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内高频交易的前世今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成熟交易系统、高速专线,以人机结合方式做日内交易业务,增加了股市的流动性,为券商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能为投资者提供与绝大多数策略相关性很低的、稳定的投资选择。
1998年,匈牙利移民贝克(Peter Beck)和几个合伙人在多伦多创办了斯威夫特交易公司(Swift Trade Inc.)。Swift译成汉语就是“快速”之意。连接超级计算机,斯威夫特平台上的交易员可直接访问众多电子股票交易网络。公司最初的业务模式是交易员用自有资金交易,斯威夫特对每笔交易提取一定系统使用费。但贝克很快就改变了模式,他让感兴趣的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开设远程交易业务。这些投资者为交易员提供交易本金,斯威夫特则提供交易平台和放大资金杠杆。
斯威夫特平台上的交易都是快进快出。交易员在系统的帮助下,在某个价位买入(或卖出)一定量的股票,持有几分钟或几秒钟后卖出(或买入),以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若择时能力强或运气好,每次可赚取几分甚至更多盈利;若看错方向,坚决止损。熟练的交易员每天能在一只股票上进出几十甚至上百次。这种借助于交易系统、交易员主观判断交易时间节点的投资模式的一个重要投资理念,是极短时间内的趋势跟踪。这种短线操作策略基于大数定律,策略成功的保证是严格的风控。若风控到位,能力很强的交易员胜率能达70%至80%以上。
但2001年初,一项交易规则的改变重创了这个新兴投资模式。之前,美股股价最小变动额是十六分之一美元,即最小股价变动是6.25美分。哪怕股价只变动一格,日内交易者就能赚钱。但这年1月29日起,所有在纽交所挂牌的股票股价最小变动额变为1美分。同年4月9日,纳斯达克将股价最小变动额改为1美分。假设买卖一次交易费用为5美分,规则改变之前,只要判断准确,股价按判断的方向跳动一次,就能赚钱。但在新规则下,即使股价按交易员判断方向连续跳动5格都不能赚钱。这意味着持股时间变长,亏钱概率上升。很快,能力差的交易员离开了,而留下的也在感叹随意捡皮夹子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精明的贝克明白该交易模式本身没问题,仍可持续盈利,只不过难以吸引高收入预期的北美交易员。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能吃苦耐劳的中国人、东欧人。很快,他在中国、罗马尼亚、尼日利亚大力招募并培训交易员。斯威夫特在短短几年间就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家主要由国外日内手动高频交易员组成的交易公司。
贝克曾宣称他的公司10年间除了一天外,其余所有交易日都赚钱。而唯一一次亏钱是因公司电脑出了故障。能这样持续稳定的赚钱绝非偶然。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强有力保证。每个交易员的交易权限、最大亏损额系统里都可设置。当日亏损超过一定额度,系统会暂停该交易员当日交易权限。该业务模式另一大法宝是丛林生存法则:快速优胜劣汰。通常培训一个新手需几周到1至2个月不等。新手先用实时交易系统模拟交易,培养对交易系统、对市场、对股票波动特征的理解,所谓盘感。更重要的是,对“纪律性”的培养。不能有侥幸心理,一旦判断错了,亏损了,必须先出来。模拟交易阶段就淘汰一大批人,接下来就是实盘交易。交易员能使用的资金量随经验和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但一旦交易员不赚钱了,随即被淘汰。
交易员底薪很低,主要靠业绩提成。提成比例占所赚取利润的10%至50%不等。水平高的很快就能发家。但最有头脑的会跳出来自己做。从斯威夫特走出的杰出代表要数在蒙特利尔长大的西蒙·利布拉迪。他2000年组建了斯威夫特在蒙特利尔的交易团队,2006年自立门户成立WTS交易公司(World Trade Securities)。利布拉迪在中国和东欧地区招聘并培训大量交易员。仅仅三年,WTS在全球就有几千个交易员。在2012年巅峰期,WTS交易量达到全美股票交易量的3%,每个月高达30亿股!
除了趋势跟踪,交易员的八宝箱里还有各种交易策略,其中就包括一些“黑武器”。比如所谓“叠加式报价”。试举一例,当前ABC股价10元一股,交易员想在9.90元买入。遂在9.89,9.88,9.87几个价位一层地放卖出大单,给市场造成一个假象——空方力量远强于买方。当市场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在9.90跟着卖出时,交易员买单被成交,随即取消他的大量卖单。有时,交易员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卖单委托后几秒钟就撤单。短短几分钟内,不断委托卖出和撤单,利用频繁操作来人为增加市场悲观情绪。等其他投资者(多为散户)跟着在低价卖出后,交易员才买入。同样手段可用于当交易员想卖出时,诱导股价上行。
仅仅2012年至2013年间,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就检测到WTS有超过20万次使用叠加式报价。
一群经过专业培训的、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借助成熟交易系统、高速专线,以人机结合方式做日内交易业务,这种模式本身合规合法。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增加了股市的流动性,为券商带来了不菲的佣金收入,也能为投资者提供与绝大多数策略相关性很低的、稳定的投资选择。
(作者系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