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熊孩子”

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随着国家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业负担,却是是越来越重。

一天12个小时,在一个不进则退的永动的齿轮上不停的转,成人尚且吃不消,更何况本就天性爱玩的学生。有不少学生,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因为学习对他来说,无法像游戏一样,得到及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而且我发现,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在学校里一旦被老师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后,还真的就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寓言,渐渐的变得更加讨厌学习和自暴自弃。

我一直不太明白,所谓的“熊孩子”到底是“熊”在哪里呢?你说他“坏”,他“调皮捣蛋”,他爱跟老师对着干,其实我个人私下的以为,“坏”和“调皮捣蛋”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既具有破坏性但同时又极具创新性的能力,关键在于合理的引导,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而没有这种能力的孩子,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学习,不是吗?而且大多数“熊孩子”,可能只是“调皮、不听话”,是一种“假坏”,家长和老师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该一视同仁,甚至在某些时候,给与“特殊照顾”和“专门引导”,让其极具破坏性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并及时给与积极地肯定,当然我写这篇文章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各位同仁就姑妄听之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惊奇的发现,越是在社会上取得杰出和突出成就的,反而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熊孩子”。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与”熊孩子“应有的包容和理解,及时的肯定和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