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四)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方面的硬伤。如何正确使用文字,正确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成了当代书法应用和书法创作中一个不小的问题。轩辕书院副院长刘占锋先生的《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详尽地解决了一般书法应用和创作所遇到的文字问题。刘先生这篇大作与其它同类文章相比较,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以相关联为原则,将古今音义相互关联的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分别组成280组进行分析,相对于分散介绍更利于读者进行比较、鉴别、使用。二是对这些关联字进行辨析时,没有局限于现今音义,而是基本涵盖了这些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的绝大部分古今音义。三是这些字的古今音义除了进行简明罗列外,对其主要义项多放在经典名句中进行辨析,使其更直观、更有传统文化内涵。我们的书法作者和广大读者在学习文字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封面》将连续刊载,以飨读者。

131.帘、簾

“帘”为多音字。㈠读lián,⑴用布或苇子、竹子等做成的遮挡门窗的用具:门帘儿;窗帘儿;朱帘儿。⑵形状如帘的物品。⑶用布做成的望子(店铺挂在门前作为标志的旗子):酒帘。

㈡读chén,幕。

“簾”是“帘”义项⑴⑵的繁体字。另指:①箨名。②通“匳”。小匣子。

唐·韩偓《寒食夜有寄》:“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宋·韩琦《维扬好》:“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宋·晏殊《清平乐》:“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三句中的“帘”,前两个指“用布或苇子、竹子等做成的遮挡门窗的用具”;后一个指“如帘的形状”,都可以“簾”相通。

唐·刘禹锡《鱼腹江中》:“风樯好住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句中的“帘”指“用布做成的望子”,不可以“簾”相通。

132.梁、樑

梁liáng,⑴桥:桥梁;津梁。⑵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房梁;栋梁;顶梁柱。⑶通常也指檩。二梁。⑷架桥。⑸堤堰、鱼堰。⑹物体隆起呈长条的部分:鼻梁;山梁。⑺冠上横脊。古代统治阶级区分等级的冠饰。⑻古代国名。①周时诸侯国。②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迁都大梁后改称梁。③隋末梁师都据朔方郡称帝,国号梁。④隋末唐初,肖铣入据巴陵,自称梁王。⑤唐初,沈法兴居毗陵建国,自称梁王。⑥元,甘麻剌据云南,自封梁王。⑼朝代名:①南朝之一:萧衍所建。②五代之一:朱温所建,史称后梁。⑽古九州之一。辖今陕西南部及四川、重庆等地。⑾古地名。春秋时周邑,后属楚,今河南省临汝县东。⑿山名。陕西韩城县西北。⒀通“粱”,假借字。⒁通“掠(lüè)”。掠夺。⒂姓。

“樑”是“梁”的异体字,只在表示⑴-⑷义项时二字相通。

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句中的“梁”指桥梁,为义项⑴,可与“樑”相通。晋·傅玄《傅子·授职篇》:“大匠构屋必大材为栋梁,小材为榱橑,苟有所中,尺寸之木无弃也。”唐·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良谈吐玉,长江与斜汉争流;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宋·王安石《材论》:“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三句中的“梁”前两个为本义、后者为引申义,均为义项⑵,与“樑”相通。宋·范成大《双庙》:“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清·章静宜《汴梁行》:“大梁自古繁华地,三市风光最明丽。”二句中的“梁”、“大梁”均为地名,指今河南省开封市,不可与“樑”相通。《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句中的“梁”指捕鱼的石堰,不可与“樑”相通。汉·无名氏《古诗·十五从军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句中的“梁”指屋脊,不可与“樑”相通。

133.了、瞭

了,《说文》:“了,尦也。从子无臂,象形。”多音字。

㈠读liǎo,⑴走路时足胫相交。一说手弯曲。⑵完毕;结束:了结;这件事已经了啦。⑶决定,决断,表示可能或不可能。《集韵·筱韵》:“了,决也。”去得了;真的假不了。⑷聪明,有才智。⑸明白;懂得:了解;明了。⑹清楚,明晰。⑺快。⑻悬挂。⑼完全;全然:了无惧色。

⑴完毕;结束:了结;这件事已经了啦。⑵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去得了;真的假不了。⑶完全:了无惧色。⑷明白;懂得:了解;明了。

