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除了本名还要取字号?取字号根据什么规矩呢?
现代的名字通常是指人的姓名,但是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大部分人除了名,还有字,甚至有些人还会有号。名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称号;字是名的解释或者补充衍生出来的,又称表字;号是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名字以外的自称。古代长辈对小辈是称名不称字,平辈和尊辈是称字不称名。
在古代,只有成年了才能取字,《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代男子成年要行冠礼,代表着可以出仕,走向社会;冠礼和取字是同时进行的,古书上记载的“幼名,冠字”,冠字就是这个意思。古代女子在未出嫁前叫未字或待字,到了出嫁年龄要举行笄礼,并进行取字。取字也是为了区别尊卑,字是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和尊辈之间要称字,如果是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古人取字十分讲究,按照行辈中的长幼次序排行,比如三国时期东吴孙氏以伯、仲、叔、季取字,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通常按照这四种方式取字,第一种是字和名意思相近,称为辅助式,比如陆机,字士衡,机和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第二种是字和名出自一句话,字为名的意思作修饰,意思相顺,比如曹操,字孟德,“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中,合成德操。第三种是字和名意义相同,并列关系,比如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是相同的。第四种是矛盾式,即字和名的意思相反的,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两者意思相反。
号起源于周朝,号与字不同,字是由尊长代取,号是自己取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起的,大多是文人为自己所起的。取号到了唐宋时期才盛行起来,因为文学的发达,讲究文雅;到了明清,文人范围更广,加上统治者提倡,更加盛行了。取号一般都有寓意的,以旨趣抱负自号,比如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以居住地自号,李白居住在四川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以生辰年龄自号,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取号对比取字少了很多宗法、行辈、字义的限制,有更深的寓意,更能表达取号本人的思想感情。
作者:宽宽
来源:百家有谱(ID:baijiayou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