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不输诸葛亮,曹操一生最倚重的谋士荀彧,为何不得善终?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今天的河南许昌人,生于公元163年,死于公元212年,有说他因病去世,也有人说他是曹操赐死的,总之死因不明。

荀彧在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是曹操的得力助手,首席谋士。他对于曹操的作用,不下于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作用。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荀彧则辅助曹操击败袁绍,统一中国北方。

出身世家,王佐之才

荀彧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有八个儿子,号称“荀氏八龙”,比司马家的“司马八达”名声还大。荀彧的父亲荀绲,就是八龙之一。

在汉朝一个人的出身非常重要,袁绍是四世三公,荀彧出身颍川世家,比袁绍不差,荀氏一族在当时非常有势力。

荀彧年轻时候,有一天南阳的何颙看到他,甚为惊异,说他是“王佐之才”,荀彧就这样把自己的个人品牌打了出去。三国不缺人才,但是怎样才能让别人赏识自己,需要花一番功夫。比如诸葛亮,躬耕陇亩,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吸引刘备三顾茅庐。

荀彧年纪轻轻就名声在外,自然有人来找他辅助自己。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荀彧于是把自己的家中迁到了冀州,非常不巧的是,等荀彧赶到,冀州已经成了袁绍的地盘。袁绍也欣赏荀彧的才华,待之如上宾,但是人家荀彧看不上袁绍。

良禽择木,良臣择主,荀彧看上的人是曹操。曹操当时担任奋武将军,荀彧跑去投奔曹操,曹操兴高采烈地对别人说:这是我的张子房啊!张子房是谁?刘邦手下第一谋士,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张良,由此可见曹操对荀彧的重视程度。

留香荀令,算无遗策

都说周瑜是三国第一风流倜傥的人物,实际上荀彧和周瑜相比,风度丝毫不逊色。荀彧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风度翩翩,喜欢熏香,久而久之,身上自带一种香气,所过之处,经久不散。

《襄阳记》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因此荀彧,又被称为“留香荀令”,甚至“令香君”在后来一度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但是荀彧,绝非那种有名无实之辈,虚有其表之徒,在他的一生中,从出道开始,可谓算无遗策,比所谓的鬼才郭嘉厉害多了。

可以说,郭嘉和荀彧在谋略上比起来,不过是个学生。实际上,郭嘉论辈分,确实是荀彧的学生辈,正是荀彧的举荐,郭嘉才得以加入曹操的谋士阵营。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二十六岁的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因为董卓之乱,弃官归家,荀彧对自己的父老乡亲们说:颍川这个地方,四次经历战乱,天下有变,首当其冲被祸乱波及,大家最好尽快离开。

很多人没有听荀彧的话,荀彧则带着自己的家族离开了颍川到了冀州。后来果然董卓派遣自己的将领出兵关东,到了颍川、陈留一带,留下来的乡亲大多数都被杀死。

第二个预言,荀彧在冀州,虽然袁绍百般笼络,但是他认为袁绍难成大事,因此拒绝为袁绍效力。当时荀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辛评、郭图等人,都留下来为袁绍所用,他们无法理解荀彧为什么那么固执,放着实力最大的袁绍不投奔,反而去投奔没什么实力的曹操。

后来曹操在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成为中国北方最有实力的人,留香荀令的判断果然没有错,袁绍倒台了,不久病死,那些留下来效力的人,也因此遭难。

除了以上两个预言,荀彧还预言了董卓的败亡,吕布的败亡,他就像一个巫师,未卜先知地把汉朝末年的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荀彧最厉害的,应该是预言曹操和袁绍的战争胜败,以及袁绍手下等人的结局。

辅佐曹操,称霸北方

荀彧投奔曹操之后 ,为他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奉迎天子。我们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自己的掌控下,天下诸侯都要听自己的。这个主意谁给他出的呢?荀彧。

当初袁绍也想过奉迎天子这件事,但是他手下的谋士认为,汉室倾颓,汉献帝这块牌匾没用了。但是荀彧不这么认为,当初汉高祖刘邦为义帝服丧,所以天下归心,击败了项羽,项羽杀了义帝,以至于失去了人心。当今天子蒙难,如果曹操能够奉迎天子,那么那些仍旧忠于汉室的人,一定会来投奔曹操。

就这样,曹操派兵到洛阳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事实证明,荀彧作为首席谋士,为曹操走了一步无比精明的好棋。以后曹操打着天子的名义,想讨伐谁就讨伐谁,想封谁一个官就封谁一个官,政治上立住了脚,很快就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称为北方袁绍最大的对手。

