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界首新华街
上午,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洗刷了界首城。很快,雨过天晴,飘然的白云随风缓动,一切是那样静谧和谐。
下午,经过新华街的我,注意到脚下的水泥路已经干燥,路边洼处偶有小小水坑,那是暴雨留给这条路的残余记忆。街道的两旁,房屋参差不齐,不少是解放前的泥坯房,也有一些改革开放后建设的楼房。对于界首,我们这个皖西北的城市而言,新华街是当之无愧的老街了,只是因为城市中心的转移,几十年之后,这儿成了人们口中的“棚户区”,是这个城市最后的拟改造对象。
然而翻开历史那一页,这条街曾经是皖西北的界首的城市中心。
1938年6月9日,侵华日寇的铁蹄踏进徐州,逼近开封,郑州告急,武汉岌岌可危。国民党政府为阻滞日寇侵攻,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泛滥的黄水成为中国人刻在心底的惨痛记忆。界首位于黄泛区中央,因地势稍高幸免于难,但城北60余华里皆成汪洋。“花园口事件”改变了抗战格局,国军与日寇沿黄泛区成对峙之势,界首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又有颍水过境的水路通达优势,商贾云集,以惊人的速度畸形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小上海”。其时界首的政治中心,便是当时的警备路,现在的新华街。这条街上不仅有掌控界首一线的界首警备司令部(汤恩伯掌控第一战区后更名为沙河警备司令部,将其管辖范围扩大至沙河流域),还有山陕会馆及众多商家,以及清真寺、大关帝庙、大王庙等。1947年10月1日界首解放,翌年,界首市政府入住新华街的臧家公馆办公。
岁月荏苒,这条街成为界首成安静的一角,市政府搬到了繁华的人民路,臧家公馆成为供销社家属院。文革期间被破坏的庙宇遗址成了民众住地,老房渐渐老去,我上小学时多次路过的砂礓路也改造成了青砖路,走在街道中心,总有有一种时光被拉慢的感觉。千禧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界首城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界首市的发展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历届界首领导班子都把工业强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界首市委、市政府在保持推动工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品质慢城、乐居界首”为主题,积极打造花园式城市,借助穿境而过的丰富水资源,营造水生态,做好绿文章。城市建设规划有序,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街头游园修了起来,城东的万亩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净化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地为分界线,西面的老城区和东面的新城区,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
经济发展了,城市的建设也逐步发力。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首先把老城区的小街小巷全部进行硬化改造。现在,我所路过的新华街,新铺设的水泥路结实干净,非常便利。然后,横跨颍河两岸的两座大桥相继建成,不仅方便两岸群众,更进一步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就在老城区改造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之际,我的朋友界首市博物馆馆长赵冰提出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提案,那就是依托新华街的厚重历史,打造“民国风情一条街”。他希望在城市改造中,保留新华街原有的臧家工管、清真东寺等古建筑,同时把散落在界首城乡的民国建筑集中搬迁到新华街上,进行保护性开发,重现抗战时期“小上海”风采。值得欣喜的是,这个提案的内容已经纳入了城市建设规划。
对于未来,这条街的居民们没有太多的想象,他们安静地生活着,一如往昔。坐在臧家公馆门前的老人,面对着我的照相机,露出了羞涩的笑容。这条老街没有震耳欲聋的喇叭吆喝声,只有散步的老人腰间的唱戏机在豫剧梆子的戏文中渐行渐远。
那边,残破的砖墙上,不知是谁用粉笔写下了稚气的一行小字:2017年8月21日,出着太阳,下着雨……
作者:界首市委老干部局 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