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但戒烟咋就那么难
【新闻随笔】
5月31日是第34个 世界无烟日 。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0.5%。据统计,烟草每年使我国100多万人失去生命,如不采取有效行动,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每年200万人,到2050年增至每年300万人。非烟民也未能“置身事外”,我国每年二手烟暴露致死超过10万人。
在严峻的形势下,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极具现实针对性。很多烟民都深有体会,戒烟并不容易。世卫组织将 烟草依赖 明确列为疾病,戒烟相当于治疗疾病,既要使用有效的药物,也要求助于专业的医疗服务。然而数据显示,19.8%的吸烟者过去12个月内尝试过戒烟,但90.1%未使用过任何戒烟服务。不使用有效药物、不求助专业医疗机构,这是戒烟失败的主要原因。仅靠意志力来“干戒”者,戒烟失败率高达90%以上。
“戒烟难”还有 社会文化 方面的原因。“吸烟有害健康”耳熟能详,但这句警示并没有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在一些地区和一些 社会群体 的观念里,烟草 形象 具有 正面 价值。在 物资 匮乏的年代,“糖烟酒”曾经成为特有名词,是稀缺、珍贵、重要的物资,一度成为民间 馈赠 礼物的基本要件。时至今日,高档烟酒仍是礼物馈赠“上佳之选”。
在现实生活中,吸烟也具有独特的 社会功能 。在有些地区,敬烟是日常社交的基本礼节。一方恭敬递上一根香烟,另一方当场吸食之后表示感谢,完成见面之初的寒暄。在一些社交场合,一起吸烟也成为身份认同、融洽气氛的重要形式。礼物的馈赠、流动以及 社交礼仪 具有深刻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当烟草成为一种礼物,它就获得了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合法性,被 赋予 正面价值和美好寓意。烟草商品也通过精心设计的商标、品牌以及精美的包装去强化这种形象。在这种社会文化的熏陶甚至裹挟之下,戒烟变得更加困难。
烟草对健康具有严重危害性,这在医学界和科学界都形成了广泛共识。吸烟在现实中也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后果,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在社会文化层面,不应该赋予烟草正面形象和价值。在这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可资借鉴。他们在实施比较严厉的 控烟 法规的基础上,还就烟草的 商品包装 等方面进行特殊规定,不但要求明确标识健康警示性文字,还必须附上大幅图片,展示一些与烟草相关疾病的真实症状,包括肺癌、口腔癌等疾病的严重症状。这些图片能使观者产生显著的生理心理不适。一种包装如此恐怖甚至“恶心”的商品,不太可能具备正面形象,也很难成为人们互相馈赠的礼物、社交礼仪的“主角”。这种突兀的展示还能有效威慑非吸烟群体,阻止他们迈出“吸食第一口烟”的危险一步。
除此之外,还应该向非吸烟群体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二手烟危害性的知识,以调动更广泛人群的控烟积极性。如果有更多人认识到,仅仅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就能导致疾病和死亡,他们就会更愿意加入反对吸烟的阵营。这种具有广泛共识的社会舆论氛围,既是制定出台相应法规政策的重要基础,也是取得良好控烟效果、实现控烟目标的重要条件。
(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