荀彧为曹操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坚定曹操的信心,协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中国的北方。曹操击败袁术、吕布、张绣,平定徐州,整个黄河南岸,几乎都成了曹操的地盘。而河的对岸,就是袁绍的地盘。

在曹操东征西讨得时候,袁绍也没有闲着,兼并了公孙瓒,坐拥四州之地,兵甲十万,论实力,曹操比不上袁绍。但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绍,早晚要打一场战争,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战拉开序幕。

曹操心里面很虚,能不能打赢袁绍,曹操心里没底,下面的文臣武将也争论不休。这时候荀彧站出来,摆出了曹操VS袁绍的“ 四胜四败”理论,给曹操打了一剂强心针。

哪“ 四胜四败”呢?《三国志》有明确记载,就是说袁绍疑心病太重,曹操呢,用人不疑,这是风度上胜过了袁绍;袁绍迟疑不决,曹操能断大事,这是智谋胜过袁绍;袁绍法令不明,曹操赏罚分明,这是军事上胜过袁绍;袁绍好面子,沽名钓誉,曹操诚信待人,没有架子,这是德行上胜过袁绍。而且曹操辅佐天子,征伐不义,天下莫不顺从,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打不过袁绍吗?

事情就像荀彧预料的那样,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而且事前,荀彧对袁绍手下的将士的命运都做了一个预测,大体不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荀彧断言: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结果怎么样呢?曹操出奇兵斩杀袁绍运粮官淳于琼,袁绍败退。审配和许攸闹矛盾,找个机会把许攸的家人抓起来,许攸怒而叛逃,投奔曹操,透露军事机密让曹操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颜良、文丑临阵被杀,田丰因为犯颜直谏被袁绍下狱,每个人的下场都是荀彧预料的那样。

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击败了袁绍的主力部队,不久袁绍病死,三个儿子被曹操各个击破,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荀彧呢?因此深受曹操器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不久,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荀彧的儿子,结为亲家。荀彧和自己的侄子荀攸,分住内外,地位隆重。

曹操猜忌,神秘身死

再好的君臣,也有闹掰的一天。关键是,荀彧不承认曹操是自己的君主,他觉得自己效忠的,还是汉家正统。曹操担任大将军,荀彧担任尚书令,荀彧认为自己和曹操同朝为官,是上下级,不是君臣名分。

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君臣的名分,曹操开始疏远荀彧。虽然曹操征伐在外,荀彧调度于内,两个人继续配合,但是自从官渡之战后,荀彧基本上就没有给曹操出个其他的重大建议。或者荀彧说过,曹操没有采纳。

《三国志》记载,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有人对曹操建议: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但是荀彧表示反对,虽然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这却成为两个人意见不合的导火索。曹操为什么要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度呢?显示自己君临天下的功绩,为取代汉家江山造势,荀彧阻止了这样的做法。

如果说恢复九州制度只是一次小摩擦的话,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荀彧反对曹操加封九锡,则是彻底惹恼了曹操。曹操个人成就在三国史上,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任何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曹操想自己封自己为国公、加封九锡。

九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帝王对大臣最高规格的礼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很生气,恰逢当时征讨孙权,就派遣五十多岁的荀彧去前线犒劳军队。

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以来,一直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二十一年来曹操和荀彧这对黄金搭档一直都是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曹操在外面东征西讨荀彧在大后方组织后勤输送粮草。派遣荀彧到前线劳军这一一反常态的做法,宣告了曹操和荀彧的决裂。

《三国志记载》: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按照这个说法,荀彧是病死的。但是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认为,荀彧是曹操赐死的。《三国演义》也这么说,曹操兴兵江南,早有杀荀彧之心,命令荀彧同行,荀彧在寿春托病,曹操命令人送来一个食盒,荀彧打开,空空如已,懂得曹操的心思,于是服毒身亡。其子荀恽,发哀书报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

荀彧为什么要反对曹操加封九锡,进位为王呢?因为荀彧出身颍川士大夫家族,把忠君看得比命还重,他认为自己效忠于汉室,就有责任阻止曹操作出有损汉室尊严的事情。曹操为什么杀荀彧呢?不是因为狡兔死,走狗烹,而是两个人的世界观已经完全不在一块,而且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虽然荀彧是否为曹操所杀有待争议,但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为而死”,如果曹操不是派遣荀彧到寿春,荀彧也不至于染病而亡,终年五十岁。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为魏公,他还是没能阻止曹操。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