏头痛立已。三个月后,虽又曾发作一次,但较前轻微,治如前法,诸症消失,随访三载,未再发作。
(三十二)痛经
候某某,女,32岁。行经腹痛三年,一年来月经错后,量少,色紫有块,行经时腹痛加剧。来诊时为行经第二日,除腹痛外尚伴有肢冷,恶心欲呕等症状。脉沉微弦,舌质微红,苔薄白,面色青。
遂按气滞血瘀为之补气海泻三阴交,以理气活血、通经化瘀。针刺后,腹痛虽减轻,但面青肢冷,恶心欲吐,未稍缓解,脉按之已不显弦象而举之反弦。《素问●示从容论》:“夫浮而弦者,肾不足也”。
援物比类:肾者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肾之精气不足,则冲任血海空虚,不得流溢于中则行经量少而涩痛,不布散于外则形寒肢冷,不上贯中土,脾失所养则恶心欲呕。故为之改刺太溪,用补法,针到病已,随访三载,痛经未作。
(三十三)局部抽搐症
邵某某,男,12岁。反复交替发作无目的性之蹙额、眨眼、眦牙、呶嘴、扭颈、耸肩及上肢突然而迅疾之抽动,伴喉内频发咯痰之声近一年,无明显睡眠障碍、夜惊、遗尿及运动性不安,性格偏于固执、任性、易激惹,发病前无明显保护性意义之防范动作、模仿及各种急慢性精神因素等诱因,曾作神经科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学习成绩优良。脉浮滑,舌红,苔中心厚腻而黄。
援物比类:肝开窍于目,脾主四肢外合肌肉而开窍于口。肾者主水涵木,在变动为栗,肾居坎位,寓水火于其中,坎中水火不足则肝失所养而动风,脾失温煦而肉瞤。故法当调肾以治,针双太溪穴。一诊后,除目仍时上翻及眨眼外,余症皆未发作;二诊后,目上翻及眨眼频率亦大减;四诊后,诸症皆失。
按:根据现代医学,此例不能排除因运动性条件反射而形成之病理惰性反应所导致的局部抽搐症(TIC)。临床较常见,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皆欠佳,而应用针刺治疗多例,效果皆满意。
(三十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卓某某,男,72岁。平素体健,嗜膏粱厚味及饮酒,一个月前曾患腰痛,经另医针刺而愈。一周前,突然阵发自肢体远端依次累及近端、躯干、唇舌之震颤及抽搐,其状如傈,近三日来,每逢发作前先觉咽喉发热,继则头痛、头晕、恶心、怕冷、呼吸急促、心前区不适及立毛反射亢进(出现鸡皮),血压亦随之升高等症征,但自发病始迄今无意识障碍,阵挛发作每持续1~2分钟即自然缓解,间隔数分至数十分钟再发,日数十次,每次发作症征相同,不受情绪等影响。中医内科诊断:①眩晕,②中风先兆;西医诊断:①高血压,②可疑冠心病,③脑血管痉挛,④糖尿病酮症;外院CT检查:老年性脑萎缩、双侧苍白球钙化。脉弦滑数,舌胖淡有痕,苔薄白。
援物比类:热厥之气先走喉,继而口周及周身战傈而起鸡皮,实乃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之候,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肾者乃先天之本,生气之原,滋肝木,复贯中土而上济心肺,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布散于外而养肌肉,生毫毛,主固密,在变动为傈,故法当调肾以治,为之刺双太溪,共针六次,诸症消失。
按:此例不能排除因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出现之类似间脑性癫癇发作之发放波所致之疾患(TIA)。
(三十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赵某某,女,66岁。头晕、头沉、嗜睡、心悗、项背强、倦怠、痿软、大便溏二载。1989 年6月于某院神经科检查,诊为:先天性颈椎侧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服脑益嗪等药物,虽稍缓解,但每逢情志不遂及劳累后症状仍依旧。1952年患空洞性肺结核(已愈),1984 年曾做结肠癌手术及放疗、化疗。来诊时症见精神痿靡,面色晦暗,语声低微,两脉沉弱,舌淡暗,苔中心黄厚而腻。
援物比类:患者早年罹痨瘵,近年又做肠癌手术及放疗等,致使精气耗伤,因而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乃痿厥心悗。此乃《灵枢.口问》:“邪之所在,皆为不足,补足外踝下留之”之证,用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补上下者从之之法,阳病治阴,易太阳昆仑为少阴太溪,针后当即神清气爽,头晕头沉项强等症大减,三诊后诸症皆失。
(三十六)呛(假性延髓麻痹)
颜某某,男,53岁。患原发性高血压十余年,除时而头重脚轻外,余无不适,虽不断服药,但血压仍持续在200/100mmHg以上。1982年2月5日晨起,突然言语謇涩,右口角流涎,当即送往某院急诊,诊为脑血栓形成,门诊治疗后返家,当日中午发现吞咽障碍及右侧半身轻度不随意,遂邀余往诊。症见:表情缺乏,双目呆视而少瞬目,语言謇涩且呈重鼻音,右口角流涎,饮食皆呛,伴强迫性哭笑,两脉浮弦而数,舌质绛红,苔黄厚腻。血压220/ 130mmHg,右侧掌颏反射、霍夫曼氏征及巴彬斯基氏征皆呈阳性,右侧肘腱及膝腱反射均活跃,右上下肢肌力均3级。
