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股神的危险观点

“别有洞天。”

各位读者好,我是villike,很高兴见到各位。

本来,这周我计划周二、周四各有一篇文章分享给读者,由于周二我出差加班太严重,没有发出,所以变成了周三、周四各一篇文章。

间隔虽然短了,但文章是我早就写好的,只是录音、调格式需要时间,质量没有任何打折,读者们可以放心。

前两天,我买入了万科,这是我今年第二次买股票,想看的读者在后台输入“交易”,就能看到。

昨晚,我很佩服的终身黑白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提了我的公众号,结果,我就“躺赢”了本号创建以来,单日读者增加最多的记录。

我的心情是惭愧的,黑白老师的影响力果然名不虚传,但是,作为一个有一丢丢虚荣心的人,我也厚颜无耻地表示很开心。

实话说,我平时看别的公众号不多,但终身黑白的文章,我是每一篇都会看的。

一个是因为风格相近,而且黑白经得住“老师”的称号,更难得的是,他的心态和为人,隔着文字我都能感受得到,你们去感受一下就知道。

公众号名称是:终身黑白,读者们可以放心去关注,他昨晚写的文章也是万科,有他的详细分析和买入理由。

开始正文前,如果您没看过下面这篇文章,请去看一看,里面清楚地介绍了:这个号是干什么的、读者能从这里获得什么、不能获得什么。

给我所有读者的一封信


本文是我对《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五篇,在上一篇:(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输入阅读),我提到:

“前几年,我看过邱国鹭先生的书《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他是国内极少数让我觉得,可以做到化繁为简的投资人之一。
如果说,上一本书是邱国鹭的“独门秘籍”的话,这本书,则是六大高手的“华山论剑”。
邱国鹭先生2015年从南方基金辞职,创立私募基金平台高毅资产,先后招募进另外5位高手,这5位背景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过往业绩优秀。
很明显,靠一本书,是很难将六大高手的方方面面讲到的,毕竟他们的体系,各有特点,而且不乏略显冲突之处。
所以,如果读者投资阅历不多、独立思考不够,这本书会有让读者“不知所云”的风险,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这是本好书的事实,事实上,如果你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投资体系,以及自己对于投资的思考,与高手思想过招,绝对是可以让你“功力大增”的幸运。
另外,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有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对于冯柳这位“民间股神”的了解。
这次,借这本书中他的几篇系统文章,我开始逐步理解冯柳的看法,并讲讲我的理解,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识别、学习和反思自我的过程。”

从第四篇开始,接下来的几篇,应该是读者们比较喜欢的内容,我会集中讲一讲,我对于冯柳这位“民间股神”观点的理解,以及我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值得阅读的,能有多大收获,和自己的投资体系成熟度有关,读者们可以自行选择,不必强求。

(声明:如果通过上面链接购买,我会用一点佣金,但不多,这是读者的知情权。)

以下是我的阅读感受分享,蓝色字体部分为原文摘录。

通常我会把别人研究好的而我觉得有道理的东西全部列出来,然后从中挑选。如果让我独立做研究,我很容易走偏,拘泥于一处走不出来。……我思考能力、选择能力不错,但是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不足,所以这么多年来我花在研究上的精力较少,研究经验的分享我真的讲不出来。

这一段,我认为很值得我们投资者咀嚼、思考,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如今,我们是不缺信息的,我们缺的是洞见。

信息,就是一堆的数据和事实,有简单的、易获取的,比如公司去年的营收是多少,产量是多少,有付出一点努力就能拿到的,比如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业务策略。

洞见,是这个行业的发展阶段意味着哪些方面最重要,哪些是会变化的,哪些是不容易变化的,投资决策可以建立在哪些事实上,投资这家公司的风险是在哪里。

有洞见很关键,更关键的是,这些洞见是真正为你所吸收、认可的,你知道这些洞见的可靠性有多高,可持续性有多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应该怀疑这些洞见的真实性。

在这方面,我建议读者们首先要完成基础知识体系的搭建,我有9本书推荐,读者们在微信公众号后台,输入书单就有。

在有了基础知识体系之后,一定要试着自己去做出对一家公司的投资决策,而且一定要有清晰的、经得住质疑的理由。

在得出理由之后,可以四处去看看不同人的声音,券商的研报、雪球的分析,尤其关注那些与你观点相反的人,千万不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就关掉对方的文章。

认真看他们的观点,有些会是荒唐的,关掉就好,如果看到言之有理的,一定要反过来修正自己的理由,并思考是否会对自己的交易决策造成影响。

第二点,投资者很重要的一点素质,就是有自知之明。

但凡你看到有人表示:自己无所不能,研究、择时、宏观、微观,都可以,这样的人往往过于自信。

而前文说过,市场是极度聪明的,他无时无刻不在盯着你的弱点,在你最虚弱的那一点被抓住时,他会毫不留情地击垮你。

能够直白甚至有点赤裸地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这是冯柳厉害的地方,人只有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一点非常关键。

我建议读者们好好想想,在投资里面,你赖以生存的优势是什么,你的劣势是什么,你该怎样放大你的优势、规避你的劣势?

