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宇平:冰豆沙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冰豆沙
封宇平
如果说立夏人们要食用豌豆,那么夏至,绿豆就跳上舞台。纯的绿豆粥,不加淀粉,不加大米,作为防暑的饮品,绝对是首选。
以前喝豆沙,是要放糖的,小时候正是中国缺糖的年代,所以放糖的食物就美味,粽子要裹着糖,糍粑要粘糖,甚至在大米饭里加过糖。
现在喝豆沙,是原味,有天然的绿豆香,为解暑,不会趁热喝,如要增加点别样的感觉,冰一下,就已经很好了。
以前回家必经的巷子口的小吃摊子,总是提前预备各种节气的美食,很早就包的粽子,手工的冰凉粉,防暑的冰豆沙,总是传统的手艺,寻常的食材,平民的价格,诱惑经过的人们,或许是因为搬家,很少再路过巷子口,没有觉得那些美食能够吸引我。毕竟不是在流浪,要进食还是在家舒服。
昨天下午一回家,爱人说冰箱里有冰豆沙,顿时引起我的兴趣,冰豆沙是没有冰箱的年代,一个少年的美好梦想。
刚喝几口,正体验沁人心脾的凉意,就接到一个来自山东的电话,陌生号码,声音却很亲切,居然是宗建华大哥,还说我的号码是从贵阳开会就没有变过,其实是不可能的,毕竟从湖南到吉林,从吉林回湖南,家都常搬,电话号码换了几个。能通话就是一个奇迹。以至于感觉穿越了时空,到了写《背篓里的贵州》的时候,喝到嘴里的豆沙,尽是回忆的滋味,似乎还有茅台的酒香。
依依不舍,豆沙喝完了,放下碗,思绪却跑开了。关于豆沙,还是有些趣事,毕竟每一次饮食,一粥一饭,都是和着往事,夹杂着时令,配点小菜,这样的日常,民间,家里的饮食,才更滋养我们的心田。
我们用井水冰过西瓜,揉过凉粉,自然觉得豆沙也是应该冰凉的。当时街道的深处有一座冰厂,为了得到冰棒,需要给大人们打打下手,代替排队,接货,装箱,或是从卖冰棒的同学的奶奶那里得到免费的冰棍。我们可以进入车间,就希望用整块的冰来冰镇豆沙。那当然是办不到的。儿时的绿豆冰棒就是顶级冷饮,吃的时候,要和小朋友比比豆子的多寡。真想也有一个卖冰棒的奶奶!
那时可以喝到的冰豆沙真只是井水镇过的,或是冰棒箱子里的降温豆沙。有了冰箱,很多冷饮真的更冷了,冰豆沙也总算名副其实。
豆沙和冰豆沙的差别就是啤酒常温和冰啤酒的区别。增加冰凉的感觉,滋味也更地道。为了不陡然冰凉伤胃,要等待接近常温时饮用。凉意也在于把握这个度,不能贪凉而伤身。
去年夏天的时候,策划过一套三分钟的短视频啤酒喜剧,因为疫情,预算的问题没有投入拍摄。冰镇啤酒和常温啤酒真影响酒量?还是喝酒的朋友,气氛,身体状况影响酒量。如果道具变成豆沙,能否写出和夏天斗争,和病痛,和疫情斗争的勇气?抗疫元年,还是一年?我们坚持的日常生活,人间烟火,足以战胜恐惧,不再害怕。
绿豆曾被人吹捧到神奇的地位,百姓没有被蒙骗,夏天煮一点绿豆,不目为医治百病的灵药。也正说明了食物本身的质朴,怎么吹都要看真实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我也到过绿豆地里,看到干枯的豆枝上,豆荚里的豆粒不多,因此深知农人的艰难,一锅豆沙需要的豆,当时那块豆子地,都不一定够用。“一粥一饭,物力唯艰。”难怪现在要给孩子们补农耕文化的体验课程,不亲眼到农作物的地里去感受,不会珍惜粮食,把光盘行动当玩笑。
孩子要放暑假了,或许给他准备绿豆沙,比可乐,汽水要爽口。只要他喜欢,暑假的度过由他自己策划,支配,掌控。我不会硬要他也喜欢豆沙,毕竟零零后有自己的主张。我也希望他喜欢绿豆沙,毕竟这是生活的原味,这是家的日常。
树林是我眼里的绿色,豆沙是我腹中的美食,绿色生活,绿色食品,健康的人生和美丽的心灵,一碗冰豆沙,就是美好生活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