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雀尾就在指头上——有这四句话才是内行
编者按:上期揽雀尾专题,我们汇总了杨澄甫、许禹生、陈微明、牛春明、董英杰、郑曼青等太极前辈民国期间写就的关于揽雀尾的练用法,又兼当代名家注释和与其他武术家的对比探讨,得到广大读者的良好反馈。
本期我们精选当代太极名家刘晚苍、刘光鼎、乐匋、赵泽仁、陈耀庭、陈惠良等研讨、解析揽雀尾的文章,希望读者可以与上期专题对照研读,通过古今对比,获得练习“揽雀尾”更多更深的启示。
揽雀尾就在指头上,在针尖上
拳式与劲是两码事,但又有关联,开始时是用某一式,练某一种劲,如掤就练掤劲,挤就练挤劲。有了内在的劲以后,在任何拳式上都可根据需要,根据外界变化而出劲,那时就是“掤捋挤按皆非似”。牛春明说:“你以为揽雀尾就是掤捋挤按吗?告诉你,就在指头上,在针尖上。”拳式是外形,劲是内功,含于内的,太极拳外形必须随人所动,在运动中发出自然的内劲。而外家拳以及摔跤、擒拿等,则以我的力来实现我所需的姿势,所以是主动的,是用力的。
揽雀尾的按劲其实是“抓吸”
揽雀尾的按劲,从外形上看是推按,但从内劲运行来说正好相反,是“抓吸”,按到落点时五指用意一抓,内劲从大拇指、食指转到小指,掌心劳宫一吸,同时腕一坐,是一个吸吞的内劲。此时口水会出来,会阴一提,吊裆一咽,水火相见。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养身养气动作。如果没有内劲,而只是外形往前一推,那是伤身的散气动作。
所以按劲到落点时不能再出去,要按住、中定,要等待,等对方的变化。如果对方来力,必定自投罗网,撞在墙上被弹回;如果对方不来,我就在此时变单鞭,状如毛驴拉磨,两手好像在水面漂浮的木板上画一个圈,腰要活,要手带腰,意带身,所谓“以手带身(腰)水上漂”。此时松腰松胯,才能借力发人。
掤、捋、挤、按,走的都是太极图
揽雀尾的掤、捋、挤、按走的都是太极图,只是变形了,掤为上偏的太极图,捋是下拉长的太极图,挤是横椭圆的太极图,按是上下竖的太极图,所以说揽雀尾中有四个太极图,而每个太极图中又都有掤、捋、挤、按四个劲。
这样就可以进入牛春明所说的“揽雀尾的八个劲都在手指尖上”的境界,手指尖上也都是太极,因此说“浑身无处不太极”,最后进入“掤、捋、挤、按皆非似”的境界。
练“揽雀尾”时用的意念诀窍
打拳过去叫“走架”“行拳”。太极拳走架一是松随;二是节节贯串,一线贯通;三是意气相随,又叫“合着走”。第三条是最难的,也是高深功夫,是不易说清,又不易看出的,有了意气相合才能谈技击,谈揉手,不然全是空谈、白练。
那么什么是意气相合呢?过去讲的比喻是很确切的,如水中游泳,手有阻力感,这需自我体悟。以揽雀尾的掤、捋、挤、按来说:
掤时的漂浮劲,如水负舟行(涨);
捋(提)时引进落空的粘黏劲(吞);
挤的卷劲(弹);
按时潮水涌劲(抹墙)。
练拳走架要松(随)、灵(通)、合(意气相合)。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