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期 || 石崇道:新生派画家雒志俭(下)/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赏析

丽梅小语:

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雒志俭,自幼家境贫寒,但他不忘初心,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和拼搏,不仅改变了家庭境况,还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命运,成为成功地登上了艺术殿堂的骄骄者。他的人生轨迹,告诉世人“有志者事竟成”,虽然出身草根,只要不断地去追逐梦想,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文:石崇道

导语:张丽梅

播读:梁轩诚

绘画招来异国情

人常说,好运来会接二连三的。1985年春天,因为雒志俭绘画悟性高,灵感强,应邀在西安给上海电影制片厂《秦川情》剧绘制插头。一天,他正忙着工作,突然接到省上派他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画大型壁画的通知,而且飞机票已经买好了,第二天就要动身从北京登机飞往澳大利亚。雒志俭当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想,自己长这么大最远只到过西安,更谈不上出国。到国外画的壁画,不是临摹而是创作,加之,自己对异国风情、人文环境都非常陌生,创作这样的大型壁画,这简直好比是天方夜谭,赶着鸭子上架。他虽然不想失去这难得的出国机会,可“好吃难消化”,这块硬骨头实难啃得动。他向领导提出另换别人的想法,但领导说,对方要求请农民画家绘画,要的就是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意韵,希望他不要推辞,不要辜负希望,努力为国争光。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的农民画家,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回避困难吗?雒志俭二话没说,第二天,他如期登上了飞往澳大利亚的飞机。

澳大利亚真不愧是一个发达国家,墨尔本市是澳国最大的城市,大街上绿树成茵,道路宽敞,车水马龙,人流涌动,好不热闹。鳞次栉比的高楼,灯红酒绿的广场,霓红闪烁的超市,那繁华的景象,让从小生长在农村的雒志俭简直头晕目眩,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啥啥都新鲜,啥啥又都不明白。好在有翻译跟着,才使他从云里雾里慢慢地有了方向感。他们住进的豪华宾馆和农家的土坯房相比好像进了天堂一样,可雒志俭觉得住这里讲究而不实惠,因为花费太大了。这些是随意的感悟都没放在心上,最让他揪心的是祖国的使命压在肩上,他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花花绿绿的世界,随乡入俗吧。

第二天,他要求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为构思壁画创作做准备。三天来,他走访了墨尔本市的很多地方,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和当地画家商讨壁画草图的绘制。按要求,绘制壁画的草图必须得到该国官方批准后才能动笔画。他心里非常明白,这不是代表自己的绘画水平,而是代表中国人中国农民画家的绘画水平,能不能为国争光在此一举。因此,几天来,雒志俭茶不思饭不香,一人躲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画了好几十张草图,修来改去,总是觉得不十分理想,最后,他终于选定了一个自己满意的草图,递给了澳国官方有关机构。两天来,他的那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可令雒志俭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送去的草图方案竟然无任何改动地批了下来。他兴奋的几乎要跳了起来,那颗一直以来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稳稳地落了下来。晚上,从不喝酒的他高兴的请来了随行的翻译和澳国的朋友,庆贺这第一仗的胜利,那晚他喝得名酊大醉。

壁画草案的构图笔者不妨描述一下,看看中国农民画家的构思是多麽的精巧,是多麽的符合政治含义和民风特色的。这幅大型壁画坐落在墨尔本市的一处闹市区的繁华广场,壁画长9米,宽5米,画面底部的主题是一行大号英文字“世界人民共同建设澳大利亚”,画面中间像一轮红日,上面画着五大洲不同肤色的、不同民族身着节日盛装的人民群众欢歌跳舞的各种神态,周围陪衬有大熊猫、袋鼠、猪、羊等中国和澳大利亚珍惜、名贵的动物形象图案。画面色彩艳丽,构图新颖,乡土气息浓郁。原定3个月的画期,雒志俭仅用了35天就画成了。揭幕的哪天,吸引了上万人前来观看,当地官员、学者、专家、群众无不伸出大母指称赞,“画得真好!真是太精彩了!中国农民真了不起!”一时间,这一新闻在当地媒体引起了轰动,全澳大利亚人都知道了这幅壁画是一位中国农民画的,雒志俭一下子拥有了千万个澳国粉丝。如今,这幅壁画,仍然作为澳大利亚ABC电视台的背景画面,传播于世界各地。

