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材医案脉法拾萃81则
李士材是明末著名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旁采诸家,并能贯通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培养诸如沈郎仲、马元仪、尤在泾、叶天士之优秀医者,遂成“士材学派”。李氏医技高超,尤精脉法,临证用脉学辨证推理,断病论治,常使疑难大证应手而瘥。现从《医宗必读》医案中节取如下,以窥其脉学奥秘。
伤寒病:
1. 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
2.手扬足掷,难以候脉,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诊,洪大无伦,按之如丝。余曰:浮大,沉小,阴证似阳也。与附子理中汤,当有生理。
3.余诊之,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胁热自利,中有结粪,小承气倍大黄服之,得结粪数枚,利遂止,懊恼遂安。
4.余诊之曰:脉不浮紧,安得表耶?又不沉实,安得里耶?惟心部大而涩,此劳心而虚烦,乃类伤寒,非真伤寒也。
中风病:
5. 余曰:手撒脾绝,遗尿肾绝,法在不治,惟大进参、附,或冀万一。遂以人参三两,熟附五钱,煎浓灌下,至晚而汗减。
6. 多郁多思,又为府事劳神,昏冒痰壅,口㖞语涩,四肢不随,时欲悲泣,脉大而软,此脾、肺气虚,风在经络。余以补中益气去黄芪,加秦艽、防风、天麻、半夏,十剂证减二三。
7. 乙亥孟秋,延余诊之,六部皆得石脉。余归,谓唐名必曰:石者,冬令之脉也,新秋见之,非其时矣! 其象先见于非时,当其时岂能再见耶?果至冬月而殁。
8. 比余诊之,六脉洪大,按之搏指,乃至虚反有盛候也,宜补中为主,佐以祛风化痰,方可回生。
类中风:
9. 迎余诊之,左关弦急,右关滑大而软。本因元气不足,又因怒后食停,先以理气消食之药进之,得解黑屎数枚,急以六君子加姜汁,服四剂而后晕止。
10. 余诊之,六脉皆伏,惟气口稍动,此食满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故脉伏而气口独见也。
11. 余诊其左脉七至,大而无伦,右脉三至,微而难见,正所谓两手如出两人,此祟恁(鬼附)之脉也。
虚痨病:
12. 诊其脉大而数,按之极软。余曰:中气大寒,反为药苦矣。乃以归脾汤入肉桂一钱,人参五钱,当晚得熟寐,居十日而汗止精藏。
13. 脚软不能行,大便燥结,手足麻痹,腰胯疼痛。余诊之曰:肾虚不能上交,心虚不能下济,且尺脉迟软,力勉其用八味丸、十全大补汤加元眼三十枚,五十余日,精神渐旺,肌肉渐充。
14. 下血甚多,面色痿黄,发热倦怠,盗汗遗精。余诊之曰:脾虚不能统血,肾虚不能闭藏,法当以补中益气,五贴并一而进之。十日汗止,二十日血止,再以六味地黄丸间服,一月而安。
15. 吐血痰嗽,六月诊之,两尺如烂绵,两寸大而数,余曰:金以火为仇,肺不浮涩,反得洪大,贼脉见矣,秋令可忧。……寅时乃气血注肺之时,不能注则绝,必死于十八日寅时矣。
16. 余诊其脉,右脉虚软,乃知脾肺气虚,火不生土之候也。遂用补中益气加五味子、苡仁,姜、桂至三钱,十剂而减,两月乃安。
17. 余视其两颊俱赤,六脉数大,此肺肝蕴热也。以逍遥散用牡丹皮一两,苡仁五钱,兰叶三钱,连进两剂,喘吸顿止。以地黄丸料用麦冬、五味煎膏及龟胶为丸,至十斤而康。
18. 召余诊。曰:此脾肺气虚之候,非大剂参芪不可。