㈡读le,⑴说明变化或出现了新的情况:①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天快黑了。②表示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出现某种情况:如果你不去,我也不去。③表示认识、看法、主张等有变化:原来我不想看,现在又想看了。④表示命令或劝阻:算了;不要去冒险了。⑤表示感叹或愤慨:太好了!太不应该!⑵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他整整睡了一天。⑶表示肯定、劝阻、命令或感叹的语气。

“瞭”也是多音字。

㈠读liǎo,⑴眼珠明亮。《玉篇·目部》:“瞭,目明也。”⑵明。⑶明白。为“了”读liǎo、表示“明白”、“懂得”时,是“了”的繁体字,二字可以相通。

㈡读liào,⑴登高远望:极目瞭望。⑵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瞭望哨。1964年《简化字总表》将其简化为“了”;1986年《简化字总表》重新确认其作为“瞭望”的“瞭”时为规范字。这种情况下,它与“了”字没有关系。

当然,它对于读“le”时的“了”字也没任何关系。

《论衡·自纪》:“言瞭于耳,则事昧于心。”宋·陆游《醉歌》:“心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二句中的“瞭”、“了”都读liǎo,表示明白、懂得,二字可以相通。

《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文心雕龙·知音》:“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二句中的“瞭”读liǎo,表示眼睛明亮,均不可与“了”相通。宋·柳永《煮海歌》:“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尹文子·大道上》:“然则是非,随众贾而为正,非己所所独了。”《后汉书·孔融传》:“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三句中的“了”均读liǎo,分别表示完毕、决断、聪明,均不可与“瞭”相通。

134.淋、痳

淋,《玉篇·水部》:“淋,水浇也。《说文·水部》:“淋,从水,林声。一曰淋淋,水下水兒。”多音字。

㈠读lín,⑴浇,洒。风吹雨淋;衣服淋湿了。⑵淋淋:山水奔流或雨水连绵不断貌。也用来形容汗水、泪水连绵不断。⑶浸渍。⑷同“霖”。久雨。

㈡读lìn,⑴过滤:过淋。⑵淋病:一种性病。

“痳”是“淋”读lìn、指淋症时的异体字。亦读lín,指疝病。

二字仅仅在同读lìn、指淋症时可以相通。其他情况下均不可以相通。

135.凌、淩、陵

凌,多音字。

㈠读lìng,结冰。

㈡读líng,⑴冰:冰凌;冰锥。⑵攀登,凌驾,升:凌空;凌霄。⑶乘。⑷侵犯,欺侮:欺凌;凌辱;盛气凌人。⑸迫近,逼近:凌晨。⑹顶着,冒着。⑺战栗。⑻暴。⑼通“陵”。逾越,超过。

“淩”是“凌”读líng、⑴-⑷⑹⑺义项的异体字,这个条件下二字相通。另指:①古水名。后湮。源出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东南流至涟水县入淮。②古县名。治在今江苏省宿迁县。③奔驰,急行。④经历。⑤衰落。⑥姓。

“陵”与“凌”读líng、表示⑵⑷⑺-⑼义项时二字相通。另指:⑴大土山:丘陵,陵谷。⑵坟墓:陵墓,陵园。⑶山头。⑷水下隆起的地方。⑸陵夷,日见衰微。⑹淬砺。⑺驰。⑻严密。⑼地名。①秦县名,在今江苏省宿迁县。②元州名,明降为县,今山东省陵县。⑽姓。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喻》:“一抑一扬者,轻鸿所以凌虚也;乍屈乍伸者,良才所以俟时也。”唐·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二句中的“凌”读líng,指升腾、凌驾,可与“陵”、“淩”相通。唐·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句中的“凌”读líng,指攀登、上升,可与“陵”相通,而不可与“淩”相通。《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管子·权修》:“上下凌节,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不可得也。”句中的“凌”读líng,指凌驾,可与“陵”、“淩”相通。隋·李孝贞《园中杂咏桔树诗》:“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二句中的“凌”读líng,指顶着、冒着,可与“淩”相通,而不可与“陵”相通。唐·白居易《采地黄者》:“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句中的“凌”读líng,指迫近,可与“陵”相通,而不可与“淩”相通。宋·苏轼《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中的“凌”读líng,指乘,可与“淩”相通,而不可与“陵”相通。唐·孟郊《羽林行》:“挥鞭快白马,走出黄河凌。”句中的“凌”读líng,指冰,不可与“陵”、“淩”相通。