自那以后,雒志俭不仅是中国的名人,而且成了异国他乡的名人。追他的“粉丝”不仅来自国内还有国外的。因此,他经常应邀往返于去澳大利亚讲学、办展览,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事情这样的。有一天,同行们在雒志俭的办公室桌上,看到一块刻着一个半裸体女人和袋鼠图案的精美石头,感到很稀奇,再三追问这块石头的来历,他才讲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是9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秋天的晚上,雒志俭讲完课,刚走出墨尔本市菲律浦艺术学院的教室,就被盛情的市民和新闻记者包围了,有的要签名,有的要合影。他一一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以后,准备回宿舍休息,此刻,一位身材匀称、衣着华丽,一头橘红色秀发、年轻漂亮的女郎拉了一下雒志俭的衣角,暗示他不要声张,非常神秘把他推进了一辆小轿车里。没等雒志俭反应过来,只见那金发碧眼的女郎解开外衣的纽扣,从怀里掏出一块鹅蛋大的东西,硬往他怀里塞,他当时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弄蒙了,心里直发毛,心脏“砰砰”的直跳,不知如何处置是好。因为在出国前,外交部的人讲过,有人出国后被金钱、美色收买,还说有的人把装有窃听器的物品带回国等等。这女郎想干啥?他怀疑她有啥企图,甚至怀疑这块石头是定时炸弹,不管它是什麽,老实本分的雒志俭说啥也不敢要。由于语言不通,打手势也不明白,一时间他急出了一身冷汗。正当雒志俭与那女郎推推嚷嚷之时,几位同行赶到了。那位女郎见雒志俭没有理解她的意思,感到很羞涩,慌忙跳下了车,与同来的翻译耳语了一番。翻译点了点头走过来,一手拉着雒志俭一手拉着那位女郎走到了僻静处,给雒志俭介绍说:“这位小姐是澳大利亚著名画家,她对你非常崇拜,想与你交个朋友,你不要多心,她没有别的意思。她想送你的这块石头是从神灵身上取下的,非常珍贵,为了给你留个念想,她又亲自在石头上刻了字留了名,怕当众人面给你时被坏人发现,给你带来麻烦,所以不想声张。她希望你留下她的一片心意。”听完翻译的话,雒志俭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他知道误会了这位小姐的好意,赶紧向她道歉,高兴地接受了那珍贵的礼物,并连声向那位小姐道谢。自那以后,那位小姐每年都来户县看画展、交流绘画艺术,传颂着脍炙人口的异国风情。至今,那块很有珍藏价值的石头,还存放在雒志俭的书画斋里。

赴美点滴轶事

在农村土生土长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他们的主要责任,除了把握好节气,不误农时就行了,平时随随便便,拖拖拉拉,散散漫漫那是很正常的。然而,如果到了需要正规起来的场合,还是那样散漫习惯不改那就成了笑话、趣事。

1993年,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国老太太阿戴利亚.彼得斯(某学院基金会会长),邀请雒志俭等三位农民画家赴美办画展。这位老人几年前从媒体了解到户县农民画,先后多次到过户县参观访问,对户县农民画情有独钟,非常喜爱。同时,她还是一位地道的书画作品收藏爱好者,他收藏户县农民画金额已超过20多万美元。下面讲农民画家赴美的几个有趣故事。

1、穿着凉鞋出国

办完了出国手续,收拾好了必备的一切行装,在翌年秋天的一个早晨,雒志俭、王景龙、魏朋朋三位农民画家如期整装出发了。这三个人,除了雒志俭,其他两人都是第一次出国,没有经验。临出发前,作为带队者的雒志俭既要给他俩讲乘坐飞机的常识、规定,又要给他俩讲到异国他乡后需要注意的礼节礼仪。特别强调了,这出国可不比平时,尤其要注意着装和行为,因为你代表的不光是你个人,而是代表中国人的素质,代表中国农民画家的形象。

但是,讲了也白讲,他们仍然置若妄闻我行我素。到了集合地,雒志俭发现他俩有一人脚上还穿着凉鞋,有一人身上还穿着平时的对襟夹袄衣服。真让他苦笑不得,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说啥也来不及了,雒志俭只好和他们走进商场买了西服、领带和皮鞋叮咛他俩一定要换上。大家与送行的家人告别后,一起乘车来到了机场。此时飞机离起飞还有一个小时,他们三人带着行李经过安检时,王景龙被挡住了,说他穿着凉鞋不符合着装要求,说啥也不让登机。雒志俭问他:“刚买的皮鞋你咋不穿?”王景龙说:“我嫌穿皮鞋焐脚,就叫家人带回去了。”真是又可气又可笑,不得已,他们只好又跑到机场购物处,重新买了双黑皮鞋,才算过关。

