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36期活动内容摘要

读书岛第36期活动内容摘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9年7月20日下午

浙江图书馆文澜演讲厅

分享嘉宾:知名影评人苏七七

记录整理:何水燕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欢迎大家冒着酷暑来到读书岛。今天是读书岛第36期活动,分享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是枝裕和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是中国电影观众非常熟悉的一个日本导演,多次获得过戛纳电影奖的各种奖项。他的《小偷家族》去年刚获得金棕榈大奖。我们读书岛做过一些电影类的图书分享,今天是这一类分享的继续。我们想通过分享图书来加强对电影的了解,提高电影欣赏能力。

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杭州知名影评人苏七七老师给我们做分享。大家欢迎!

苏七七:谢谢大家,这么热的天气,过来一起谈电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也谢谢劳月老师的邀请。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是枝裕和的电影和他的书。标题是“日常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这句话是从他书里来的,我觉得也是他创作的一个核心。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文学系,是近年来最为我们影迷熟悉的一位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拍过非常多的片子,我列了一个是枝裕和的片单。1995年的《幻之光》,是他最早的一部片子,也得到了戛纳的认可。后来隔了那么多年,戛纳又把金棕榈奖给了《小偷家族》。一个电影节,它会去发掘一个导演,然后不停地助推这个导演。导演和电影节之间有这种非常深刻的联系。接下来他的作品有《下一站天国》《无人知晓》《花之武者》。2008年的《步履不停》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品,奠定了他认知度非常高的一个类型。然后是《空气人偶》《奇迹》《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第三度嫌疑人》和《小偷家族》。这些全都是剧情片。除了拍剧情片之外,他早期还拍了相当多的纪录片,还拍了电视剧《回家的路》。他是一个非常高产的导演。

高产的导演有两类,一类题材和方法非常一贯,比如小津安二郎,他永远都在拍嫁女儿的故事。另外一类导演,他的题材和方法可能非常多变和广泛,比如说李安导演,早期他的片子像《推手》《父亲三部曲》,非常传统、人文,后来他拍了武侠片《卧虎藏龙》,又去拍美国西部片《断臂山》,还拍了科幻片《绿巨人》,甚至去探索技术的可能性,比如说《少年派》《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是非常有趣的一个人,会不断变换他的题材、方法。是枝裕和结合了这两者。它的主题和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是他持之以恒在拍摄的主题。

主题一:家庭

这个主题曾经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出现过,后来又在某个作品中得到了强化,再后来又在某个作品中得到了回响。围绕着这个主题,它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攻破它,去探讨这个主题下更深刻的社会、心理、文化、人性内涵。是枝裕和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呢?是家庭。《步履不停》之所以说很重要,就是因为在这部作品里奠定了家庭这个核心,之后很多个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展开讨论的。

是枝裕和不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导演,你必须慢一点,才能让自己进入到它的那个速度和节奏中去,你就能感受到他带给你的那种共振的感觉。如果只跟他呆一两分钟,一句话都没说完,感受不到他的精神。你至少要跟他一起走个10分钟的路,你才能闻到他身上的那个味道。

回到这本书上来,为什么看电影后要再看一本书呢?我看了电影,会有种种感受,有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也会把我自己的经历带入其中,去理解这个电影。但是如果你同时看一看是枝裕和这本书时,会了解到他为什么拍摄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去写这么个情节,怎么处理这个拍法。他在这本书里做了一些说明,能给我们带来更深入的对电影的理解。

这本书的第175页,是枝裕和提到了他的家庭观念,他的家庭观念是什么?他说,我们经常会说“正因为是家人才互相理解,正因为是家人才无话不谈”,这是我们对家庭的理想化的理解。事实并非如此,他说,正因为是家人才不想让他们知道,正因为是家人才无法理解,这才是更符合现实的。这个写得非常深刻。