汉乐府民歌《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二句中的“陵”指山头、山陵,不可与“淩”、“凌”相通。《礼记·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玄龙,迎夏则陵云而奋鳞,乐时也;涉冬则淈泥而潜蟠,避害也。”二句中的“陵”分别指凌驾、超越,可与“凌”相通,而不可与“淩”相通。

唐·贾岛《冬夜》:“淩结浮萍水,雪和衰柳风。”句中的“淩”指积冰,可与“凌”相通,而不可与“陵”相通。晋·郭璞《江赋》:“抚淩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句中的“淩”指奔驰、急行,可与“凌”相通,而不可与“陵”相通。

136.溜、霤、熘

溜是多音字。

㈠读liù,⑴古水名。又名潭水。即今广西中北部的融江、柳江及黔江的统称。⑵液体向下流。⑶水滴或细小水流。⑷屋檐滴水处。⑸顺房檐滴下来的水:檐溜。⑹屋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水溜。⑺急流。⑻操练。⑼漫步,游逛。⑽传唤。⑾连串,条状的。⑿某地点的附近。⒀涂抹缝隙。⒁瞥,迅速而短暂地看。⒂流利,圆转。⒃量词:用于成行列的事物:一溜三间房。

㈡读liū,⑴滑落,滑动。⑵偷偷地走开。⑶暗中拿走。⑷顺随,逢迎。⑸烹饪方法。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⑹形容词后缀,多叠用。

㈢liú,积留。也作“留”。

霤liù,《玉篇·雨部》:“霤,雨屋水流下。”⑴屋檐的流水。⑵屋檐。⑶承霤,屋檐下接水的长槽。⑷屋檐下滴水处。⑸中霤。天井四周的檐霤。⑹方言。堂屋两柱之间。⑺往下流的水。

熘liū,一种与炒相似的烹饪方法。

三字之间,关联最多的是“溜”与“霤”。但“霤”只读liù,与“溜”的另外两个读音无关。二者在都读liù时才有关联。“溜”义项多,而“霤”的义项只有与屋檐滴水有联系时,二者才能够相通。而“熘”义项单一,只与“溜”读liū,指烹饪方法时二字才可以相通。

“霤”、“熘”二字音义皆无关联,不可以相通。

元·耶律楚材《辛巳闺月西域山城值雨》:“夜听窗声初变雪,晓窥檐溜已垂冰。”句中的“溜”读liù,前者指顺房檐滴下来的水,可以与“霤”相通,但不可以“熘”相通。

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达石者,一与不一故也”。明·刘基《拟连珠》:“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耸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句中的“溜”读liù,指细小水流;清·王材任《黄河》:“怒涛高压千金堰,急溜初回八月槎。”句中的“溜”读liù,指急流,唐·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句中的“溜”读liù,指雨水顺着树流下来,形容润滑。这些“溜”都不可以“霤”、“熘”相通。

汉·孔臧《与子琳书》:“山霤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汉·班固《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汉·刘安《淮南子·氾论》:“霤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三句中的“霤”指往下流的水,均与“溜”、“熘”无关联,不可以相通。

137.垆、壚、罏

垆lú,⑴黑色坚硬的土。⑵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⑶指酒店。

“壚”是“垆”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罏”是“垆”⑵⑶义项的异体字,这种情况下二字可以相通。另指:①古代盛酒的小口瓦器。②炉子。

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宋·叶清臣《皇朝文鉴·松江秋泛赋》:“夕醉酒垆,朝盘鱼市。浮游尘外之物,啸傲人间之世。”二句中的“垆”指酒店,可以“罏”相通。唐·岑参《送怀州吴别驾》:“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句中的“垆”指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可以“罏”相通。宋·陆游《共语》:“黄金已作飞烟去,痴汉终身守药罏。”句中的“罏”指火炉,不可以“垆”相通。

138.卤、鹵、滷

卤为多音字。

㈠读lǔ,⑴盐碱地。⑵古指盐,也称盐卤。⑶卤素。氟、氯、溴、碘、砹五种化学元素的统称。⑷一种煮制食品的方法。⑸饮料浓汁或食物汤羹。⑹粗率,鲁莽。⑺通“橹”,大盾。⑻通“虏”。①俘获,掳掠。②俘虏。③古时对少数民族或敌方的蔑称。⑼通“鲁”。迟钝。⑽汉代县名。在今宁夏固原县境内。⑾姓。