此例若按脏腑经脉辨证则为素体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头重脚轻,肝木横逆乘脾致使土湿不运而凝痰生热,水不济火而心火炽盛,痰火交结阻于经隧则为偏虚,阻于窍络则为呛。而援物比类:偏虚为跛者,多冬寒颇有不足,即肾不足也,故偏虚为跛。肾脉贯中土上济心肺,挟舌本。“胃缓则廉泉开, 故涎下,补足少阴”。为之针刺太溪后,吞咽机能当即恢复;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舍开阖则无从运输,舍枢则无以开阖,故又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及主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之太阳腕骨。未及十次,除语言尚稍謇外,诸症皆已。
(三十七)脑性瘫痪
巫某某,女,6岁。因出生时窒息,数月后发现中枢性四肢瘫瘓,下肢较重,虽未间断治疗,但二岁半才能站立,至3岁半由人扶持方可行走,两腿交叉,呈剪刀步态,上肢内收,肘关节不能伸直,两手亦呈屈曲状,脊柱前突,构音困难,不能言语,整日流涎,智力差,且时发惊厥,吞咽尚可。两脉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之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此例出生伊始即窒息,致使巨阳伤而诸阳莫属,筋失所养。太阳寒水与少阴为表里,筋脉相合,足少阴之筋病,“主癇瘛及痉”。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援物比类:为之调肾中元阳以治,针双太溪,三十次剪刀步态消失而能独自步履,上肢之痉挛亦明显缓解,流涎及癫癇发作均减少,并能发出双音节词汇,因患儿之家长亦精于针道,故嘱其返里继续治疗。
(三十八)肌强直症
于某某,男,32岁。16岁参加劳动时,自觉扭伤腰部而不得俯仰转侧,旋即入院,继而发烧,热退后,觉四肢强硬,动作不灵,起床时难以立即起立,必稍事活动后方可行动,上肢于手握拳或持物时亦不能立即放松,精神紧张或天气寒冷时强直现象加剧,反之缓解。于故里及北京等地之医院诊断为“可疑先天性肌强直症”,服中西药罔效。1992 年来诊时,双手大小鱼际肌已轻度萎缩,其余部位之肌肉丰满粗大,尤以双下肢之腓肠肌最,为明显,但下肢却强直无力,用针刺激下肢时,可引起下肢肌肉强烈而长时间收缩,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紧。
援物比类:太阳之上,寒水主之,在天为阳,在地为水,在人为精气,是以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十二经脉之腧皆会于足太阳之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而源于肾,肾与太阳膀胱为表里,足少阴之筋病主癇瘛及痉。故为之取肾原太溪以调,针三十次诸症明显好转。因无力负担长期在外地医疗之费用而返乡。
(三十九)两侧性手足徐动症
王某某,女,20岁。因出生时窒息,患双侧手足徐动,迄来诊时上肢远端仍交替发作蠕虫样奇形怪状之强制运动,舌亦时而伸缩,构音欠清晰,头时扭动;下肢拇趾常自发背屈,上列症征于受激惹和主动运动时加剧。两脉沉紧,舌淡红,苔薄白。
《灵枢.天年》:“人之始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于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此例,降生伊始即窒息,致使神伤,“ 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变动为握'。握同搐搦,筋之病也。
援物比类:肾生骨髓,髓生肝,虚补其母,调肾以治,针太溪,症状立减,共针二十次,病衰大半。
(四十)肝豆状核变性
赵某某,男,36岁。1990年7月发现肝硬变;1991年10月,觉双下肢沉重,震颤,腰背强痛无力,来北京某总院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予西药治疗罔效,遂来诊。症见:双下肢肌强硬,双膝部呈屈曲挛缩状,震颤于随意运动时加剧,面部缺乏表情,构音困难,吞咽轻度障碍,感情轻度失控。脉浮濡沉弱,舌红有痕,苔白腻。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隔”。“ 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痉”。
援物比类:膀胱为津液之府,太阳为诸阳之主气,肾为藏精之脏,元阳寓于其中,主傈,与膀胱为表里。故为之调肾以治,针太溪三十次,肌肉僵硬、震颤大减,构音及吞咽功能亦明显改善,腰背亦不似前之痿软。由于经济等因遂返乡,遗憾!