主题二:亲疏关系

接下来的话题是亲和疏。《步履不停》里,明明是最亲近的人,为什么互相疏远了?我们看到家人和互相之间的期待。父亲是一个医生,但孩子们却没有走上这一条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道路。儿子从事了很生僻的职业,叫做绘画修复师,不是能挣大钱的事。他娶的太太也是离异后带着一个孩子的女人。他没有在父母所期待的轨道上前进。他既有着和父母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同时也有着某种愧疚,好像我没有满足你的期待和愿望。这个是父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个片子是从孩子的角度拍的,但是父母构成了这个电影的真正的背景和基石。如果没有这一对老夫妇,这个片子是不成立的。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写过一篇《步履不停》的影评,我写了一段话:“这就是亲人吧,有时候不愿意面对,因为自己无所遁形!成长的阴影还没有消除,试图反抗后发现自己只是在原地打转。亲人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最不喜欢的习气、神色、动作,这些都依然还在自己的身上。在亲人之间互相要求带来的失落,互相对照带来的厌弃,就算是在最深爱的人身上也是无法避免的,而只能去回避。但是回避到最后又往往是遗憾、后悔和愧疚。”这是我看这部片子的一点感受。是枝裕和是有用心的,这个片子是在他母亲去世以后拍的,带入了他自己很深的生活感悟。

是枝裕和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更重要的,是血缘还是时间?几年之后,这个问题在《小偷家族》里得到了深刻体现。《小偷家族》讲的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的故事。毫无血缘关系的6个人拼凑成一家人,他们的生活来源,一开始是靠祖母的救济金,然后是父亲和母亲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的微薄收入,小孩还经常在小超市里偷东西。他们为什么在一起?为什么要组成一个家庭?这个家族是怎么成立的?这是对一个新的主题的深入。

这部片子里是枝裕和用了一个词“选择”。在这个家庭里头,6个人是自由选择的,选择走进这个家,组成了一个家。他们都来自底层,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那一批。在我们这个时代,家庭越来越不重要,很多人选择不结婚。我曾经写过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想读一小段,来谈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当一个社会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原来属于家庭的职能以后,家庭的作用似乎就被削弱了。”有一本经济学著作,叫做《家庭论》,里面谈到个人主义之所以取代了家庭,是因为传统家庭中许多家庭功能已经被现代社会中市场和其他组织取代了,而且后者有着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这个功能它并不是免费的,这个更高的效率是什么?是用金钱来购买的。所以个人主义的盛行建立在个人有较高的能力之上。他能挣足够的钱来购买原本属于家庭的种种功能给你的服务。那如果你挣不到这么多钱,你个人已经被社会体制所抛弃,没有很多相应的保障,你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这个时候你对家庭的需要其实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家庭是我们最后的避风港。一个人能力很强,没家庭,可能也过得很好。但如果一个人他本身很薄弱,有一个家庭可能是他更好一点的地方。

我们看到,影片里的父亲在建筑工地上受了伤,但他享受不到工伤保险,工友把他送回家,发现他有家,有家人,就挺羡慕他,因为他还有家这个温暖的空间可以栖息,有家人,在你受伤的时候可以照顾你。说明你还没有混到最糟糕的程度,因为你的再下一层就是沦落为流浪汉,根本没有家庭。在日本社会里,一个人沦落为干一天活拿一天钱的底层体力劳动者的时候,那家庭已经是奢侈品。你一般是成不起家的,也不太可能有这么一个好的大家庭。这些非常底层的人组成一个家庭是为什么呢?家庭是他们的乌托邦。这是是枝裕和给出的一个有点奇怪但又有着非常深刻社会现实背景的途径。电影的后半部分,随着老太太的去世,这个乌托邦就土崩瓦解了。影片用很多的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细节,构筑起这6个人之间相濡以沫的这一段时光。这个乌托邦并不完全是空想的,它又是有日常生活的积淀,以及有感情的深刻维系,这是是枝裕和提出来的另一个关于家庭的思考方向。

  

主题三:孩子

是枝裕和有很多片子是以拍孩子为主体的,这也是他非常一贯的题材、方向。他对孩子的神情,捕捉得非常好,这跟他早期拍纪录片是有关系的。《无人知晓》是他早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个作品其实非常残酷,取材于1988年的一个弃婴事件。说有个公寓里面住了4个孩子,但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监护人,最大孩子才14岁,最小的孩子才两岁。父亲在长子快入学的时候就失踪,在商场工作的母亲后来认识不同的男人,相继生下3个孩子。长子14岁的时候,母亲也出走,只是偶尔给他们用信封寄一些钱。他们在这个公寓里维持了大概半年的生活,期间两岁的女儿被哥哥的伙伴打死了,埋在一个小树林里。半年之后房东报警才发现这么多孩子被父母扔在一个小公寓里,这在当时的日本是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

