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如何灵活应用
“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严阵以待”这个词,直白来讲就是已经摆好了阵型,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剩下的就是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而且不论是在《孙子兵法》、《兵经百篇》等诸多古代著名的兵法典籍中,还是在现如今的一些古装战争场景当中,都存在着大量五花八门的阵法。
就好比《孙膑兵法》中存在的“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等等。
相信大家都不难发现,阵法对于战争的胜负往往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古代将领在战争爆发期间,往往也会将排兵布阵视为重中之重。
那么问题来了,“阵法”真的有效吗?
毫无疑问,肯定是有效的,如果阵法无效,那古人为何还要研究出那么多五花八门的阵法呢?诸如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一字长蛇阵、九宫八卦阵等等。
这些阵法在古代也都是实打实的存在的。
那么如果再问阵法该如何灵活应用呢?就好比战场是一片平原,两边都是横纵成列的“冷兵器步兵方阵”,且都只有一万人,该使用哪种阵法对敌呢?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不就跟玩一样吗,在短兵相接之前迅速变阵,分成三部分,中路主攻,两翼包抄,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完美”的将敌军包围,还能以气势压倒对方,不就赢了吗?
然而事实上,这种布阵方式虽然在气势上看似能赢,但属实跟“举白旗”没什么区别。
因为就实际情况而言,排兵布阵所起到的最大效果,并不仅仅只是气势的提升,那种看似气势恢宏、复杂多变的情景其实只是现代影视作品演出来的而已,切莫当真。
真正的排兵布阵讲究的可绝不仅仅只是“气势”。
阵法的原理
这还要从阵法的原理开始说起,在比封建时期更早的氏族部落时期,那个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事件而爆发部落冲突。
但那个时期的战争其实就跟“群殴”没什么区别,往往一拥而上,打就完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排兵布阵”,更别提有阵法部署了。
可是随着夏商周青铜时代的到来,青铜剑的出现导致这种跟“群殴”一样的战争出现了更大的伤亡,往往一场战争下来,虽然看着是赢了,但往往也都会损失惨重。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伤亡、保存实力,同时能让敌人承受更大的损失,“阵法”也就出现了。
咱们暂且先不管阵法出现的具体时间,目前中国阵法发源时间有据可查的是源于公元前12世纪,也就是“商朝”时期,不过这不是重点。
咱们关注的应该是“阵法”出现的目的,那么也就是尽可能的“减小伤亡”以及让敌人承担更多损失这一点。
而封建时期的战争采用的都是“冷兵器”,虽说也有“弓箭”等“远程武器”,可以远程制敌,但终究还是以长矛、刀剑为主的“短兵相接”作为主要的战争手段。
那么想要减少伤亡,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用最少的兵力来达到与敌军更大的“接触面积”,可问题是古代战争两方都是“人”,一个打十个的牛人或许会有,但那样的人又能有几个?
那么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加人”了,一个打一个不保险,那么我“十个打一个”呢?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阵法的原理其实便是如此,即是在“同等兵力”的理论条件下,形成“十个打一个”或者“提升己方实际战斗力”的战争格局。从而实现减少己方伤亡,同时让敌人承担更多损失的战争目的。
阵法的灵活应用
就拿方阵来说,原本方阵与方阵的战争,在短兵相接之际,最先对敌的定然会是处于最前排的士兵,这个没错吧?所以古代前排士兵一般都会是一些“盾牌兵”之类的防御力比较强的部队,攻击力较强的则位于中间部分。
但是如果有一方使用了“孙膑十阵”中的“锥行之阵”,那原本前排对前排的局势就变了。也就相当与是一把“尖刀”突破到了敌人的方阵内部。
- 一方面是打散了敌军阵型,在气势上实现了压制。
- 另外一方面则是己方防御力强悍的士兵依旧可以为后方的长矛兵提供掩护,而敌方则没有。
- 除此以外,后方跟上的两个小方阵还可以侧面支援,牵制地方外围防御力较强的部队进入方阵内部支援。
那么孰强孰弱?相信大家一看便知。所以这就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突破?
从理论上来讲,“以点破面”确实存在,但战争却是实打实的几千人几万人的战争,那么锥行之阵的最前排势必就是突破敌方方阵的重中之重。
你让一个盾牌兵去突破一排盾牌兵,大家想想可行吗?这也就意味着想要顺利的突破进入敌军方阵,己方锥行之阵的前排兵力必须要在有防御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攻击力。
因此,骑兵或者“兵车”也就需要上场了,用战马的铁蹄去冲破敌军盾牌兵的防线。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单骑突阵”的情形。
当然,不是真的让一个骑兵突破,那跟送人头没啥区别,后面的盾牌兵以及长矛兵也得立刻跟上。
那么再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那个假设,两边都是一万人,且都是“步兵方阵”,那么也就意味着没有骑兵,也没有兵车,“锥形之阵”摆不起来。
所以表面上看的话,这个“两翼包抄”的包围之法确实可行,能对敌方造成前后夹击之势。
但事实上,“包围”战争格局的形成并不只是我们影视剧所看到的只要将敌人围住了就行的,正如《孙子兵法·谋攻》中所说的,“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也就是在己方兵力十倍于敌军之时,才能使用包围战术,因为己方存在人数优势,否则一万人你分成了四部分去包围,看着是包围了,但如果敌人集中兵力突围呢?
这明显就是给敌人形成了“四个打一个”的战争格局。
因此,在这种同等兵力以及同样兵种配置情况下,该想的其实不是决战,而是尽可能的在更小的接触面积里面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保存实力。
如果以“孙膑十阵”为例的话,此时最合适的其实是“数阵”,也就是在方阵的基础上将战斗队形变得更为“密集”,集中兵力去攻打,攻入敌人方阵内部,如果己方陷入颓势还可以顺势变成“圆阵”,采取环形防御消耗对手。
而且在己方采用圆阵以后,敌方无法攻破,自然会用包围战术来消耗或者对峙,那么己方自然也就可以趁势突围了。
结束语
显而易见,阵法的精髓其实就在于对战场局势的灵活掌控,将领能够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随时调整,通过对阵法的灵活应用来使得己方始终都保持着最高的战斗力。
古代战争之所以重视“阵法”,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否则光有气势又有什么用呢,虽然气势确实能激发人体潜能,提升战斗力,这个我们不用怀疑。
但气势对实际战斗力的提升幅度终究有限。只能说是一种因为“精神”或者“信仰”而爆发的“潜能”,并不是说气势上去了,士兵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或者战斗力爆表的“超级赛亚人”。
终究还是要回到人与人的直接对抗当中。“实际战斗力”才是最重要的,更别提一旦顺利打破敌军阵型,士兵的气势自然也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