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周振华/中国拼音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周振华
壹
贰
叁
肆
回想起来,拼音学得好,首先要感谢老师教得好。一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姓程,在我们小孩子眼里程老师可年轻可有活力了。听大人们说她是大城市刚毕业分配来的,专门教我们山里这些孩子拼音的。她泼辣严厉,高傲漂亮,但十分敬业,认真负责。她在课堂上的要求极高,每次留的作业必须按时按质完成,谁的拼音字母书写得不工整,就要重写,不留一点情面。程老师常把各种小动物的名字引入拼音的教学当中去,以便增加学生的兴趣。当时缺少教具,她就利用纸板剪成拼音字母,涂上广告色形象地为我们演示和组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易于学生理解和记牢。她还常对我们说,学拼音不是你们一个人的事情,你们学好了,学扎实了,回家就可以为需要帮助的家人提供帮助,帮他们识文断字。同学们都记住了吗?程老师银铃般的声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老师的叮嘱至今还常常在耳边响起,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会想起她,想念她!我们的程老师,永远不会忘记您讲课的风采、举止和贵习。按她当时的年龄推算,眼下应该有80岁了,虽然我和老师很少见面,长大后几乎没见过,但她教会我的拼音让我受益终身,感恩恩师。
拼音学得好,还有另外几个原因。一是对拼音这门知识感兴趣,对抄写拼音字母非常喜欢。二是勤奋,学拼音下了很大的功夫。除了嘴上不停地嘟哝、练习发音外,手也不闲着。本上写满了,就千方百计寻找其它可利用的一切地方和空间练习书写。小时候街两旁摆放的大石头面上满是孩子们划刻的拼音字母。三是父亲的激励。父亲16岁在外学徒做买卖,上过几年私塾,字认得有限,可他偏偏又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不管什么书,小说、民间故事,他都爱读。爱读书,很多字却认不得,自然就影响和削弱他读书的乐趣与质量。查字典,他不会,家里也没有,只得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不认得的字就跳过去,为此很苦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出于扫盲的目的,在当时很多书籍的汉字下面都标注着汉语拼音,以便人们利用拼音掌握每个字的发音。可不认汉字的人,恰恰拼音也不懂。好在当时很多家庭的孩子,上学首先就学新式拼音,于是,在帮助父辈扫盲上,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就是其中一员。有一次父亲看书,书里残酷的“酷”字,粳米的“粳”字,尴尬二字,他拿不准发音,问我学没学过这些字,我说即使没学过我也认识,因为字的下面注着拼音,还标有发声。告诉父亲这几个字的发音后,他很惊讶也很高兴,对我说:“你就当我的识字老师!”以后你每教我十个字,爸爸奖励你一支铅笔。记得小时候我的铅笔盒总是沉甸甸的,很富。但没有因此随意浪费一个铅笔头儿,都是使到手指实在掐不住了,再换一支新铅笔。光教父亲字的发音还不够,后来,我用和伙伴们到山上打荆条的钱买了一本字典,当父亲再问我生字的时候,我不但告诉他这个字的发音,还告诉他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掌握了拼音的我可以熟练地在字典中查到这个字。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看书,很少再找我问我了,按村里的说法——在扫盲中他“达标”了。父亲通过拼音,在原来的基础上,认识和掌握了2000多个汉字。父亲生前看到报纸、书籍上的新闻、故事,还要读出来让母亲和我们一起分享。父亲读得很连贯,很流畅,有时还带着情感,不知不觉全家人都被他打动和感动了!
伍
作者简介
周振华,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北京文联第七、第八届理事。北京市昌平区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三届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中国散文学会作家书画院院长、北京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新民晚报》《文学报》《十月》《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山花》《当代人》《神剑》《岁月》《散文百家》《散文海外版》《西部散文选刊》等。多篇散文作品入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散文年选、排行榜、教材读本,并被应用于中、高考试题。已出版文学及书法作品23部(集)。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