那时,是枝裕和还是个新导演,拍片之初,可能拿不到投资,他先拍了《幻之光》,这个处女作在戛纳拿了奖,以后就有了更多的资源,于是就拍了《无人知晓》,在戛纳电影节上拿了最佳男主角奖。是枝裕和特别好的一点,就是面对轰动性的新闻题材时,他不是一种猎奇式的剥削式的态度,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去拍,获得了一个特别纯净的视角,展现出特别纯净的思想。这个事件非常尖锐,但是枝裕和拍得非常克制。一个尖锐的题材,却拍得非常克制,把观众的心都拍得非常非常痛,这是一个导演非常厉害的地方。

主题四:时空观

我单独把《海街日记》拎出来,是想说说这个片子的时间和空间观。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我们经常看见四季变迁和空间的变化。是枝裕和重视日常性,他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把生活的日常性拍出来,但光有日常还不够,它构筑了一个超日常的空间,这就回到我们的题目,日常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它的内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他有怎么样的时间观,它有什么样的空间观,他是怎么拍的,他自己想说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本书里,是枝裕和把它的这个观念概括为,“现在的我想好好讲述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哪些东西之上的,不再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而是从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编制故事。我凝视着自己脚下与社会相接的平面,同时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后的电影中呈现那些好的理念。”这是是枝裕和在他的创作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核心的创作观。

讲座的最后一个部分,向大家推荐一下是枝裕和的处女作《幻之光》。这部片子讲述的是关于亲人的离弃,以及在这种离弃的前提下,我该怎样重建我自己的内心世界,重建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我认为,《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是枝裕和的创作背景介绍,还介绍了他的现场工作方法,他的思想形成和他以后的创作方向,对于了解是枝裕和和他的电影,很有帮助,值得一看。

互动环节

劳月:非常感谢苏七七老师,给我们做了非常细致详细的讲解。确实非常佩服,我也是第一次看关于一个导演的书。我认为了解一个电影人首先应该是从电影上去了解。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除了电影上,我们还可以从书上了解是枝裕和这样一个在世界影坛上有影响力的导演。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接下去是我们的互动时间。

书友辉哥:我觉得这个作者非常真实。首先,前面大概有将近一半是说他在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每一个题材都非常有意思,大部分都是关注社会底层的,所记录的都是独特的角度。他这么给自己下定义:我并不是纯粹的电影人。他心怀感激地承认自己电视人的身份。我现在想请教苏老师,导演自己给自己打了电视导演这个标签,您是怎么看的?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日本导演有好几代,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黑泽明,还有一个就是宫崎骏。在您的心目中,这几个导演之间的对比是什么?谢谢!

苏七七:第一个问题,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电视人出发的导演,确实是非常少见的。是枝裕和非常真诚地剖析他的成长道路,从电视台工作,而且是从拍纪录片开始的,他真的是带了社会批判的角度去处理很多题材的。他很关心社会现实,好多部重要作品都是从新闻中发掘出来的,像《无人知晓》等。他观察社会的高度是从做电视人开始的,另外他拍电视纪录片的时候,还拍了一部非常特殊的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纪录片。当时台湾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侯孝贤和杨德昌对是枝裕和也是有影响的。是枝裕和那一段电视人的经历,不论从观察角度去练,还是从方法和语言的角度去练,都给他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所以,他会强调说,我是一个出生血统不那么纯正的电影导演。他这么说的时候其实是充满自信的。还有,他的书也写得非常平易,非常真诚,从不夸夸其谈,这是他自己的人格魅力的一个方面——真诚和谦逊的风格。

他和黑泽明、宫崎骏之间很难比较。黑泽明是非常强势的一个导演,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他拍摄电影的方式都是强者。黑泽明跟是枝裕和的气质是完全不同的,宫崎骏跟是枝裕和之间题材相距很远,动画片所营造出来的那个想象世界跟是枝裕和所拍摄的这个日常生活之间,很难找到一个特别好的角度把它们进行比较。

书友小苏:苏老师你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位导演说第一部纪录片是关于侯孝贤和杨德昌的,我就在网上搜索了他和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资料,印象很深的是,是枝裕和会根据演员的性格来给他营造一个角色,这样就不需要表演而是按演员本身的性格来表演。第二点他们都是自己编剧和导演,这样就可以掌控这个电影,找到我这个剧本的精髓,把它给展现出来。是枝裕和是学文学出身,跟编剧的确是有一种天然的关联,真的很厉害。