我希望大家把所有的可能性,无论好坏都列给我,最好结合历史上涨跌的原因,然后我就知道如何选择。例如在大家都抛弃医药股的时候,我能够在医药股最底部时看多它,这种选择对我是很容易的,前提是要把好的坏的都罗列出来。我喜欢做关注度很高的股票,因为关注度高,我能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对于关注度低的股票,我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因而无从进行选择。过去我自以为是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错的,选择则基本上都是对的。

冯柳是谦虚的,但谦虚绝不等于能力弱,这段话就很好地展示了冯柳的长处。

按照他的说法,他是可以感知和理解市场逻辑的,在这里,我想非常严肃地提醒读者:我认为,这种能力是非常少见的,甚至可以归因于天赋,千万不要盲目模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冯柳的这种做法,都是很难学习的,他需要经验,需要极度的冷静,需要某种类似于天赋的感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与这种能力相对的,是研究公司和适度的自律,这是大多数人经过学习和探索,都可以掌握的方法,所以如果让我建议,我一定建议这种方式,这也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们参与市场的时候,要听最强者的声音,尊重对手,跌的时候要听看空的人的声音,涨的时候听看多的人的声音。市场是不断交替的,多的理由和空的理由都存在,市场演绎多的时候,要记住那里还有一个空的理由,当多方的理由不充分时,就选择加入空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我的研究见解,更多是我的猜测和选边。

前面我说冯柳是“分裂”的。

这一段,就很偏向趋势投资这一端,但是冯柳这一段,让我有一种感觉:

他也是不判断走势的,他所做的,只是感知现状,这一点跟我前面说的“不知去往何方,但知身在何处”,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目的不同。

对于他来说,身在何处会直接指导他看空或看多,换句话说,对现状的感知,是直接链接到买入卖出决策的。

而对于我这种方式来说,对现状的感知,只会给我一个大概的方向,我的买入卖出决策的直接链接,不是市场未来的趋势,而是设定好的价格。

换句话说,市场并不会指引我的操作,我自己设置的价格才会。

我这种方式,会不会显得不够“敬畏”市场呢?甚至看起来有点“忽视”市场?

我的看法是,这种方式其实是最敬畏市场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跟市场交锋的意愿。

我没有在市场里试图对抗它,也没有试图去猜测他、占他便宜,而是“自己玩自己的”,等到市场的看法和我的看法一致,我才采取行动。

有些人奇怪,为什么我经常能在股价的最低区域去买,认为我的研究超越了市场,但其实并没有,我也是读别人的研究报告,只是我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选择。我非常重视主导趋势的逻辑,在下跌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看多的逻辑放在一边,全面理解看空的逻辑,当觉得看空的逻辑已经体现后,再去想看多的逻辑,过早思考看多的逻辑容易出现偏见。

在冯柳的体系中,对公司的研究,只是影响体系的一个因素,他“觉得”自己不擅长研究,所以其实是“外包”给其他人的。

他的体系,始终盯着市场的主导逻辑,也就是他说的“最强者的声音”,同时用余光一直注意着那些相反的声音。

一旦他感觉“最强者的声音”已经被“反复展开”、“过度展现”,就会加入到相反声音的那一方。

在这个体系里,公司的基本面,只是多空双方声音的一个逻辑支撑而已,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不管冯柳真正的“内核”是什么,他展现出来的,是一个趋势投资者的形象。

抄底是为了弥补研究能力的不足……要用下跌的逻辑来证明跌不动……我们的行为是站在了市场的对立面,但心要顺应市场、要理解它……这才是对对手的尊重。

我特别喜欢这段摘录的第一句,我之前在各种场合,讲过很多次我对于买入价格的坚守,我觉得冯柳这句话总结得特别好。

之所以固执地坚守买入价格,是因为本质上,反映了对自己研究能力不足的认知。

其实不光研究能力,在各个方面都要保持谦卑和警惕,哪怕我们已经很努力地在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

但是,市场上聪明的人有太多,所以,唯一能完全把握的因素——买入价格——这个珍贵的筹码,就不能那么容易交出去。

各方面都完美的系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放弃效率和短期安全的系统往往才会是长期安全和可重复的。这不太符合人性,也就保证了系统的独特和有效性,也有利于将精力放在长期要素和战略点的思考上。

这一段我是非常认可的,第一句首当其冲:各方面都完美的系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所以,我们必须牺牲掉一些东西。

比如我的体系中,对于合适价格的等待,就是一个被牺牲掉的事情。

用我的方式,你不能每天在股市中快意恩仇地买进卖出,这个等待,可能一等就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另一个要付出的代价,是要付出比较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公司、提升对公司竞争优势的理解能力,但只要对研究公司是感兴趣的,这一点倒问题不大。

在冯柳的体系里,他牺牲掉的是“短期安全”。

按照他的说法,他几乎是满仓的,他愿意承担市场大幅下跌带来的伤害,因为他觉得这是他感知市场的必经之路。

在等待上面,冯柳的体系也是一样的,虽然他一直在反复地建仓、关仓,但如前文所说,这是他与市场保持连接的重要手段,真正的大额交易,他也是需要等待的。

我们下一篇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