㈡读lú,同“鑪(炉)”、“爐(炉)”。

“鹵”、“滷”都是“卤”的繁体字,但在使用实则有区别。“鹵”与“卤”同音同义,二字可以相通。而“滷”则只在表示⑴-⑸义项时与“卤”字相通,与“卤”的其他义项无关联。

《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伏尸百万,流血漂卤。”二句中的“卤”都读lǔ,但前者通“橹”,指粗率、鲁莽,后者通“橹”,指大盾,二字皆不可以“滷”相通。《道枢·玄和子》:“鼎卤,天地之象也。”句中的“卤”读lú,同“鑪(炉)”、“爐(炉)”,不可以“滷”相通。

139.橹、櫓、㯭、艪、艣

橹lǔ,⑴兵器。大盾牌。⑵顶部没有遮盖的望楼。⑶古时的一种战车。⑷比浆长的划船工具。

“櫓”是“橹”的繁体字,同音同义,可以相通。

“㯭”、“艪”、“艣”都是“橹”⑷义项的异体字,指划船工具,这个条件下与“橹”字相通。但三字又各有区别。“㯭”除同“橹”、指划船工具外,别无他义。“艪”则是“艣”的俗字,二字除指指划船工具外,还指大船。

《礼记·儒行》:“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二句中的“橹”指大盾牌,干橹,指大小盾牌,泛指兵器,不可以“㯭”、“艪”、“艣”相通。

宋·萧立之《第四桥》:“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宋·道全《秋晓》:“何处水村人起早,橹声摇月过桥西。”二句中的“橹”均指划船工具,可以“㯭”、“艪”、“艣”相通。

唐·刘采春《啰唝曲六首》之六:“潮来打断缆,摇艪始知难。”句中的“艪”指划船工具,可以“橹”、“櫓”、“㯭”、“艣”相通。清·顾炎武《赴东六首》之五:“柔艣下流凘,轻车度危栈。”句中的“艣”指大船,则不可以“橹”、“櫓”、“㯭”相通。

140.戮、剹、勠

戮lù,⑴杀。《说文·戈部》:“戮,杀也。”屠戮;杀戮。⑵惩罚。⑶陈尸示众。⑷羞辱。⑸病。⑹暴。⑺罪。⑻野鹅。⑼通“勠”。合;并:戮力同心。

“剹”为多音字。

㈠读lù,是“戮”的异体字,二字相通。但另指:削。《玉篇·刀部》:“剹,削也。”

㈡读jiū,剹流:缭绕,低回,环绕,回转。

“勠”也是“戮”的异体字,在表示⑼义项时与“戮”字相通。另指:①尽力。②一心。③勉力。

《孟子·离娄下》:“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孙子兵法》杜注:“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汉·刘安《淮南子·精神》:“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三句中的“戮”分别指杀戮、惩罚,可以“剹”相通,而不可以“勠”相通。《后汉书·窦融传》:“今天下扰乱,未知所归……不同心勠力,则不能自守。”晋·陆机《文赋》:“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二句中的“勠”指合力、并力、尽力,可以“戮”相通。

作者简介:刘占锋,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出版发行等领域均有一定造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被《人民日报》理论部、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研究所聘为特约高级编辑和特邀研究员。历时16年编纂(主编)的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一套任意字检索大型工具书《中华语汇通检》(《中国成语通检》、《中国名言通检》、《中国名诗句通检》、《中国辞赋词曲名句通检》四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型工具书没有任意字检索的历史,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该书被评为河南省2002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成语通检词典》在释义、体例、索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创新,人民日报曾发长篇书评,给予高度评价。

【文章来源:《书法导报》】

△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部分文章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0)

相关推荐

  • 以工匠精神做好古籍编辑的案头工作

    题目:以工匠精神做好古籍编辑的案头工作 作者:夏业梅 来源:<出版与印刷>201802期P72-75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18.02.015 近 ...

  • 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

    古今字 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从而形成古今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而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如: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二)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二十)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九)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八)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七)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六)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五)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三)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学书法易深陷的十大误区

    学习书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 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1.如何选帖?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