苏七七:每个人都要从自己的老师身上学到一点东西,最后拍出来的还是得形成他自己的东西。是枝裕和在这本书里讲到侯孝贤对他的指导。在侯孝贤的观念里头,电影应该在现场才真正形成,而不是在现场之前就形成。在这种观念上他跟小津安二郎是不同类型的导演,但他的这种观念对是枝裕和是有直接影响的。他会很重视现场的东西,但又重视演员个人的表演方法。他只是保留了一些更自然的东西,而不是像一个计划好的产物。我觉得这是是枝裕和更强调的一点。现场能给大家带来的更像一个日常生活的还原,而不像一个观念的复盘和推演。

书友沉言静思:很遗憾,是枝裕和的电影我一部也没看过。您今天的解读,让我有了很想看的欲望。我看了他《步履不停》的小说,然后再去看这本书。看到这本书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日本人,小说里的人物都是那种比较收敛比较压抑的,他的题材比较关注死亡、犯罪。他的角度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从被害者的角度去看,是比较中立而且比较开放的去看。我觉得这个导演非常地豁达,他的作品有存在感,纪录片或电影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是他最大的意义所在。

苏七七:谢谢,我觉得你分享得很好,可以穿插着电影去看书,也可以是看了书再看电影。

书友小周:我对是枝裕和并不是很了解,但我听了你的分享之后,我可能会花时间去看他的一些电影作品,但是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像苏老师那样用一种独特的视觉去欣赏一部电影?

苏七七:一般来说一个普通观众,总是从情节从人物进入到电影中间去的。你用你自己的心去看电影,这肯定是第一位的。你没有任何专业电影知识都没有关系,仅仅从电影情节中得到感悟,从某个人物身上得到共鸣,那也足够好了。可能会对你自己的生活,对你自己的感情,形成某种参照和帮助,那我觉得就非常OK了。当然如果你对电影有额外的兴趣,希望更细致了解,就得看书了。你得知道怎么样从语言的角度去看电影,他拍得很好很打动我,那他是怎么好法呢?系统学习一下电影语言,你就可以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多看一点点。还有是看电影评论,看看人家评论是怎么写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慢慢地就能理解和欣赏电影语言。这跟我们学别的语言也是一样的。你爱好古诗词,你就多读古诗,慢慢就能积累起来,对语言的欣赏水平就能提高。

在欣赏情节人物之上,还有一个更专业的角度是语言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从电影中你可以看到日本社会中当代知识分子跟日本的右翼政治家之间的矛盾是怎么样的,你可以看到他们对这个底层社会是怎么书写的,你依然可以从一个更开阔比如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日本的当代生活,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从电影中得到的东西。每个人对电影给你的这个信息量,攫取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其实没有关系,所见即所得,只要你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东西,那就是最好的。

书友周楠: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刚才听了您对是枝裕和的介绍,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导演,从一个新闻工作者演变过来的导演。他很平易近人,视角非常客观,会从各个方面去看问题,而不是激进。他的这种叙述语言都是很平和的,然后是充满了各个角度的,不是说完全一定要把一个鲜明的观点推给我们的观众,而是让我们细细地去品味。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他的那些电影语言,他的那个思想高度以及对这么多新闻点的捕捉,是因为他前面从事的新闻工作对他的影响,最终塑造出这样一种风格?

苏七七:拍纪录片和做新闻还是稍微有点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工种。他早期拍的那些纪录片都是在深夜频道播出的,说明它其实是受众比较小的,是给水平比较高的观众看的。新闻着重于记录突发事件或者说社会事件,是时效性很强的传播,但纪录片除了对事件进行记录和捕捉之外,还要发掘这个事件背后的背景。一个导演最后形成一种风格,形成他的题材倾向、语言风格,肯定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多元因素下的产物。比如说上大学时他上的是文学系,可能对人性的理解是有深度和宽度的。

拍纪录片这件事情对他后面的作品风格是有非常明显而直接的影响的,但他的这个创作才华、创作欲望又不完全是拍纪录片这件事情能满足的。他一出手拍《幻之光》马上就得了戛纳的新人奖,就是一个人的才华。

劳月:大家讨论很热烈,但时间限制,我也只能到这里刹车了。感谢大家今天光临读书岛,欢迎大家两周以后再来读书岛,一起讨论分享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

  • 我跟《工厂男孩》是一场注定的偶遇 | 方亮导演映后交流

    ·    · 我跟<工厂男孩>是一场注定的偶遇 <工厂男孩>映后交流 工厂背后 轰鸣的机器间,流水线上工人们熟练而枯燥的完成着一件件产品,在这些稚嫩的脸庞背后,是农民工二代的陆 ...

