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说| 三山五园 移天缩地(三)
三山五园 移天缩地
清代是我国古典皇家园林建设的最后一个高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都对寄情山水情有独钟。北京的三山五园正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展厅的巨幅投影屏幕,将我们置身于颐和园春夏秋冬如诗如画的美景中。颐和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典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江南西湖美景,被乾隆皇帝移到京郊西山脚下,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三山五园不仅有乾坤胜景,风月无双,还收藏有众多流光溢彩的皇家珍宝。这个单元将为大家展示以颐和园为主的,来自三山五园的珍贵文物。
兽面纹三牺尊
兽面纹三牺尊
这件是《园说》展年代最悠久的文物,它是商代的兽面纹三牺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尊”最初是盛酒器,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它演变成祭祀使用的礼器。
这件青铜尊的体态硕大,工艺精湛。主纹饰为兽面纹,以浅浮雕的形式凸出于底面之上,显示出一种狞厉神秘之美。底面除主纹以外的空间,刻满精细的几何形底纹,烘托主纹;主兽面纹上又用向下刻的阴线作为形体刻画的补充,整件器物的纹饰层次分明,繁复华丽,这种多层次的装饰被称为“三层花”工艺,是商代青铜器典型的装饰工艺。
据记载,这件兽面纹三牺尊在慈禧太后万寿庆典时,摆放颐和园排云殿二宫门前的露陈墩上,以彰显皇家威严。
露陈墩
这件精美的战国时期嵌松石钫壶被陈放在露陈墩上,露陈墩全名叫“露天铜陈设石座”,俗称'露陈墩',露-“露天”,陈-“陈设”,墩—“石墩”,是专供庆典、节令时露天摆放青铜器物之用的石质底座。
后面展板上是样式雷档案图样中,这件青铜钫壶摆放在露陈墩上的样子。
嵌松石连环纹兽首衔环方壶 战国
露陈墩汉白玉质地,雕刻有一只仙鹤立于海天之间,上面云卷云舒,下面潮起潮落,鹤舞翩跹,寓意长寿吉祥。
错金鸟形尊
错金鸟形尊 战国
鸟尊立耳,圆睛,长喙,圆腹,翘尾,神鸟形双翅,背上有绞蛇纹活盖。鸟尊下部有三足,两前足不是鸟爪而成兽足状,后足为一倒立状小兽,既给鸟尊以平稳的支撑,又增添了活泼的情趣。
眼、颈等处有精美的错金装饰。使用时,打开上盖,将美酒倒入鸟腹中,托起鸟尊的尾巴,向前倾斜它的身体,鸟嘴处就会有琼浆玉液徐徐倒出。
传说中的金乌鸟长有三足,它是专为西王母觅食的神鸟,不知此鸟尊是否也借金乌鸟的寓意,使倒出的美酒更添几分祥瑞之意。
青玉乾隆御题云龙纹瓮
青玉乾隆御题云龙纹瓮
这是《园说》展最大的单体玉雕文物,乾隆青玉云龙纹瓮,采用一整块巨大的美玉雕制而成。外壁随玉石天然形态雕琢,没有刻意琢磨成规矩的直线平面,而内堂则规整地制成四圆相切的海棠形,一半天成一半人工,天然美与人工美合而为一。外壁浮雕海水云龙,巨龙游走于惊涛之中,繁密的纹饰体现出工匠精湛的技术。内底隶书琢刻乾隆诗文,将传统书画艺术和治玉工艺完美结合。
清代是古代制玉的高峰,而乾隆时期玉器工艺能达到顶峰,是有客观原因的。乾隆二十四年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麓归入大清版图,其中包括有中国重要的和田玉产区——于阗地区。从此每年多达4000斤的和田美玉源源不断运往宫廷,随着玉石的充足,促进了雕玉工艺的发展,也就随之出现了乾隆时期的大型精美玉雕制品。
