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已经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很早以前,就听说刘若英要启动电影处女作,作为一个前歌迷,充满了期待。心里有两个疑问,不知道奶茶会拍什么题材,会不会和音乐有一些关系。看了《后来的我们》,很满足,奶茶完全解答了我的疑问,一个笑中带泪,泪光中带着感恩的“北漂”故事,看得人心情七上八下,从头到尾有人情味的暖流,却有说不出的滋味,里面选择的每一首新歌老歌,运用得很巧妙,恰到好处地配合了电影氛围。

奶茶是幸运的,出道二十八年来,在电影和音乐上,都有很厉害的师傅指路。音乐上,是滚石音乐堪称金字招牌的很厉害的创作人、制作人;电影上,则是目前华语电影圈最具影响力的女导演、演员张艾嘉老师,早前也是滚石系歌声出身。写歌,唱歌,拍电影,演戏,奶茶在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的我们》就是一份成绩单。

如果把《后来的我们》看成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它自然、流畅,用起伏流转的情绪,简单却入微的歌词,打动了每个观众。如果把《后来的我们》仅仅看成一部青春电影,故事里是所有家境一般的年轻人都可能会经历的人生,背井离乡去求学,在异乡城市打拼,有幸遇到一个人曾一起吃苦,一起嬉笑怒骂,一路伤痕累累,最终安定下来,却没能在一起厮守。

我们要感谢台湾的音乐人、电影人,在二三十年前大陆封闭、贫瘠的年代,像滚石系的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艾嘉、奶茶、五月天等音乐人带来了精耕细作、情感真挚的流行音乐,而今在大陆开始富裕,电影领域却一片浮躁,粗制滥造、盲目拜金的片子横行的时候,又是张艾嘉《相爱相亲》,邓勇星《到阜阳六百里》,奶茶《后来的我们》等台湾导演,用这样讲普通人,讲日常生活的电影,把我们拽回了脚下生活的城市与土地。

确实是这样的,也许心态不同,也许用“外来人”的视角观察大陆翻天覆地变化里小人物的生活,会更客观、真实,张艾嘉《相爱相亲》,奶茶《后来的我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拍好当代大陆生活,拍好普通人的范例。在流行音乐领域,李宗盛和他的大陆弟子李剑青,在描述背井离乡的大陆青年生活时,李宗盛的歌词句句见情,见细节,也是没有大陆作词人可以比拟。很宽慰,李剑青的歌以及他的背影也在《后来的我们》里频频出现。

《后来的我们》这种走向的青春片,和穿着90年代校服,装傻、充愣,装酷,讲着冷笑话,谈着不疼不痒恋爱、言不由衷的青春片大不同,它用简单平实、高密度的对话,完全接地气的日常生活写实,一点点渗透人心,稔熟,纯粹,不过火,不生涩。井柏然、周冬雨这对欢喜冤家、彼此难以割舍,以及田壮壮老师饰演的朴实倔强的父亲,都让我们觉得,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遭遇是我们或者我们朋友里某个人的遭遇。

所有在外漂泊的异乡游子,常常在面对身后的家乡和父母时,最难解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尽孝问题,在生活和打拼了很多年的城市,面对自己的感情世界,可能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遗憾,刘若英娴熟地把这两种困境不徐不疾地讲出来了,很真切动人,也很揪心。

十年,弹指一挥间,主角林见清、方小晓每回东北老家过一次年,人生刻度就更加沉重或充盈,从开始作为北京返乡的小青年,挤在熙熙攘攘的绿皮火车里无忧无虑,到搭乘飞机坐商务舱,从老家往北京赶的商务男人士,一脸疲倦和无奈。十年,林见清找到了物质上的支撑,在异乡扎稳了根,他也在失去故乡,失去亲人,失去最爱,如果这是成长的代价,那么赢得了安定生活的入场券,却失去了人生里最珍贵的东西。

看片的时候,会想,周冬雨演的这个古灵精怪的刘小晓,像一个洒脱不羁的邻家姑娘,善良,热情,机灵,有时很倔强,有时很脆弱,不知那些部分是奶茶的内心投射。这是很多善良女孩的纠结,在没有遇到喜欢的男人时,总想着赶紧把自己嫁出去,过安定的生活,不停谈恋爱,不停受伤害,也无所谓,每次恋爱都憧憬着未来相夫教子的日子,等到遇见自己喜欢的人,面对感情选择却变得审慎,变得放不开,所以常有遗憾。

《后来的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告诉我们,拍电影不仅仅是拼才华,拼投资、特效、阵容,拼IP,更多还是拼创作心态,拼认真程度,以及作为主创的感情投入程度。踏踏实实地关心真实生活,关心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才能获得多数人的共鸣,周冬雨、井柏然、田壮壮三个人,每个人都有获得表演奖的理由,提前期待一下年底的金马奖吧。

赏味期限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十分钟时光倒流,读一篇小文春风不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