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恶更可怕的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最近在读柴静的《看见》,通过她时而感性时而犀利的洞察目光,我的许多观念仿佛也得到了洗礼。
里面有一篇叫作《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的文章,说的是曾经在网上流行一时的,激起民愤风波的「女子踩死猫」一事。
开头的时候,我也理所当然地觉得那个女人视猫命如草芥残忍血腥、冷酷非常、令人发指,像大多数网民一样。
但是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合上书页的时候,我直观而鲜明的观点仿佛多了一丝动摇。
生活的失意、感情的颠簸让她抑郁不宁,于是她借助这种方式进行灰色情绪的充分发泄。
渴望纾解的动机是好的,但是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偏激的,乃至邪恶的。
动机的正当性不能掩盖和粉刷行为后果的非正义性。
然而我瞩目的,是发生这件事情之后,女当事人被网民追踪搜寻、「围追堵截」,生活一直不能恢复正常。
她的女儿连学都不能上,她自己也深陷低迷情绪不能自拔。
如果说她曾经「犯错」,那么她「自食其果」。
只是在这场所谓「捍卫正义」的事件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看到「舆论的残酷性」?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看到,所谓的「正义」背后的「邪恶」?
毁了一只猫是彻头彻尾的悲剧,那么毁了一个人呢?毁了一个家庭呢?
部分网民表示谴责的动机是好的,因为一只猫的生命也是生命,理应受到珍视。
但会不会有更多的网民,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尚」,只是为了煽风点火,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而将这个人视为靶心,前仆后继、心甘情愿地陷入这场舆论的狂欢?
多少人是在顶着替天行道的名义而行着满足自己卑怯横蛮膨胀私心的事?
这件事情到最后,就是一个悲剧,牵引出了另一个悲剧,甚至是更多。
所以文章的结尾是点睛之笔——
也许所谓的「真实」,「人生的真实」,「人性的真实」是「一山放过一山拦」。
正义与罪恶、善良与残暴,有时候,或许只一墙之隔。
我喜欢书里的那句话: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一个人本身是不能够被定性的。
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大同小异,没有根本区别。
决定了他的本质的,或者说决定了他的社会身份的,是他「做的事情」。
当然,一个人一生中会做无数件事情,大大小小,好好坏坏,善善恶恶,兼而有之,错综复杂。
所以单纯地持有某种眼光注定是偏颇的。
这也构成了「人」这种生物的「复杂性」。
踩死猫的女人,在「行凶」的那一刻固然是罪恶的,但是她未尝不是一个悲剧的「承受者」,而且,她或许是一个「好母亲」。
文章里有句话令人警醒:
「其实对动物不好的人不一定对人不好,对动物好的人也不一定对人好」。
那个女人可以踩死一只猫,但也许她深爱自己的女儿;
那个男人拍摄这样的视频,却能够见义勇为,救死扶伤。
人的「善恶」观念有时候是极其矇昧不明的,不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改变就能够让它飘摇不定。
《欢乐颂》里的曲筱绡收养关心流浪猫,那一幕让人心生温暖,但是她对樊胜美的近乎「刻薄」的讽刺侵扰,却让人不由不觉得心生怨愤。
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电影《Elle》里,也有类似的情节,女主角扰乱别人的婚姻面不改色,理直气壮,但是对着一只猫、一只鸟也会柔情不已。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禽兽教师,私德败坏,但如果不是过硬的专业水准,他也不会收获那样响亮的声名,激发和释放出那样蓬勃的欲望,也就是说,他的工作技能是首屈一指的,但他的人品德行是千疮百孔的。
所以单纯片面的善恶决断,往往显得苍白平庸。
社会有多复杂,人心就有多复杂;人心有多复杂,社会自然就有多复杂。
水乳交融,难解难分。
有些时刻,我们愿意选择「善」,而有些时刻我们无畏选择「恶」。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似乎都只是在为着「取悦自己」。
当自我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们是不耻于作恶的。
当自我的欲望急于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是不斥于作恶的。
因为自身赋予了自身行为的充分的合理性。
那个男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让我们对斑驳错乱的人心,对这个风云变幻的社会,似乎又多了一些无法断言的「忧郁」。
有人说,今天踩死一只猫,明天或许就踩死一只老鼠,后天杀了一个人,大后天指不定就放火烧了一个村子。
所以,持这种观念的人相信的是,一个人行差踏错过一次,也就永无翻身之日。
她这个人也就被框得死死的,今后无论怎样,她的耻辱和丑陋永远无法消磨。
如果《红字》的作者活到今天,读到这篇新闻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给他小说里的女主角海丝黛白兰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一个更加令人绝望的结局——
她胸口的红字也就永远象征着罪恶与淫乱,再也不能够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新闻里的男主角——那个拍摄这段视频的人,为了生活,做出了自己的取舍,放弃了心底的「善」,皈依了「利益」的怀抱。
作为一个眼睁睁看着猫被踩死的「观众」,他本来可以做些什么,但是他没有。
他救死扶伤过,但是在金钱面前,他选择了暂时蒙蔽自己的善念。
为了对自己的「善」,而拒绝了对那只猫的「善」。
这是人性自私的一面,却也是许多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或者更罪孽,或者更丑陋,只是不曾被曝光而已。
杀戮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生活、是现实。
男人抛出的问题令人咋舌,却也仿佛一剑封喉般令人瞠目而心虚——
如果给你一百万,你踩不踩得下去脚,一千万?甚至是一亿呢?
如果你选择了拒绝,那么那一瞬间你可以做圣人;
如果你选择了妥协,那么你只是一个像他一样的凡人——
一个被金钱利益蒙蔽了部分良知的、再俗气却也再平凡不过的凡人,一个底线被挑战,却终于选择被跨过去的凡人而已。
有些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生活抛出了数不胜数的考验,他们都「得体」地化解,而有些人却黔驴技穷地选择了「作恶」。
没有生来就高尚的人,只有被现实指引向迷途的心。
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也有过刹那或者长久的犹疑,其实你并不可耻,你也并不孤独,因为许多人都能和你惺惺相惜。
这才是「恶」最狰狞的面相——
它有时候不仅不龇牙咧嘴,面目可憎,还如此金光闪闪,引人向往。
这倒让我想起一首歌里唱的:
「眼前的黑是什么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当然写词的人渴望表达的一定是别样的心境,有关一个盲人的渴望与失落,但是放在这里,仿佛也构成了某种契合。
也许我们眼里的黑白,都不过是染上了某种个人主观取舍的加工色。
绝对的纯净与阴暗,大抵是不存在的。
张三看到的「黑」,在李四自己看来,也许是一尘不染的「白」。
而且,毋庸置疑的是,黑白之间更有数不胜数深深浅浅的「灰」。
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最深切的悲哀与畏惧是——
比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恶更可怕的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原来这样近,以及,不知何时,不知何地,我们就已经成为始作俑者,或者参与者,还不知不觉。
-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