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近代哲学(中)

社会历史观

由于社会问题的紧迫,中国近代思想家对社会历史问题尤为注重。龚自珍和魏源用《春秋公羊传》的变易学说探讨社会历史问题。他们虽然承认历史的变动性,但仍强调以心为本,持唯心史观。洪秀全、洪仁玕为了否定清王朝的统治,塑造出一个“皇上帝”,说他是“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人类社会由他“主宰理化”。这是一种神学史观。

在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提出以三世说为内容的历史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从君主专制的“据乱世”,进到君主立宪的“升平世”,而后达到民主的“太平世”,这是历史的必然。但他认为,儒家的“仁”是全部历史的基础。谭嗣同也认为,君主专制和传统名教是“据乱世之法”,必须革除。他提出“通”的思想,主张革除封建专制的等级制度而达到平等。但他极度夸张“心力”的作用,提出“以心挽劫”。他还认为,历史的主人是圣哲、教主,盼望中国出现孔教之马丁·路德,以挽救中国的命运。严复与康、谭有所不同,他力图应用自然科学的进化理论去阐明社会历史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唯心史观。在改良派中,梁启超以进化史观否定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这是一个进步。但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他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革命派章太炎从进化史观进而宣传社会革命论,反对康有为等人的庸俗进化观,提出俱分进化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中,善和恶、苦和乐、先进和落后是同时并进的,因而对人类社会的前途抱悲观态度,甚至提出实现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的五无主张。孙中山倡导民生史观,说“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他重视民众的经济生活,有进步意义。但把社会进化发展的原因归之于抽象的“人类求生存”的欲望,仍然属于唯心史观。

《春秋公羊传》

汉代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又称《公羊春秋》,简称《公羊传》。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春秋公羊传》作为家学,最初只是口耳相传,后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与胡母生写定。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春秋公羊传》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三世说

三世说渊源于“公羊”学。《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19世纪末,康有为明确地把“公羊”的“三世”,《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1913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1920年,正是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积极抗日。后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入狱,备受酷刑,但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27年,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被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主要著作被收入《李大钊选集》和《李大钊诗文选集》。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到中国,一些先进分子首先接受的是唯物史观。李大钊、蔡和森等都主张从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上去说明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后来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了系统的阐述。4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一条完整的群众路线,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发展观

中国近代社会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变易、发展的思想相当盛行。甲午战争以前的一批思想家如龚自珍、魏源、洪秀全、洪仁玕、郑观应、王韬等人,都强调变易,而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则把西方自然科学的进化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进化学说。前者墨守“器”变“道”不变的古老观念;后者则主张“世运既变,治道斯移”。只是他们仍把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动力说成是“心力”、“天之所演”或“质、力相推”,而且只承认渐变,不承认突变。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革命论引入社会历史进化论,主张躐等、突变,但却害怕群众,不承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法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

王韬(1828~1897)

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初名利宾,又名瀚,字懒今,1862年后改名韬,字仲弢,又字子潜、紫诠。江苏苏州人。王韬主张治理国家要“由渐而变”,反对“泥古以为治”。但他又认为,孔孟之道是“阅万世而不变”的。他虽然反对宗教迷信思想和鬼神观念,但却相信天命,认为人生功名之迟速,境遇之通塞,声誉之显晦,“皆天为之主”,这样,他的思想就表现出自相矛盾的一面。王韬还曾协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古籍,并在香港创立《循环日报》。

五四以后,中国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瞿秋白、李达等人,特别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他们系统地阐明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螺旋式”上升的原理;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因,认为在于自身包含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不仅具体论证了自然界从低级、简单的形态进到高级、复杂形态的物质运动过程,尤其深入论证了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规律。毛泽东的《矛盾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矛盾论》

毛泽东同志系统地分析矛盾学说的哲学著作。原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3章第1节。后经作者部分补充、删节和修改,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再版时移入第1卷。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方面,深刻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出了杰出贡献。

(0)

相关推荐

  • 《让青少年懂得明辨是非的故事》【】

    . 不为利动清正廉洁 固守情操不为利动的子罕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在古代,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因为我已经 ...

  • 中国哲学史    中国近代哲学(下)

    中国近代哲学(下) 知行观 中国近代哲学的认识论思想比较丰富,魏源虽曾提倡"彻悟心源",但也主张"及之而后知",强调"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 ...

  •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是独立发展的主要哲学类型之一,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①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起源很早,历史悠久:先秦哲学内容丰富,学派众多, ...

  • 中国哲学史的概括——哲学漫谈之四十一

        题记:凡以文化人自居者,我希望都看看这篇文章,看看你是否真的理解"圣人不仁",如果不真懂,你还算是文化人吗?!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思想洁癖患者!     概括了世界哲学史,中国 ...

  • 中国哲学史   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中) 魏晋南北朝

    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经过长期混战,出现地方豪强割据,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司马氏取魏.先后灭蜀,灭吴,建立了西晋王朝.全国统一不久,又出现了南 ...

  • 试论中国哲学中慎独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 林国胜,儒学学者,在广泛阅读儒释道等经典的基础上,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学研.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极为推崇的四书<大学>篇中对君子欲诚其意提出了慎独的要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 ...

  • 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文化产物是受之不尽的,他也是中国近代学者中值得推崇的人物之一。

    大图模式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诗经>,之后诗歌更是不断地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巅峰.唐末词的出现开始与诗歌平分秋色,词的形式要比诗歌更加自由,词也随之在宋代熠熠生辉 ...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天人合一理论系统中天文学的概念,就是24节气的节!         一."节"是天人合一哲学系统表示物候的名词概念.既表征时间,也指示时间.     ...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节# 中国哲学中的节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天人合一理论系统中天文学的概念,就是24节气的节! 1.节在天人合一语言系统内的一个名词概念. 2.是方法论链接方法的表述"符号&qu ...

  • 中国哲学史   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上)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上) 这个时期可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 秦汉时期的哲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确立了封建制.秦灭六国,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的虐政激起了陈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