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繁塔
繁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
五代后梁高祖朱温曾在台上阅武,所以曾有一个时期叫高台为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曾在台上兴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巧是周世宗柴荣的生辰"天清节",为了作柴荣的功德院,便给寺取名天清寺。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赶出后,曾逃到天清寺避难住了一段时间。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
繁塔原为六角九层、240尺高的巨型佛塔,故有"铁塔只搭繁塔腰之说",至元代,由于雷击,毁去繁塔两层,但繁塔仍十分高大。明朝国初"铲王气"事件的影响波及繁塔,"塔七级去其四,止遗三级",清初在残塔上筑六级小塔,封住塔顶,便形成了状似编钟的独特面貌。
繁塔现遗存的只有原塔下面的三层,塔的上半截拆除铲掉,由基层、外壁和清代修葺的六级小塔组成 。直到清初重修国相寺时,才在三层繁塔上部修成一个平台,又在平台上修建了一个七级实心小塔,使繁塔成三层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
繁塔下部三层,是一座六角形的楼阁式佛塔,最低一层每面宽13.10米,面积501.6平方米,从下向上,各层逐级收缩,到第三层呈平顶,平顶上的七级小塔高约6.5米,约为下部一层的高度,下部三层大塔的高度约25米,从下面大塔低部到小塔的顶尖,总高为31.67米。繁塔的内外壁镶嵌佛像瓷砖,塔表的每块砖都是一市尺见方,为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跌坐其中,佛像姿态、衣着、表情各具特色,共108种,7000余尊。其中有端坐在单莲座或束腰莲座中之佛像:手执各种法器的佛像;骑着青狮的文殊和骑着白象的普贤二菩萨;六臂或十二臂的观音菩萨,佛像表情细腻,生动逼真。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门,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从南门入,为六角形塔心室,原供佛香,顶部以小砖叠涩砌成藻井 ,有木梯可上达三层。从北门入,沿磴道也可上到三层。欲从第三层登上大塔平台,须出洞门,由外壁磴道盘旋而上,这就是所谓的"自内而上,自外而旋,登于其巅"的说法。
繁塔基层塔身筑有极高的封护墙,加大了塔基,增强了抗压力。除了六角形的特殊外形,一砖一佛也是繁塔名扬天下的一大资本,在现存的佛塔中十分少见。
繁塔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塔内现存碑刻200余方,以宋代为主,有178块宋代佛经碑刻,其中更以宋代书法家洛阳人赵安仁所写的"三经"最为著名。"三经"分别存于塔内上下两层,南门内第一层东西两壁镶嵌刻经6方,东壁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西壁为《十善业道经要略》,第二层南洞内东西两壁上镶嵌着《大方广回觉多罗了义经》。以上均为楷书,有欧、柳书法之长。"三经"刻石四周均饰有莲瓣开花图案,技法精妙,线条顿挫婉转、劲利自然,毫无雕刻凿痕,如同模制一般,表现出宋人极高的雕刻技巧。繁塔第二层北洞内嵌有"宋代平海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陈洪进捐银五百两"的记录。文中有"窃以繁台真境,大国名兰,六洞灵仙,曾留胜迹,九层宝塔,近立崇基"等语,字体虽不及赵安仁,但也形体端严、笔画俊丽,是研究繁塔历史的珍贵资料。
繁塔是中国佛塔从四角形向八角形过渡的类型,也是研究佛塔建筑发展、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宋代艺术家赋予了佛像丰富的感情,使人们观赏时觉得亲切而生动。佛像所穿袈裟线条流畅,对面部和手脚的刻画表现得丰满、细致、圆润。纵观繁塔内外壁佛像造型,技艺堪称卓绝娴熟。菩萨宝冠上的化佛造型虽然很小,但也毫发毕现、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高超技艺。繁塔丰富多彩的佛像,对研究中原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