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正华】谈谈学习中医的方法

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从事中医药工作60余年,德高望重,学验俱丰,传岐黄薪火,执教近50年,堪为国医师表。颜老执教严明有方,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篇颜老亲授弟子如何学习中医的文章,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一、打好基础,广深并重

学好中医药基础知识,是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胜任工作,更谈不上在自己从事的专业上取得成就。治学犹如盖楼,要盖一座大楼,首先要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大楼就建不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有作为的中医药工作者或专家,就必须像盖楼那样,先打好地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怎样才能打好基础?我认为,必须广博与深化并重。所谓广博就是广泛、全面地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所谓深化就是在广泛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某个方面或者针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广博是基础,是深化的条件,只有知识广博,才能由博返约,不断深化。深化是发展,是广博的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才能促进学习新知识,使知识面不断扩大。我在从医从教过程中,时时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先时初学,曾认真诵读记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及易读易记的药性歌、汤头歌等,至今仍能背诵如流。后从事中药教学工作,我专攻中药药性理论及临床应用等,又广泛研读《神农本草经》等历代本草专著,同时旁及中药药理、中药品种鉴定、炮制及制剂等,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不断学习和研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广深并重、相互促进的重要性。

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理论联系实践,研究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又指导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又检验了中医药理论,使其进一步深化完善。若理论脱离实践,便成为空洞无用的理论,而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无法摆脱盲目性,无法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只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略临床实践,久而久之,势必造成理论脱离实践,变成只会背条文、不会诊病疗疾的空谈家。古云“熟背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正是对这种空谈家的嘲讽。反之,只注意临床实践,不重视理论学习,即使能开几张处方,处理几个病人,其学问也是比较肤浅的,治病效果也不会提高。所以,钻研理论和反复实践是治学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针对教学工作容易偏重理论的实际情况,我始终认为,中医中药本为一体,实践理论不能分离,教中药学的不能丢弃中医临床,丢掉临床实践就失去了根本,也讲不好中药的性效及临床应用。因此,中药学教师既要学好中医药理论知识,用于指导临床、教学、科研实践;又要学会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进而修正、充实、完善理论

三、勤于动手,积累资料

学问就得积累资料,掌握学科动向,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很聪明的人,看到和听到的难免会忘记,只有用手抄下来的资料,才能较长时间的保存。所以,我最推崇用手抄法积累资料。当年,在编写《中药学》讲义时,我曾翻阅摘记了大量资料,至今仍保存完好。手头积累的资料越多,做起学问来就越方便。平日要多进图书馆,多看书,多上网,多收集资料。把看到的或听到的资料简明扼要地抄录成卡片,分门别类加以保存,并详注作者、文题、出处,以便查阅。积累资料要古今并举,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新近的资料更要收集。因为中医药现代研究发展迅速,不收集新资料,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就做不好各项工作。当然,收集资料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需要有所侧重。

四、分析文献,去粗取精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虽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但因历史条件所限,不免精华与糟粕混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药学为例,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起,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修订。时至今日,本草文献汗牛充栋,不可避免地夹杂有糟粕。就药性理论而言,古人常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生成禀受学说、象数学说及运气学说等来解释药性,其中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分析,不能全盘接受。如药性中以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以阳胜阴,以阴胜阳;以阳补阳,以阴补阴;以及辛散、酸收、苦坚、咸软、甘缓即是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药性的解释,是正确的,可以肯定的。而将五味、五色与五脏结合起来讨论药物性效就值得商榷了。近几十年来,中医药文献更是数不胜数,对有些临床报道及用药经验,乃至实验研究也应实事求是地认真研究分析,属精华的要继承发扬,属糟粕的要扬弃纠正,绝不能人云亦云,兼收并蓄。有些问题一时难下结论,可存疑待考。

五、博采众长,刻意求新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每个学术流派及各派中的每一个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金元四大家等。我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既是人类对自身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认识的概括,又是人类防病疗疾经验的总结;既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又是对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认真阅读他们的学术著作,研究其学术思想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吸取各家之长,既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提高业务水平的捷径;又是搞好中医药研究的前提与著书立说的基础。我反对门户之见,从不鄙弃别家。在70余年的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始终恪守博采众长之原则,除认真研读《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外,还十分重视研究历代名家的医药著作,特别是本草著作,使我受益颇多。

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不能忽视发展和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发展和创新又是继承的目的和归宿。一门科学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所以我既重视批判地继承传统医药知识,又注重研究吸收现代医药知识,尤其重视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整理、研究、提高。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曾参加“中学西”进修班,学习现代医药学知识。从那时起,我即十分注重学习、借鉴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方法。如诊病问疾,除按中医四诊八纲论治外,还注重详细了解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结果,以帮助认识疾病及其变化。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不但认真研究继承传统理论与经验,而且还学习借鉴现代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