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战败后,6国举行调解会议却偏袒印度,周恩来如何破解

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不断蚕食我国领土。

1962年10月20日,忍无可忍的我国人民解放军被迫自卫反击,至11月21日,我军收复了德让宗、打陇宗、邦迪拉及其以南鹰窠山口等几个山口,基本恢复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

东段瓦弄等方向反击作战部队攻占瓦弄、梅楚卡、塔克辛等地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同时向入侵的印军实施反击,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所有侵略据点。

粉碎了印军的入侵图谋后,我国在当日(11月21日)单方面宣布停火,退兵,交还所获印度物资、战俘,并再次呼吁和平谈判。

战胜一方主动后撤,并交还缴获物资,遣返战俘,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没有过的事。

但我们的善意却被印度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描述为是对印度的侮辱,进一步煽动了印度普通民众的仇华心理。

严重不顾事实的“科伦坡建议”

中国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被迫自卫反击,却引起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错误理解。甚至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不分是非对错,施压中国。

1962年12月10日至12日,锡兰(斯里兰卡)召集印尼、阿联、加纳、柬埔寨、缅甸在首都科伦坡开会,商讨中印局势

中国曾一度把重启谈判的希望寄于六国的调解,然而六国后来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一开始,印度自恃有美国和苏联两大强国的支持,是没把这六个小国放在眼里的,所以拒绝六国的停战呼吁。

但尼赫鲁后来看六国都偏向于同情他,就改变了主意,并派人前往六国游说,居然起了效果。

12月10日,六国在科伦坡开会,会议商讨原则是不提建议,不提条件,就是通过舆论的方式使两国停火、谈判。

但在印度的撺掇下,大会很快就变了味,搞出了一个所谓的“科伦坡建议”

该“建议”大意是:中国军队先后退至11月7日时的位置,再无条件后退20公里。印度军队不仅不用后退,还可以以民政点的方式继续前进,把中国军队让出来的地方再次进行占领。

也就是说,印度虽然靠军事侵略的手段失败了,但是可以通过这种“和平”方式再变相地侵略回来。

可以说这一个所谓的建议,不仅违背了六国会议的初衷,等于对中印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干预,而且明显偏袒了印方。

让步太多让印度心存幻想

这种不讲道理的“调解”中国政府和人民肯定不会答应。

所以当周恩来总理从班达拉奈克夫人口中得知这个荒唐的建议后,十分气愤。

但他还是保持着基本的外交理节:“你们怎么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你们这么做罔顾事实,出卖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感情,去无原则讨好印度以及印度背后的势力。”

在发生冲突后,我国三次提出谈判,印度三次拒绝。我们主动停火,印度觉得我们不敢打,没实力打。所以贪得无厌。如果当初,我们不退还他的装备,不遣返他们的士兵,也许他们就不敢像现在这样肆无忌惮。

后来,周恩来总理在不同场合又一次告诫六国:你们的这个“建议”不但无助于帮助两国实现停火,而且是在纵容印度犯更大的错。

印尼外长苏班德里约说:“这件事让我们脸红,我们这个建议在事实上完全不能够站住脚,明明中国已经退让得足够多,但我们却要求中国继续退让,我们的行为已经到了无理甚至蛮横的地步。”

但接下来,印尼外长苏班德里约话锋一转,又开始对中国进行道德绑架:

中国政府能够主动停火和主动后撤,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国家敬佩,但是我们都是小国,从根子上就害怕身边的大国,所以在作出判断时,总是不自觉地偏向小国,而从不去考虑事实发生的对与错,因为印度与中国相比,确实小了点。如果中国和我们一样都是小国,那么我们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建议。所以请中国理解我们的想法,再作出让步,以便能早日实现谈判。

这时,印度也一反战前咄咄逼人的姿态,伏低做小,在六国面前哭诉,装受害者。而真正的受害者中国为此所遭受的损失,六国却视而不见。

周恩来总理已经很生气:“你们如何去讨好印度,我们管不着,但是我们决不会听从你们的要挟,置我国人民的利益和感情不顾,去屈从印度的讹诈。”

虽然我国对他们这个荒唐的“科伦坡建议”不满,但为了大局,毛主席还是对班达拉奈克夫人很客气,并说:“现在看来,朋友们的奔走还省不了!”

