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技能十四:以文化的眼光解读并处理文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并进一步反思时,发现由于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理解和实践操作中的偏差,造成语文本体的失落,以致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不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有专家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有很多,但未能进入文化层面是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 努力从文化层面审视并改进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文化精神,厚实文化底蕴,引导文化行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以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并处理文本。怎样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并处理文本,做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充分挖掘出教材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探寻文化传统,发掘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浩瀚悠远的华夏经典。汉语文化形象丰瞻,神韵饱满,情趣盎然,它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烙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探寻教材中的文化传统,发掘出文本的文化基因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村居》时,她先抓住课题中的“居”字,用投影演示“居”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演变过程,再让学生根据字形理解字义,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家”,想到“居然之家”,并巧妙导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接着让学生由“吴音”而了解吴国,了解“吴音”方言的特点,引出“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这一片断教学中,窦老师抓住“居”的字演变过程,把学生带入浓浓的文化传统中并领略了汉语言的特殊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拓宽文化视域,整合文化资源。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实际,对所用教材进行增删调整,灵活地运用教材,做到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由于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时代背景久远、文化气息浓郁的文章,文本与现实的差异性,文本内部的空白点、末尽处,都给学生体悟文本带来了难度,这就需要进行有效适度地拓展,将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文本的相互交叉融会中,获得大量的文化接触。浙江名师王自文在执教《古诗二首》时,引领学生先初步感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所展现的凄凉之情,再巧妙导入诗人的《示儿》,深掘了诗歌内涵,拓宽了诗歌解读的外围。在引领学生理解《题临安邸》时,他出示了《清明上河图》,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实现内容的二度整合。在结束时,音乐《满江红》的引入,把课引向高潮,将学生情感引向文本最深处,引向文化的高度。如果说王老师对于古诗《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解读,展现文化气息的基础的话,那么《示儿》、《清明上河图》、《满江红》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载体的恰当插入,则是对文本原有文化内涵的丰富,拓宽了文化视域,整合了文化资源。

三、营造文化氛围,进行文化体验。

文化的传承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亲近文化、体验文化,认同文化,进而生发情感、拥抱文化,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情感是承载文化各种意识形式的有效载体,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文化传承中所起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情感触摸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同化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共同呼吸文化的气息,在情意倘徉、智慧牵引下,充分感悟传统文化的绚丽灿烂和源远流长。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紧紧抓住“好好地活”这句话,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感激活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多元参与、多元体验,并获得多元感悟,她借助朗读指导、重点词语体会、背景资料介入等,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形象,师生在情感交融中,充分感受人物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提升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

四、沟通文化联系,孕育文化情怀。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学校教育重视学生跨文化背景交往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开放多元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沟通与联系,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如一教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最后,出示了这样三句话:(1)、我不喜欢林冲,他太谦虚、谨慎,不够豪爽,不像好汉,我觉得洪教头虽然鲁莽,但心直口快,敢于挑战,倒像好汉。 ——美国籍教师 (2)、在这三个人物中,我觉得柴进是好汉,他热情好客,仗义疏财,颇有绅士风度。——英国籍教师 (3)、林冲谦虚忍让,武艺高强是好汉。——中国籍教师。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学生有的赞成美国老师的说法,认为林冲想得太多,太谨慎,有的赞成中国教师的说法,还有的认为英国籍教师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这里教师把对人物的评价放到了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下去审视,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观念与碰撞中沟通了中外文化之间的联系,孕育了学生多元文化的情怀。

五、找准文化内核,走向文化创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眼光,就随处可见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如何找准文化的核心要素切入,将学生有效地领入宏阔的文化殿堂是关键。冯骥才的《快手刘》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摆地摊的卖糖人变戏法的绝活,语言精炼,具有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冯骥才笔下的此类民俗人物还有许多,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类人物有较深的感受,并体会冯骥才创作此类文章的文化心理,江苏南通一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让学生补充学习了的冯骥才的同类文章《苏七块》、《刷子李》,形成了专题性文化课程,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课程视野里对语文的人文之思有所感悟。这三篇文章的教学,教者抓住重点,逐步提升,从感受民俗人物个性、品赏文章特色、走向感怀作家人文情思,渐渐深入。在感怀作家人文情思阶段,教者还补充介绍了冯骥才担任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会长后,发起的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的行动,特别是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学生从冯骥才呼吁保护、亲自调查、撰写文章、保留记录民俗历史等行动中对他的文化责任感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这三篇文章,并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生活中的“小人物”,在初浅的文化关怀心理下,他们较好完成了一次题为“凡人故事”的习作,将语文学习推进到文化创造阶段。这个案例的教学,教师找准了文化的核心要素,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体验,又培育了学生的文化心理,最终走向文化创生。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应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如果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能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以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并处理文本,借助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意蕴,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

(0)

相关推荐

  • 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技巧(上)

    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明确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要让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

  • 教学反思 柳河县孤山子镇中心小学 贾兆云

    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 ...

  • 解读技能十二:比较法——文本解读的有效手段

    文本解读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话的方式和途径因人因文而异,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笔者在教学<螳螂捕蝉>时,就大量运用了"比较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 解读技能十:文本解读的审美诠释

    文本解读是集知识能力.鉴赏水准.逻辑思辨及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一种阅读方式.笔者以为,这既是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独特享受.你能够通过文本解读带领学生在咀嚼文字中,赞叹名家遣词造句的精到:在涵 ...

  • 评课技能十四: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评语文课

    评课也称课的分析,是听课人依据一定标准对所听课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诊断.它对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作用.下面就新课改下如何评小学语文课的一些浅见与同行们作以探 ...

  • 阴阳法进阶学习解读之十四当令直读与影响

    十神当令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当令的对年根本的规定,影响人的一生.当令直读内容意义重大. 数月前,我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过相关解读,都传与了乾元无诀微信群的成员.现在回头看,那些解读还是浅. 现在,重新以完整 ...

  • 【康震品读古诗词】学习第三十四天 34.康震解读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

  • 阴阳概念解读之十四:孔子占卦的准确率有多高?

    殷商.春秋战国时代占卦很流行,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很多占卦的记录.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对<易经>开始并不感兴趣,直到有一天,他为自己筮卦,得了火山旅卦,请商瞿氏解卦,商瞿氏说:你的学说很伟大, ...

  • 《兰台妙选》象意解读之十四

    2018年4月拍摄于西藏阿里地区圣湖玛旁雍措 25.昆山片玉 昆山片玉 金生人见戊寅是也,或戊寅生人而得一金,皆合此格,二金三金非. 昆山片玉.桂林一枝两成语均出于<晋书>卷五十二〈郤诜列 ...

  • 《子平真诠》解读(十四)--十论用神配气候得失

    论命惟以月令用神为主,然亦须配气候而互参之.譬如英雄豪杰,生得其时,自然事半功倍:遭时不顺,虽有奇才,成功不易. 同人注:用神又月令为主,然后需要其它十神的配合相助,吉神顺之,譬如财官印食,要保护和生 ...

  • 《看命口诀》解读(十四)

    [水木象秀而清高,不可见卯巳,以水死绝:木火象秀而丰富,不可见金,以木受克,流年遇之,俱灾.] 同人注:水木清华,特别是活木见水得以生发,滋润以敷茂,所以取"清"字.而见卯是因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