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腊月23祭灶,为何会有这种讲究?
在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人们最喜欢的便是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和邻居闲聊,话话家常,从而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在交谈之中,俗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们能够帮忙开启各种各样的话题,涵盖面十分广泛。尤其是关于节假日的俗语,更是数不胜数。
有很多传统节日的禁忌和习俗,也是通过俗语的方式得以流传,可见俗语的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比如这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它说的便是中秋节和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时的忌讳。这其中到底有何讲究呢?
一、男不拜月
这句俗语的前半句便是说中秋节的忌讳,是从上古时期祭月活动演变而来,所有人们又将其称为“祭月节”。
我国在2008年将其列为法定节假日,上班族们都可以在这一天放个假,和家人来一场小小的团圆。
因为中秋节是由祭月活动演变而来,所以即使是现在,很多地区依旧会有中秋时期祭拜月亮的习俗。
古人会在中秋节晚上设立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食物。在月光下,将“月神”的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点上红烛,然后全家人依次祭拜。
祭月活动代表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后来祭月活动逐渐演变为赏月活动,也变成了一家人团聚的节日。
并且古人向来都相信神明之说,从古至今,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人都耳熟能详,所以在古人眼中,祭月其实就是祭拜嫦娥。
这句“男不拜月”的意思就是,男人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能参加拜月活动,主要是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为嫦娥是女性,古人觉得女性神明不会喜欢男性,如果让男性参与祭拜,说不定还会冲撞神明,这就得不偿失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男性地位比较高,我国古代有着上千年“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在古人眼中,女性一直都是依附于其丈夫而存在,那时候一个家庭里的顶梁柱就是男性,他们也代表着阳刚和正气。如果让一个男性对女性神明进行祭拜,和男性的尊贵地位就不太相符。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男不拜月”指的是七夕节,七夕节也被人们称作“乞巧节”。
在这一天,一年未见的牛郎织女可以在鹊桥相会,妇女们也会通过叩拜月亮的方式来为自己求一段好姻缘。据说这是专门为父母准备的,男性并不能参与。
二、女不祭灶
这句“女不祭灶”说的则是腊月二十三的习俗,关于祭灶也有很多说法。
一种是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回天庭复命的日子,他会把家家户户这一年的情况一五一十的汇报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通过灶王爷的汇报决定第二年是否降福于各个家庭。
所以人们会准备好各种祭品孝敬灶王爷,好让他多多美言几句。甚至还会在祭品中放上黏牙的糖,这样灶王爷吃了糖,嘴巴就会被黏住,就不能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了。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祭祀的对象是炎帝,因为炎帝是一个男性,充满了阳刚之气。
女性却是阴柔的代表,或是让女性去祭拜,可能会有所冲撞。其实由此可见,女性在古代的地位很低。
对于这个习俗,笔者倒是觉得女性去祭拜更为合适,古时候的女性和现在的女性不同,现在的女性可以出去上班,不是必须要回归家庭。
可古时候,女性只能一辈子都围着灶台和家庭打转,“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决定了每一个女性的命运,既然每天和灶台打交道的是女性,为什么女性不能祭祀呢?
想来也不太说得过去,但是古人有自己的想法,后世人的理解也未必就是他们的初衷。
结语
现代社会,很多习俗早已经被人们淡忘了,并且女性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都是女性才是一家之主,若是真有这些习俗,不让女性祭拜也不太合理。
所以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所取舍,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也结合实际才可以。
虽说这句俗语所涉及的内容有一点落后,且很多人都不再遵守在这些习俗了。但是其原本所要表达的初衷也是现代人的追求,即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带着这份期盼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