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实拍海昏侯墓、妇好墓展览 迟到了一个星期的惊艳(多图预警!wifi观看)

由于第一周不熟悉首都博物馆的预约情况,错过首周的展览。上周六(3月5号)守在电脑前一个通宵,终于约到了本周六(3月12号)的门票。海昏侯墓的展览的确非常养眼,虽然迟到了一个星期,但是仍然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海昏侯墓,即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又称南昌西汉大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该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整个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还有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反映了西汉列侯的墓园制度,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价值非常巨大。

话不多说,看图吧!多图预警,一定要wifi情况下看哦!

青铜甬钟:甬钟,周代青铜乐器,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

青铜鼎

青铜尊与青铜勺

青铜錞于:錞于,亦作錞釪、錞。我国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现发现最早的作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

青铜雁鱼灯:也有人定名为鹅鱼灯,其造型与雁鱼灯 基本相同,作雁回首衔鱼的伫立姿态,均由雁首与颈、雁体、灯、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额顶有冠,颈部修长,身躯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双足并立,蹼大而平,器形稳定。雁嘴大张,衔一条大鱼,鱼身及灯罩。颈体连通中空,是导烟的通路。雁体上为灯盘,一侧有柄,可转动灯盘。灯罩为弧形屏板,上部插入鱼腹,下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开合。

传了三次,还是横着的,不晓得微信这个编辑器有什么问题,大家就横过来手机看吧!

玉璧

“海”字铜印

玉饰件

青铜提梁卣

商周时代,人们就已经熟练掌握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里,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缶和一件西周时期的提梁卣,卣是用于盛酒的器具,这件提梁卣上有凤鸟纹饰,造型精巧,考古专家猜测,墓主人有收藏的爱好。这件来自西周的青铜提梁卣可以说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中,最为古老的,是当时的“古玩”。

展览最大的看点就是这枚“大刘记印”。海昏侯墓大印上刻“大刘记印”,指明墓主的皇室宗亲身份。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知名篆刻史研究学者孙慰祖之前表示,“大刘记印”中的“记”字是小篆文字,印风是标准的西汉晚期风格,印钮也是典型的西汉晚期风格。这个印其实非常小,现场配了放大镜,可以看的很清楚上面的刻印。

放大镜可以看到文物上的花纹特别精美

五铢钱:西汉海昏侯墓北回廊的钱库出土了10余吨五铢钱,约有200万枚,按汉制换算相当于现在的约50公斤黄金。

好,现在到了你们关心的黄金了!

目前展示出来的金器只是一小部分。海昏侯墓已经出土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和麟趾金25枚。另外棺椁里还发现了20块金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表示,这是迄今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更难得的是,马蹄金上刻有“上”、“中”、“下”字样。不过这些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目前尚无定论。

经过测量,展览的麟趾金重量在76.12克到83.36克,马蹄金重量则基本在237.66克到246.29克。专家说,虽然跟墓葬里出土的五铢钱展柜紧邻,不过这些金子并非货币。马蹄金和麟趾金摆放在棺椁附近,象征着天马、瑞兽带领墓主人升天。

青铜温鼎:青铜温鼎外形酷似今天的火锅。实际上考古专家也初步认定其为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它是一只三足器,上端肚大口小,便于盖盖儿,下端连接着炭盘,上下之间不连通。据介绍,出土时锅内还有板栗等食材。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个疑似火锅的物品应该是保温器,而非真正意义的火锅。因为按照炭盘所能承载的炭量推测,这个火锅很难将食物直接煮熟,有可能是将已经煮熟的食物端上去保温。

陶鼎:陶鼎,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炊器,用于煮食物,一般为夹砂陶。器形大多为圆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双耳,带盖。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商周青铜鼎成为礼制重器,陶鼎地位随之提高,也有礼制意义。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鼎和彩绘陶鼎,多作随葬明器。汉代以后消失。

都是厨房用具,还是微信编辑器的问题,只能横着,大家凑合看吧!

接下来是妇好墓的展览!!!!

一入门口的司母辛铜方鼎:个人认为应该是后母辛方鼎,高80.1厘米口横长64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长方形口,折沿方唇,立耳。腹下微剑,平底,四中空柱足。腹四角各饰扉棱。口沿下饰饕餮纹带。四辅角加饿饕餮纹。腹面两侧及下饰乳钉纹带。足上部饰饕餮纹,下加弦纹。内壁中部有铭“后母辛”三字。方鼎出自妇好墓。铭文“后”即王后,“母辛”为妇好庙号。妇好是商王武丁妃,见殷墟卜辞,此器当为其子辈祖庚、祖甲所制。

妇好墓里的青铜器

提示:以下图片需要把手机横过来!

现场会有一些仿制的青铜器可以用手触摸与观察

妇好墓中的首饰,虽然做工稍微粗糙,但有些首饰还是非常精美的,以当时的工艺水平来说,还是很令人惊叹的!

骨蛙

这个算是展览中比较重要的文物——妇好铜钺:高39.5厘米、刃幅37.3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达9千克。

钺在商代是武器也是礼器。此钺的器身呈斧形,刃口为弧形,平肩,肩部有对称的两个长方形穿,肩下两侧有小槽六对,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饰虎扑人头纹,人头居于两虎之间,圆脸尖下巴,大鼻小嘴,双眼微凹,两耳向前;虎作侧面形,大口对准人头,作吞噬状,以雷纹为底地,虎后有一夔。钺身正面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

各种玉器和兵器

白玉簋,有个讲解的大爷说,这个是整场展览里最值得看的。妇好墓随葬玉簋两件,一青一白,造型美观,刻纹精细,器型规矩,器壁厚薄均匀,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切割成型、掏堂去余料,周身碾压纹饰、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耗时经年累月,全面体现了当时的雕琢工艺。这件玉簋出土时,内有骨勺、骨匕、铜匕各一件。

妇好铜鸮(xiāo)尊

通高45.9厘米,重16.7KG

铜尊是大型盛酒器,鸮即猫头鹰。鸮尊在妇好墓中出土了一对两件,呈昂首挺胸站立鸮形,头顶羽冠,造型稳重雄奇。中空的腹部用以盛酒,鸮头后部为盖,盖上装饰的立鸟与夔龙兼做盖钮。鸮尊纹饰极尽华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地纹上装饰了兽面纹、蝉纹、夔龙纹、盘蛇纹、鸮纹等多种纹饰。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在世界诸多古文明中被视为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使者而受到尊崇,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更是被视为祥瑞神鸟。

对妇好墓挖掘现场的还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