慢性支气管炎的针灸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展中医学”咳嗽”、“喘证”、“哮证”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与外邪反复侵袭,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急性发作期,大多因为外邪犯肺,肺失清肃而引起咳嗽。久咳伤肺,肺气亏虚,进而损及脾、肾及心脏功能。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积湿生痰,痰浊内停于肺或肾不纳气则喘。
故慢性迁延期多屈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虚和实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体质已虚,受邪后更易引起反复发作,以致虚实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逐年加剧。
火针疗法—
取穴主穴:大杅、风门、肺俞。风寒型:风池、合谷;风热型:大椎、曲池;痰浊阻肺:中脘、丰隆;伴喘者加天突、定喘。
操作方法:根据病情选好穴位,在皮肤上作“十”字压痕,局部消毒。主穴以中粗火针,速刺法,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5寸。风池穴、定喘穴深度不超过0.3寸,天突穴0.2寸。
火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肺俞、天突、云门、列缺。风寒束肺加风池、风门;风热犯肺加大椎、身柱;燥热犯肺加液门、鱼际;痰湿阻肺加中府、中脘;肝火灼肺加期门、行间;肺阴亏耗加吾育、太渊。
操作方法:将细火针烧至通红后快速频频浅刺风池、风门、肺俞、身柱、膏盲、期门穴,深度0.1~0.2寸;其余穴位用中火针点刺,速刺不留针,深度0.2~0.3寸;大椎穴施行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快速点刺0.2~0.3寸后,再拔罐。
疗法三
取穴:主穴;天突、肺俞、太渊。
配穴:实证配膻中,列缺;风寒配风门,重用灸法;痰湿盛配丰隆、章门,针后加灸;喘甚配定喘;脾肾气虚陪肾俞,脾俞,太溪;肝火灼肺配太冲。
操作: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3个,天突穴针刺时,针尖向下沿胸骨后壁斜刺1~1.5寸;背部俞穴斜向脊柱椎体深刺,提插捻转出现针感即酸、麻、胀感后,留针20~30分钟出针。实证、热证用泻法;虚证、寒证用补法,针后加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第二疗程隔5天再针。
疗效:共观察50例,临床控制21例,占42,显效17例,占34,有效9例,占18,总有效率94。
按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平素应注意锻炼身体,改善体质。戒烟或少吸烟,有过敏史者,应避开过敏源。
大肠俞刺血拔罐治疗痔疮100例
一般资料
100例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5年;主要为外痔、内痔、内外混合痔三类;均为门诊病人。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两侧大肠俞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取小号三棱针一枚,垂直快速刺入一侧大肠俞穴中,深度视患者形体胖瘦而定,一般深约0.5厘米~1.0厘米。进针后将针体左右摇摆拨动5、6次,使同侧下肢有明显酸胀放射感时起针,迅速用闪火法扣一大号玻璃火罐于针眼处(另一侧操作法相同)。留罐20分钟,起罐时如见瘀血较多时,可用卫生纸围在罐口周围,以免起罐时瘀血流出污染床单。擦净污血后,用75%酒精棉球压迫针眼、胶布固定。每隔3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食物,保持规律生活,忌过劳。
疗效标准及结果
痔核明显萎缩干枯,疼痛消失,出血停止,便时无任何不适者为痊愈,有87例(87%);仅留大便时微痛,余无其它不适者为有效,有13例(13%)。效果明显者,首次治疗后即见出血停止,疼痛明显减轻,坠胀感消失。一般1疗程可见显著疗效。
典型病例
杨xx,男,49岁,教师。1989年9月5日初诊。患痔疾已有20余年,近因工作劳累,饮酒过度,致使旧疾复发。一周来大便时疼痛,出血甚多,自觉有物突出肛外,便后须用手纸缓缓托回。经用上法首次治疗后,大便时疼痛已减大半,出血停止,突出物能自行缩回。共治疗3次临床告愈。随访两年未复发。另据患者述,治疗前原患有阳萎,且伴有性欲减退。经治疗后,同时感到阴茎已能勃起,性欲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