  • 我在莱比锡做评委(五)看完展映影片后的感慨:郑琼

    2011-12-02 13:58:32 来源: 网易视频 看完片子,还是有一脑门子的疑问.这些底层人生活本身的颠簸和不确定性就极具戏剧性,加上有过很多虚构电影和商业广告片经验的波兰导演极具魅力的讲故事 ...

  • 终于有一部能媲美韩国犯罪片的国产电影了?

    尽管惯常的网络营销做了一圈,但是11月6日开画的<风平浪静>首映日1472万的票房还真的是没掀起什么波浪来,这就是某些影评人飘的"终于有一部能媲美韩国犯罪片的国产电影" ...

  • 电影院里为什么常常没有好电影!

    你知道的,电影院里多数时候没有多少好电影,所以痴心影迷都是DL族,硬盘党,所以鱼叔要一直孜孜不倦的推荐新片,下面这些新片都是这段时间攒下来看的,整体看得很舒服,打斗的,情色的,安静的,黑色的,喜剧的, ...

  • 好好看电影,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Ⅰ.新片部分 把摄像机改装成照妖镜去打怪之<幽冥> 概念不错,但剧本太直,一根筋,没有转折点,整体完成得比较草率,没钱了凑合的感觉,大型照明设备变成高科技"照妖镜",破 ...

  • 《四个春天》: 一部被公共传播所接受的私电影

    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即便只能做每年归巢的燕子,回家,也是一种幸福.遇上中秋,当月上中天,或许大家的眼前便会浮现故乡的水井.村前蜿蜒的小河以及古巷里的叫卖声,更想起自己的双亲.跨越山海,勿忘回家 ...

  • 为一个演员去看电影,还是为一部电影去看电影

    刘杰导演,杨幂.郭京飞.李鸿其主演的<宝贝儿>错开了国庆档的厮杀,低调地在本周上映,没想到却迎来了罕见的评分"灌水"想象.此前,<宝贝儿>在题材和表演各方面 ...

  • 《色情男女》影评

        <色情男女>是1996年,由导演尔冬升.罗志良执导,张国荣.莫文蔚.舒淇.徐锦江.刘青云.罗家英.黄秋生.秦沛等一票大牌明星参演的剧情片.       这个片名可能会让你误会,误以 ...

  • 盘点丨2015年,华语十佳独立电影,未来的希望和光芒

    前言:很多朋友都在评选自己的年度十佳电影,2015年是华语的"大年",院线片.独立制作领域很多佳作,内陆飞鱼的年度十佳电影将分成三块,即华语独立十佳.华语院线十佳.外语十佳,共计三 ...

  • 新片,新片,就是图个新鲜!

    鱼叔最近又看了一堆新片,整体还不错,很多片子都值得写长文,可惜没时间细写,推荐如下,请大家自选. 爽不爽看斯大爷之<头号玩家> 评介:哇,不爱打游戏的我也爽飞了,从范·海伦乐队<Ju ...

  • 纪录片《棒!少年》凭啥成口碑佳作?

    纪录片很少上院线,除了主流力量创作的主旋律电影. 很多纪录片都是平淡的像一阵尘土,没有人愿意花钱为纪录片花钱. 但<棒!少年>却上了,并且现今有了300多万的票房. 这部记录电影究竟有多好 ...

  • 抓紧看新片,快啊,一年要过完了!

    十二月,是新片集中爆发的黄金时刻,为杜绝应接不暇的慌乱,最近把网盘里的新片撸了一遍,也去影院一些感兴趣的片子,分享一下.本周内,年度日本电影<摄影机不要停>要出来了,记得赶紧去看.以下是最 ...

  • 易烊千玺《送你一朵小红花》,虽然讲述癌症,但也可以很温情!

    为什么大家去病房探望病人,总喜欢送一束花,或者送一篮水果?那是因为医院外的亲朋好友,正在期待着你的康复.花儿,就如人的笑脸一般,一眼望去就让人心情舒坦! <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的正是两组抗 ...

  •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2017年华语十佳电影

    (提图来自2017年在百老汇"香港影展"看到的珍稀老片<半边人>) 挣扎那么久,鱼叔的2017年电影十佳来了,今天是华语片,请指教. <八月> 评介:作为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