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随笔]黎化丨黎化片言之711
[名家随笔]黎化片言之711
作者:黎化
昨天的话题意犹未尽,今继续说说陈独秀。
愚以为其晚年不妨从49岁算起。那年的“八七”会议,他被免去中共总书记职务,结束了政治领袖生涯。
49岁到64岁在江津去世,正好分为三段,差不多五年为界。
1927.9---1932.9,寓居上海,研究、接受托派理论,和共产国际指挥的中共分道扬镳。
1932.10---1937.8,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坐牢,关注苏联“大清洗”,思考专政和民主问题。
1937.9---1942.5,移居江津,否定“十月革命”,思想抵达同时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十五年间,陈独秀历尽沉浮坎坷,尝遍酸甜苦辣。时报纸上曾刊有一幅漫画:分别代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名大汉,从左右对着瘦骨嶙峋的陈独秀拳打脚踢。
日子较顺心的是坐牢五年,宋美龄、何应钦、胡适等风云人物都相继前来探望他。他甚至在牢房里为和潘兰珍过性生活斥责警察:你们判我思想有罪,但老子的性欲没罪!
前后两个五年,其生活困窘,疾病缠身,一日三餐难以为继。国民党的追捕,共产党的攻击,托派朋友的争吵,都让这位曾经引领时代、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感到无比的孤独;所幸的是,身边有我们南通年轻的女工潘姑娘陪同。
“幸有艰难能炼骨”!
对思想者而言,孤独从来都是通向深邃和广阔的天梯。
困境和厄运,恰恰造就一个更为深沉、也更为高远的“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
他立马横刀,三头六臂,豪气若虹,内外迎敌,不仅英勇地分析、批判迎面而来的汹涌潮流,也无情地反思、解剖自己所信奉的主义,同时还挑战、回击对于他独立思考所得结论的质疑和发难。
他在痛苦中上下求索,在孤独中攀登悬崖。
"沧溟何辽阔,龙性岂可驯"(陈独秀诗)。于是,一个思想光辉更为耀眼的先知先觉的伟人屹立在了中华大地!
相比较之下,同时代的人们和经典理论都为之黯然失色。
2008年,我在拙作《身处艰难气若虹——陈独秀晚年的理论创新》一文里,试对其创新思想作了并不全面的归纳:
一,布尔什维克并非马克思主义,应重新估计;
二,独裁体制的苏联,不能视之为社会主义的国家;
三,民主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或反动的唯一标准,不存在阶级性;
四,是独裁制造就了斯大林,不是有了斯大林才产生了独裁制;
五,中国经济要发展,资本主义是必然过程,没必要害怕它。
六,坚持独立思考,必须反对迷信与成见。
上述理论的创新,吐露的是一腔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折射的是一颗献身真理的坦荡灵魂,体现的是一种定位高尚的人格魅力。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副他在监牢里写给大画家刘海粟的对联,或许,正是他晚年心灵追求的最好写照。
重塑中华民族的灵魂,毫无疑问,我们尤为需要陈独秀这样的探索精神和做人勇气。
2018.7.3晨
文/黎化
编辑/王孝付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