这件大玉瓮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从内底琢刻的隶书乾隆诗文看,它最初是祭祀时盛酒的礼器,清代时为宫廷的陈设器、观赏器,凸显皇家威仪,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桦木根拼攒宝座
桦木根拼攒宝座
这件桦木根拼攒宝座是用桦木树根的天然形状加工而成,相比那些富丽堂皇描金镶玉的工艺品,多了几许天然质朴之气,仿佛是大自然中天然生长出来的。
其实用树根拼攒家具耗时耗力耗工,但皇家制作不惜工本,用料阔绰,把这么多桦木根一点点拼攒在一起,拼的时候还要讲究整体造型的流畅,追求山水间浑然天成的意趣,园林的精粹在于融合天地山水,这件取自天然,自成天趣的桦木根拼攢宝座,正是园林浓缩精华的体现。
颐和园中收藏有许多皇家旧藏的玉作,它们代表着古代玉器的最高水平。玉器自古被认为玉是天精地华的结晶,深受历代帝王的喜爱,尤其是乾隆皇帝人称“玉痴”,晶莹美玉点缀在园林之中,为园林凭添几分灵气。
“大清乾隆仿古”款青玉兽面纹方鼎
“大清乾隆仿古”款青玉兽面纹方鼎
清朝的玉器除了当朝新颖的时作器,还有很多仿古器。这件青玉鼎器身装饰兽面纹样,是仿照《西清古鉴》中所记载的一件青铜鼎造型制作而成。青铜器本是模范法铸造而成,用玉器的雕琢技法去仿造青铜器造型,在追寻古风古韵的同时,又大胆创新,仿古却不同于古。
渔樵山子
渔樵山子
这是玉山子,将一整块玉石做成山形摆件,称为玉山子。玉山子往往以著名的画稿为底稿,纹饰注重绘画布局般的疏密有致,近大远小,高矮比例恰当,层次分明,纵深感强,营造出山高水长的悠远意境。
这件山子纹饰主体为“渔樵”问答,右下角两个渔夫站在鱼篓前,身后一株遒劲的老树,树干上伏一樵夫,两捆柴置于脚边。表现的正是山之巍巍然,水之洋洋然,樵夫渔父一问一答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樵夫渔父是不涉功名、不慕富贵的隐者情怀的代表,和园林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碧玉刻乾隆御制诗文插屏
碧玉刻乾隆御制诗文插屏
这件乾隆年间的碧玉诗文插屏,用一整块碧玉雕刻而成。一面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一面则依照诗文内容刻出山水、房屋、人物的工笔画图案,阴线勾勒线条,阴线内再填金粉,闪耀的金色图案跃然于深色的碧玉之上,富丽堂皇,又不失文人的清雅。
铜镀金画珐琅匣式座钟
铜镀金画珐琅匣式座钟
这件座钟是园说展上唯一一件外国制作的文物,它是十八世纪英国制造的。座钟上部顶盖呈三角形,前后两面绘贵妇头像,盖子四周还装饰有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元素;下部呈方形,精美的珐琅画有浓郁的欧洲风情。
座钟正面有个圆形玻璃按钮,轻按开关,上半部分可由此打开,里面有个小表盘,表盘下的钟匣里有许多纵深的小方格,可以存放摆在前面的这些香水瓶、镊子、小刀、剪子、勺等小工具,即有钟表报时的功能,也兼有梳妆盒的功能,设计十分巧妙。
在表盘上有上下两行英文,分别是厂商和产地的信息:上行“威廉姆斯”,是英国著名的钟表世家,有家族成员是当时英国女王的御用钟表匠;下行写有“伦敦”是产地信息。
颐和园很多西洋工艺品主要来源于外国使臣进献、官方采办和万寿贺礼等。这些文物是当时东西方先进科技和高超工艺的体现,也是晚清颐和园作为紫禁城之外的政治、外交、文化中心的重要历史见证!
