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沙龙 | 姚峥华:这一趟“绿茶”号书店专列
绿茶新书《如果没有书店》。
二百多家书店,二十四座城市,十多年,一个爱书人。集结成了这一本《如果没有书店——中国书迷打卡计划》。
这个人便是绿茶,“绿茶书情”的创始人、书评人、作家,他曾是著名网络论坛的版主,后就职于报纸、杂志和出版社,做的都是与书相关的行当。什么时候起,他悄悄地画起了插画,在评书的现场,在寻访书店的途中,在藏书人的书房里……一举成了插画家。
他的头衔多多,身份多多,想法多多,做的事情也多多。你当然可以称他是居家好奶爸,或是茶妈的好后勤,但我敢肯定的是,就是在家,他也没有一分钟是闲的。正是这些年,他默默坚持,把对书的重度热爱深入骨髓,融进血液,甚至可以说上了天入了地,无人可及。
我们是多年的老友,微信朋友圈里“天天见”,知其所做所为。可是,翻开这本书,坦白讲,我真的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换句话说,嫉妒至极。
因为,绿茶把我们最想做的事,做了,而且坚持了下来,还完成得这么好。
(一)很多书店我们都是在场者
是的,绿茶打卡过的很多书店,我都是“在场者”。比如,北京的万圣,三联韬奋书店,杭州的晓风书屋,泉州的风雅颂书局,苏州的文学山房旧书店,西安的万邦书店,郑州的松社书店,温州的桃园书院,以及香港的乐文书店、榆林书店、田园书屋、梅馨书舍;还有台湾的旧香居书店、茉莉二手书店、有河book、紫藤庐、诚品书店敦南店,等等。
这些地标性的书店,有的一去再去,如乐文、榆林、田园等;有的做过活动,如松社、风雅颂、晓风;有的为书签了名,如万圣。有的还结了缘,如十多年前去过的苏州乐桥的文学山房旧书店,印象深刻的是与江澄波老人聊天,谈起了书与墨。老先生一时兴起,专程跑回家,取了一盒据说胡开文所制的墨,展示给我们。后来大侠也专程跑到外边的提款机,取了钱,回来买下。当时还有没微信,店里也不能刷卡,一切交易都传统和保守。当时江老已八零出头,神清气爽,思维敏捷。他的女儿正在旧书店的另一角,忙着补书,笑意盈盈。据说文学山房这个百年老店的恢复,是黄裳先生的动议。如今黄老早已驾鹤归去,江老也已九十有五了。
(二)很多书店未曾亲历,心向往之
绿茶走访的很多书店,我久闻其名,未能亲历。比如南昌青苑书店,这是第一代的民营书店,它已有三十多岁,在很多同代书店或转型或改弦或关张的今天,依旧强健地屹立着,勇气可敬,精神可嘉。
翻到常州的半山书局,照片里,书店一面书墙,从14层一直延展至16层,足足有三层高,那种气势,无与伦比。绿茶的感觉跟我一样,他在文中写道,“绝对想象不到,像常州这样的城市,会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美的店。”他一了解,原来,半山书局幕后是一家规模很大的百货公司,也就是说,老板是以经营百货的思路来经营书店。怪不得“财大气粗”。我忍不住对大侠说,哪天去半山书局瞧瞧呗。
(三)很多书店因了故事而长存心中
绿茶书中提到频率很高的,一个是风入松书店,一个是读易洞书店。这两个书店可以说与他的成长相关,他注入了深深的感情。
风入松是绿茶在北大就读时打工的书店,他曾有一篇文章《我在书店当店员的日子》,专门讲了在书店的经历。书店老板是王炜,北大哲学系的教授、哲学家熊伟的学生、陈嘉映的同学兼好友,英年早逝。这家当年名震全国的学术书店于2011年结业。在书店实习的两年时间,让绿茶对书有了十足的爱,也对阅读分享精神有了最深刻的认同。
另一家读易洞,是绿茶所住社区的书店。在这家小而美的书店里,绿茶、杨早和邱小石发起了“阅读邻居”读书会,提倡“阅读——思考——表达——写作”,每月聚会一次,十年中他在阅读分享中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传递能力。2018年12岁的读易洞宣布关闭。绿茶很是失落。他感慨,在我的生命记忆中。那些书店的存在就是我心中昙花开放的一刻,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可以说,风入松,给他种下了书店的梦想之根。读易洞,成为他心中最理想的书店模样。
(四)很多书店还没有出现,它们是续章
在绿茶这趟书店列车上,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甚至到第五代书店。每个书店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
这里边,有在MALL里边宛如展示平台的大众脸谱书店,有默默坚持情怀的学术书店,有试图想“改变潮水方向”的文艺书店,有既具个性也很任性的主题书店,还有小到没有朋友的书架店或目录店,有以老灵魂自居的古旧书店,还有前店后厂的出版社书店,以及与书相关的不只是书店的阅读空间……
它们都以书的名义出现、展现,无畏无惧,生生不息。绿茶说,他自己就想象过一万种开书店的可能,每次,滴水不漏的想法都漏得滴水不剩。
尽管踩点了二百多家,但还有很多没被绿茶mark过的书店。比如我所知道的广州、深圳的很多特色书店。
在这本书里,绿茶以他的手绘书店图和日志式的文字,深情款款地向世人做了告白。“这么多年,每见到书店就像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