两点解释再表诚意

在反复权衡之下,为了国际环境大局,为了与印度重归和平,我国又做出了罕见让步,周恩来总理在1月4日对班达拉奈克夫人说:“我们再让一步!”

中国可以再退20公里,印度可以不退,但是不能进!

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成果,班达拉奈克夫人当时很感动,并答应将向印度如实反映中国的立场。

中国政府为什么选择一再让步

毫无疑问,整个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一直牢牢掌握着主动权,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在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一再让步呢?

第一,我国与印度同为第三世界国家,曾一同反抗法西斯侵略,有着共同的友谊基础和相对一致的价值观,更应该携手共同前进。不应该把仇恨结得更深。

第二,虽然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但攻下的地域自然条件恶劣,再加上交通、装备等各方面原因,后勤保障很难跟上,将来再起较大战事,很难坚守,不如撤退。

第三,当时国际环境原因,与印度交恶,会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失去朋友。

鉴于此,我国不愿意把战争引向更大规模,才以战促和,想把中印双方都拉到谈判桌前。

对于我国的考虑,印度总理尼赫鲁心知肚明,他的底牌是已经得到美国的武器援助和公开声援,并且美国的航空母舰编队已经开到了孟加拉湾,公然向我国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尼赫鲁才有恃无恐,毫不让步,绑架六国会议,逼我国妥协,妄图兵不血刃再度占领我国领土。

所以,当班达拉奈克夫人去新德里与尼赫鲁会见后,果然又变卦了,她又一次发表声明,中国必须往后退,而印度可以继续往前进,建议不能改变。

并且,班达拉奈克夫人还写信给周恩来总理,竟然“劝告”中国应无条件接受建议。到此为止,六国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再是一个调解人,而是亲自下场帮印度找场子了。

尼赫鲁一看时机已到,马上高调宣布接受调解,这时相当于把皮球踢给了中国。

然而,示好并不代表软弱,看着机关算尽的印度上窜下跳,不可一世,2月21日,周恩来总理致对班达拉奈克夫人说:“表示中国政府不再一味谋求和平谈判,可以等条件成熟了再说。中国等得起!”换句话说,不再相信六国的调停!

在3月4日致尼赫鲁的信中,周恩来总理也不再强调举行谈判的迫切性,而是表示愿意“耗着!”

又是一次双方比拼胆量的时候

不能够实现谈判,即意味着双方随时都会在边境线上动手。再动手意味着就是中印之间的全面战争了。

这又是一次豪赌,尼赫鲁胆怯了,他满以为靠着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军事施压会迫使中国就范,但他低估了中国人民保卫领土的决心。同时他也搞不清楚,当印度与中国打起来的时候,美国会不会出兵帮他。

所以当中国政府表示“可以耗着”时,实际上等于又把球踢回来了。

谈与不谈,你自己看着办!尼赫鲁不敢赌了。

军事斗争中得不到的,靠谈判也不会得到

处于尴尬境地尼赫鲁快气疯了,再次施压六国,他以为中国害怕所谓的六国会议。所以班达拉奈克夫人又一次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威胁中国让步。

周恩来总理回信:“我们没有旁的办法,只能耐心等待,如果中印不能谈判,印度又怎么做?这个后果,中国承担得起!”

换句话说,中国不怕!

在两国之间来回碰壁的六国终于明白,中国先前对他们是尊重而不是害怕。一旦退无可退,也就没什么面子好讲了。于是在4月27日,六国会议代表宣布:“中印两国之间的事,应该由两国自己去决定。”

换句话说就是:“这事我们管不了,不管了!”

至此,这份所谓“建议”的命运也就寿终正寝了。而我国通过一再让步表示诚意,也赢得了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国家的支持。

1964年5月26日,输掉了战争与舆论,更输掉了印度人支持的战争狂人尼赫鲁,在不甘中离世。从此中印边境半个多世纪无战事

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周恩来总理代表我国政府与躲在六国背后的印度斗智斗勇,坚守基本底线,展显最大诚意,有理,有利,有节,一步步撕开印度假谈判、真侵略的面具。然后果断一招制敌:既然谈判不能够举行,那么就耗着。谈,我们欢迎;打,我们不怕!

把选择题留给印度。把舆论焦点引向印度,避免了我们在外交上被孤立的危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