竹根雕群贤乘槎摆件
竹根雕群贤乘槎摆件
这件巧夺天工的竹根雕群贤乘槎摆件,是利用竹根天然的形状,雕刻成一条船的造型,船上一株苍健的老桃树,枝干繁密,形成自然的船篷。
船身上还雕有六十多位仙风道骨、神采奕奕的老者,他们有的相谈正欢、有的吟诗赏画,有的下棋品茶,为官为吏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整个船上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船下以红木雕汇聚海水波涛为底座,好似托着仙槎漂泊在大海之上,随波涛时隐时现,让人充满想象的空间,情趣无穷,为那些身在后宫不便出门的人们,送去了诗和远方。
紫檀嵌珐琅云龙纹七屏式罗汉床
紫檀嵌珐琅云龙纹七屏式罗汉床
这套罗汉床是皇家室内陈设,紫檀木质地。紫檀是非常名贵的木材,在自然界中生长极其缓慢,要数百年才能长成大材,因此大块的紫檀木材非常难得。而这件罗汉床,用料宽绰、体态硕大,是目前清宫所藏最大的罗汉床,有“清宫第一榻”的美称。
罗汉床的两侧和背部共有七扇围屏,镶嵌有九条画珐琅龙纹,正中的三扇围屏高高耸起,紫檀木上满刻翻滚蒸腾的祥云,画珐琅的巨龙腾空而起,须发飞舞,镶嵌在细密的祥云中。紫檀木深沉的格调与画珐琅细腻柔和的质感巧妙结合,匠心巧手的工艺和自然界生长的优质木材相得益彰,尽显皇家气派也极富艺术美感。
在罗汉床上摆放着红木炕桌,尺寸与罗汉床对应,体量在同类中可谓硕大。两侧陈列鹤灯,鹤口衔荷叶形烛台,用来放置蜡烛。前方成对摆放着香筒。香筒上部是亭式顶盖,打开盖子将檀香放入,点燃檀香后,烟从孔中冒出,既可以营造云雾飘渺的肃穆氛围,又可香溢满屋,群臣尽可闻到,有皇恩浩荡、垂及万民之意。
紫地粉彩庆寿图垂云瓶
紫地粉彩庆寿图垂云瓶
紫地粉彩庆寿图垂云瓶,瓶口处口沿外翻,修饰成如意云头形状的垂云纹。外翻的垂云部位没有力学的支撑,要经历窑烧热胀冷缩的过程,很容易扭曲变形,烧制困难,成品率非常低,因此更显珍贵。在器物的颈部绘有缠枝花卉,腹部绘八仙庆寿图,寓意福寿连绵。
青花缠枝蕃莲瓜果纹梅瓶
青花缠枝蕃莲瓜果纹梅瓶
青花梅瓶通体纹饰分为三层,肩部绘蜜桃、石榴、荔枝、枇杷四季瓜果,腹部绘缠枝蕃莲纹。青花发色浓重青翠,使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呈现出斑斑点点的铁锈结晶,整体犹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晕散自然。
青玉乾隆御题七佛钵
青玉乾隆御题七佛钵
青玉乾隆御题七佛钵。钵,相传是佛陀盛放食物的器皿,后来演变为修行者在化缘时使用的法器,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信奉佛教,因此清宫里收藏有许多质地不同的佛钵。
此佛钵青玉质,玉质温润,色泽淡雅。其外壁一周共浮雕7尊佛像,佛像为高浮雕,背光为浅浮雕,突出纹饰的立体感。钵体上浮雕的7尊佛像是指释迦摩尼佛,以及在他之前悟得佛法的6尊佛。颐和园所藏的这只青玉七佛钵,是乾隆皇帝特别下旨制作的,其内壁所刻的乾隆御题诗虽然只有寥寥数句,却讲述了青玉七佛钵的来历。
紫檀木雕佛龛
紫檀木雕佛龛
这件紫檀木雕佛龛,选用了佛教中的尖拱龛,形如莲瓣,象征佛法纯洁。九尊铜鎏金无量寿佛造像,分三层分别置于龛内九个尖拱小龛内。外层的八尊佛造像掌印上捧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佛教的吉祥八宝,正中一尊佛祖手捧仙桃,桃上伏一只蝙蝠,取福寿之意。由于造像手持的法器不符合造像法式,由此可推测该件藏品应为清宫寿品。
明万历《大藏经》“何”字函
明万历《大藏经》“何”字函
这是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内收藏的明代万历版《大藏经》。在明清两代,卧佛寺的藏经楼藏经众多,僧人为更好的保存佛教经典,在每年农历6月24日,将藏经楼内经书搬出室外通风晾晒,并举行隆重的诵经仪式。《大藏经》是佛教文化集大成之作,卷帙浩繁。
古人为了能够更好的记录经卷间的前后顺序,就以《千字文》字序作为编号再配上数字,好似现代的档案编号方式,以保障《大藏经》能够有序的留存于世。
缂丝《无量寿尊佛》
缂丝《无量寿尊佛》
“缂丝《无量寿尊佛》” 是《园说》体量最大的文物,它高732厘米,宽440厘米,是全世界现存最大缂丝工艺的佛教制品,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织造。