2、要在衬衣上盖印章

飞机按时起飞了,几分钟的光景,城市看不见了,村庄看不见了。穿过云层,机窗外象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平平展展,就是没种庄稼。远处的一朵朵凸起而连绵竖立的云朵,更象是在远处眺望连绵起伏终南山一样真实而美丽。他俩都是第一次乘坐飞机,对于眼前的景象,充分发挥着作为画家的想像力,感到既希奇又不安。希奇的是,漂亮的空乘小姐又端茶又倒水还送饮料,标准的普通话既清脆又悦耳动听。对于这样的服务他们从没有见过,说是好像在梦中一样,尤其那茶水、饮料放在面前的小桌上,纹丝不动,象放在家里的茶几上一样,简直是不可思议;不安的是,听喇叭里说,“我们现在是在6000米高空飞行”。他们心里琢磨,这麽高啊!这6000米就是3公里!这万一......不敢往下想了。忽然,又是王景龙不安地说:“哎!志俭,咱们刚才忘记带一样东西。”“什麽东西?”“画画盖印的章子!”“不是在飞机的包裹里嘛!”“我是说忘带在身上了。”“现在又不画画,带它干啥?”“你不懂啊,咱们在衬衣上盖满章子,万一出啥事,人家也好知道咱谁是谁呀!”

3、一袋干馍蛋救了“画家的命”

翌日下午,飞机安全到达了。美国人被恐怖分子吓坏了,因而机场的安检查更是严格,硬说王景龙的包裹里有非法物品。于是,他们被带进了安检办公室,安检人员从包里查来查去,把王景龙从家里带来的一大包干馍蛋(一种自制干粮)拎了出来,比比划划,意思是说这是一包危险品,不但不许带走,而且还要带他去安全部门调查问话。由于语言不通,他们有口难辩,个个急的满头大汗。好不容易来了一位女华侨能听懂汉语,他们真是如小说中描写的“他乡与故人”,赶紧请她给翻译,说这是一种陕西关中地区的食品,把馒头掰成块凉干再用油和调料炒后以备外出食用的干粮。谁成想,这位华侨是中国南方人,在美居住已经十几年了,她也从未见到过这种食品,“干馍蛋”翻译不出来也说不明白。这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们个个都很沮丧,没有办法了,干脆扔了吧,有些舍不得,从那么老远带来不容易,再着说了,即使把它扔了人家也不会放他们走。这时,机场安检催着他们去接受调查,弄的他们心急火燎的,不知如何是好。忽然,雒志俭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只见他不慌不忙走过去打开那包干馍蛋,立时,惊的美方安检人员睁大了眼睛,不知道他要干什麽,竟然作出了防御不测的准备。只见他从包里拿出一块干馍蛋放进口里爵了起来。看到这这一幕,周围的美国人都瞪大了眼睛,眼瞅着他咽下了肚没有出任何事后,才相信这食品是真的,于是,转严肃的面孔为歉意的笑容。警报解除了,他们终于离开了机场,到达了目的地。

说起这包“干馍蛋”,在关键时候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并不是他们的盘缠不够,而是中国北方人生就吃面的肚子,每天面对什么面包呀、沙拉呀、牛奶呀等等甜食和西餐,他们实在难以下咽,几天来,看似他们一日三餐一餐不落,可他们总是在饿着肚子,尤其到了晚上肚子空空的难以入眠。忽然,有一天晚上他们想起了曾遭遇“磨难”的干馍蛋,大家一下子都来了精神,王景龙赶紧从包里取出来,分给每人一些大爵起来。那天晚上,他们睡了一个舒坦的安稳觉。以后的多个晚上就是这样煎熬过来的,否则第二天,他们连上班工作都难以坚持下来。要不,在回国后许多人听了他们的“遭遇”,都不无感慨地说“一包干莫蛋救了画家的命”。

4、野菜上餐桌

看着所剩不多的干馍蛋,他们担心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主办方发现了他们的难言之隐,为了照顾他们的饮食习惯,同意并安排他们住进了近郊的一位老太太的家里,让老人为他们开起了小灶。这是一位很负责人的老人,她每天关照他们的饮食起居,既热情又耐心,使他们很庆幸总算有了一个能够吃饱饭的“家”了。有一天,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地里长满了和故乡一样的灰灰菜(一种能食用的野菜),就顺便摘了很多带回来,准备自己做凉菜吃。谁曾想,当他们将菜煮好调好了准备吃时,被老太太发现了,说啥也不让他们吃,她指着筐里未煮的野菜,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的意思是:这菜是有毒的,美国人丛不吃这种野菜,实在要吃也必须经过化验后证明对人体无害才能食用。他们告诉老太太:“这菜能吃,我们在中国时经常吃。老人家,不会有事的,您放心吧!”他们咋说都不行,老人就是一个劲地摇手。魏朋朋见状,拿起筷子夹起一点想吃给老太太看,老太太一把从他手里夺过筷子,说:“我要对你们的生命负责,你们实在要吃这种野菜,等我先吃了没有事以后,你们再吃也不迟!”说完,老人家不熟练地用筷子夹了一些放进嘴里,慢慢地品尝了起来。从此以后,在这个临时小家庭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中国菜——“凉拌灰灰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