缂丝工艺是中国独有的古老制造技艺,它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普通的织物往往是通经通纬的,纵线为经、横线为纬,分别上下、左右贯通整个织物幅面。而缂丝与众不同,经线依旧上下贯穿整个幅面,纬线却不再一贯到底,而是根据纹样的轮廓在一个局部往复穿行,当纬线到达本色块的边界线时,就往回折返。因此相邻色块交界线处,就产生许多小缝隙小裂纹,使织物产生了刀刻镂刻的效果,“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故称“缂(刻)丝”。
缂丝织物两面图案一样,由于工艺极其复杂,耗时耗工,一个熟练的缂丝工人一天只能织得一二寸,万缕千丝成其工巧,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这么大尺幅的缂丝凝聚了多少工人的心血可想而知。
这幅缂丝作品正中提名“无量寿尊佛”,上钤 “ 乾隆御览之宝“朱印,上边是蓝色回纹边装饰。再往下的纹饰是左边月宫中玉兔捣药,正中蝙蝠形祥云,寓意日月同辉,福气吉祥。
缂丝局部 日宫中金鸡司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缂丝局部 月宫中玉兔捣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祥云下,八位身着羽衣,裙带飘逸的天仙,手捧各种供果分列华盖两侧。
缂丝局部 羽衣仙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画面主体是端坐莲花宝座上的三世佛。左边的是代表过去世界的燃灯佛,结说法印,据说释迦摩尼成佛是由他授记的;右边是未来世界的弥勒佛,结无畏印;中间的是代表现在世界的释迦摩尼佛,结期克印;下方是释迦摩尼佛的两位弟子,年轻者为阿难,年长者为迦叶。
缂丝局部 三世佛 图片来源“科普公园公众号”
再往下是老少俊丑样貌俱全、喜怒哀乐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缂丝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八罗汉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八罗汉局部 图片来源于“科普公园”公众号
其中有一位头戴斗笠的罗汉,是乾隆皇帝自己,乾隆皇帝将自己跻身于十八罗汉中,说明他对这幅作品的喜爱;
缂丝局部 图片来源于“科普公园”公众号
罗汉下面是四大天王:持智慧伞托宝塔的是北方多闻天王;持蛇的是西方广目天王;右边手握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怀抱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
空白处还有乾隆皇帝的四方充满佛理的宝玺,分别为“意境妙堪会”、“契理在存心”、“如是观”、“欢喜园”。如是观是《金刚经》最后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契理在寸心宝玺
契理在寸心宝玺印文
契理在寸心宝玺
契理在寸心宝玺
这幅缂丝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第一次在北京对公众展出。
引水石槽
引水石槽
这是香山静宜园时期的引水石渠,是香山引水系统的一部分,由下槽和上盖组成,每块水槽短的约80厘米,长的近3米,起水道水渠的作用。
乾隆时期引水石槽分为两条,一条从卧佛寺樱桃沟引水,一条由香山碧云寺水泉院引水,用石凿水槽分别引至山下方池内,再引而东行,入玉泉山静明园,然后注入昆明湖,连通长河,经通惠河接大运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西郊水系的完善不但点缀园林风景,还为城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解决了昆明湖扩挖后上游水源地问题,同时对灌溉周边京西稻、接济漕运都有积极的作用。
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
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
清朝晚期,西洋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期间,油画这一西方文化的典型艺术形式走进了中国宫廷。
这幅慈禧皇太后油画像,是由美籍荷兰裔画家华士·胡博(Hubert Vos)于1905年受清政府邀请为慈禧绘制而成。慈禧太后端坐画面正中,手中拿着富贵牡丹纹的团扇,手上戴着纯金的护甲套,身穿团寿纹衣服,每个寿字中间缝缀一颗珍珠。身后为竹林画垂帘,一对鸾翎宫扇分立左右,身旁方几上果盘内盛放着新鲜的苹果。
当时的慈禧太后已有70岁高龄,但画上的慈禧只有三四十岁的样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华士·胡博使用西方绘画技巧,通过明暗对比、虚实结合等方法描绘了写实的慈禧太后形象。但慈禧太后并不满意,要求将画像面部的阴影去掉,因为脸上有阴影在中国称为阴阳脸,不是吉祥的事情;还要求把皱纹隐去,眼角嘴角上提,眼睛放大一点,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效果。画家明白了原来慈禧太后想要的是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理想化的肖像,而不是一幅写实的肖像。
画像画好后,慈禧太后很喜欢,请画家在左下角签名,上边是按照中国习惯,姓氏在前,姓名在后,竖书中文落款“华士胡博恭绘”,下边是按照西方习惯名在前,姓在后,横书“Hubert Vos”外文签名, 还为这幅油画像专门制作了红木镜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幅画和故宫国宝一起踏上了南迁北返之路,枪林弹雨中穿梭,曾经破损严重。2007年中国专家与荷兰专家们合作,对它进行了修复,今日它才能以如此光鲜的模样与大家见面,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边角处有明显的人工修复痕迹。从古至今,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
颐和园佛香阁彩绘立样图轴
颐和园佛香阁彩绘立样图轴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晚年最重要的居所。作为颐和园的主人和晚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人生最后十几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颐和园的湖光山色间度过的,或起居宴乐、或山水悠游、或祝寿庆典、或处理政务。
白色缎绣团龙纹戏衣
白色缎绣团龙纹戏衣
慈禧太后晚年的时候酷爱到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听戏。她居住在颐和园的十四年间,在德和园看了300多场戏。每当她来到颐和园避暑的第二天,便会去德和园大戏楼听戏。如果赶上她过生日,生日的前三天后五天,以及生日当天,要连听九天的“吉祥大戏”。
慈禧太后不满足于宫廷戏班的表演,还广招外班入宫,像谭鑫培、杨小楼等京剧名角都曾在德和园的舞台上为皇家演出过。宫廷的欣赏和倡导,促进了京剧的发展,名角不断涌现,京剧发展成中国的国粹,德和园的大戏台有中国“京剧的摇篮”之称。
戏单
戏单
这里展示的是《恭祝无疆》、《八仙祝寿》等戏单。戏单一般分为总剧本、提纲本等,主要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在看戏时也可供帝后手持阅览以了解剧情。
《恭祝无疆》讲的是东华木公与西池金母,居住在玉宇琼楼,遨游于洞天福地的场景。这些都是慈禧百听不厌的剧目。 “ 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人生如戏,《恭祝无疆》反映出慈禧太后晚年对长生长寿的向往。
万寿无疆纹器具
万寿无疆纹器具
慈禧晚年在颐和园除了听戏游园,还喜欢举办万寿庆典。这些黄釉瓷器,都是皇家御用器具,民间是不得使用,上边装饰有福寿和万寿无疆的吉祥纹样,是为慈禧万寿庆典专门烧造的,以表达对多福多寿的追求。
山水是道,山水悟道,古人纳山水于方园中,寄情山水,天人合一。三山五园 ,九坛八庙,北京的古典名园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衰,沧桑变幻。盛世兴园,每当国家强盛之时都是大兴园林之际,新的时代,北京的园林也必将大放光彩,再创辉煌。
怀抱观古今
微信号:huaibaoguangu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