19. 余曰:先与平肝,继当大补,然夏得秋脉,所谓早见非时之脉,当其时不能再见矣。果如期而殁。
20. 迎余治之。余曰:两尺沉实,少腹按之必痛,询之果然。
21. 惟左寸涩而细,右关大而软,思虑伤心脾也。以归脾汤大料加丹参、丹皮、麦门冬、生地黄,二十余剂而证减六七,兼服六味丸三月,遂不复发。
22. 余曰:脉有根蒂,但元气虚极,非三载调摄不能康也。
23. 十月间吐鲜血甚多,一日之内,不过食粥一盏,大肉消陷,大便溏泄,沉困着床,脉来七至。余曰:法在不救,人所共知,若能惟余是听,不为旁挠,可救十中之一。每贴用人参五钱,桂、附各一钱,芪、术各三钱,归、芍各二钱,陈皮一钱,日投三贴,约进七十剂,及壮水丸三斤,而后起于床,又三月而饮食如旧。
水肿胀满:
24. 六脉坚实,其病暴成,法当利之。
25. 余诊之,脉沉且坚,当逐其水,用疏凿饮子,一服而二便快,再服而四肢宽,更以五皮饮服三日随愈。
26. 余诊其脉,沉涩而软,视其色,黄白而枯,此虚证也,宜大温大补。
27. 余诊之,脉盛而滑,按之不甚虚,宜以利气之剂,少佐参、术。
28. 余诊之,脉大而数,右尺为甚,令人按腹,手不可近。余曰:此大肠痈也。
积聚病:
29. 余诊之曰:脉浮大而长,脾有大积矣。然两尺按之软,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汤七日,投以自制攻积丸三钱,但微下…脉大而虚,按至关部豁如矣。乃以补中益气,调补一月全愈。
30. 余诊之曰:在证虽无活理,在脉犹有生机,以真脏脉不见也。
31. 余诊之,大而无力,此气虚也,投以归脾汤加人参二钱,其痛立止。
32. 余曰:脉大而数,腹痛呕涎,面色痿黄,此虚而有湿,湿热相兼,虫乃生焉。
反胃噎塞病:
33. 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 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与服也。
34. 六脉细软,此虚寒之候也。用理中汤加人乳、姜汁、白蜜、半夏,一剂便减,十剂而日进糜粥。
35. 余曰:口吐白沫,法在不治,脉犹未败,姑冀万一。
36. 余曰:脉按有力,非死证也。以酒蒸大黄加桃仁、当归、砂仁、陈皮,蜜丸与服,凡五服而下燥屎干血甚多,病若失矣。数日之间,能食倍常。
疟疾病:
37. 闷不思食,六脉沉细。余曰:疟伤太阴,中寒蛔动也。用理中汤加乌梅三个、黄连五分,进四剂后,胸中豁然,寒热亦减,蛔亦不吐。
痢疾病:
38. 迎余诊之,脉大而数,按之豁然,询得腹痛而喜手按,小便清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亟煎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一剂而痛止,六剂而热退食进,兼服八味丸二十余日,霍然起矣。
39. 脉微而软,余曰:此气虚不能运化精微,其窘迫后重者,乃下陷耳。用升阳散火汤一剂,继用补中益气汤十剂,即愈。
40. 余诊之,滑而有力,失下之故也。用香、连、归、芍、陈皮、枳壳,加大黄三钱,下秽物颇多,诊其脉尚有力,仍用前方,出积滞如鱼肠者约数碗,调理十余日而痊。
41. 诊得脉虽洪大,按之无力,候至右尺,倍觉濡软,余曰: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亟须参、附,可以回阳。孺翁曰:但用参、术可得愈否? 余曰:若无桂、附,虽进参、术,无益于病,且脾土大虚,虚则补母,非补火乎。
泄泻病:
42. 大宗伯董玄宰,夏初水泄,完谷不化,曾服胃苓汤及四君子汤,不效。余曰: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谓完谷也。用升阳除湿汤加人参二钱,三剂顿止。
43. 日进二剂,四日而泻止,但吐痰不减耳。余曰:肾虚水泛为痰,非八味丸不可,应与补中汤并进。凡四十日服人参一斤,饮食大进,痰亦不吐,又半月而酬对如常矣。
头痛病:
44. 余曰:尺微寸滑,肾虚水泛为痰也。地黄四钱,山药、丹皮、泽泻各一钱,茯苓三钱,沉香八分,日服四帖。两日辄减六七,更以七味丸人参汤送,五日其痛若失。
心腹诸痛:
45. 余曰:寸口弦急,痰食交结也。
46. 余诊之曰:脉沉而迟,客寒犯胃也。以苏参饮加草豆蔻二钱,煎就,加生姜自然汁半碗,一服而减,二服而瘥。
47. 余诊之,寸口涩而软,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三钱、官桂一钱。
48. 迎余诊之,脉弦而数,此内有郁热,为寒凉饮食,壅之而痛。
49. 余诊之曰:当脐者,少阴肾之部位也,况脉沉而弱,与气食有何干涉? 非徒无益,反害真元。以八味丸料煎饮,不十日而康复如常。
50. 少腹作痛,连于两胁,服疏肝之剂,一月以来,日甚一日。余诊之,左关尺俱沉迟,治以理中汤加吴茱萸。一剂知,十剂起矣。
淋证:
51. 余曰: 两尺数而无力,是虚火也。从来医者皆泥痛无补法,愈疏通则愈虚,愈虚则虚火愈炽,遂以八味地黄丸料加车前、沉香、人参,服八剂痛减一二,而频数犹故。原医者进云:淋证作痛,定是实火,若多温补,恐数日后必将闷绝,不可救矣。知非疑惧,复来商之。余曰:若不宜温补,则服药后病势必增,今既减矣,复何疑乎? 朝服补中益气汤,晚服八味丸,逾月而病去其九;更倍用参芪,十四日而霍然矣。
52. 余诊之,见其两尺沉数,为有瘀血停留,法当攻下,因在高年,不敢轻投,但于补养气血之中,加琥珀、牛膝。此等缓剂,须以数十剂收功。
小便闭癃:
53. 余曰:右寸数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惟用紫菀五钱、麦门冬三钱、北五味十粒、人参二钱,一剂而小便涌出如泉。若淡渗之药愈多,则反致燥急之苦,不可不察也。
54. 余曰:六脉见结,此气滞也。但用枳壳八钱,生姜五片,急火煎服,一剂稍通,四剂霍然矣。
55. 余诊之曰:寸微而尺鼓,是水涸而神伤也。用地黄、知母各二钱,人参、丹参各三钱,茯苓一钱五分,黄柏一钱,二剂稍减,十剂而安。
小便不禁:
56. 余曰:六脉沉迟,水泉不藏,是无火也。投以八味丸料,兼进六君子加益智、肉桂,二剂减,数剂而安。
57. 余谓之曰:六脉举之则软,按之则坚,此肾肝之阴有伏热也。用牡丹皮、白茯苓各二钱,苦参八分,甘草梢六分,黄连一钱,煎成,调黄鸡肠与服,六剂而安矣。适有吴门医者云:既愈当大补之。数日后仍复不禁。再来求治。余曰:肝家素有郁热,得温补而转炽,遂以龙胆泻肝汤加黄鸡肠服之,四剂即止,更以四君子加黄连、山栀,一月而愈。
遗精病,赤白浊
58. 迎余治之。但见六脉滑大,此因酒味湿热下于精脏。
59. 余诊之,两尺大而涩,是龙火虚炎,精瘀窍道,用牛膝、茯苓、黄柏、麦门冬、山药、远志、细生甘草,十剂而安。
痰饮:
60. 诊其脉大而滑且软,此气虚有痰也。
61. 诊其脉沉而涩,两尺尤甚,余谓其婿杨玄润曰:痰得涩脉,一时难愈,况尺中涩甚。精伤之象也,在法不治。玄润强之投剂。勉用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两剂有小效。众皆喜。余曰:涩象不减,脉法无根,死期近矣,果十余日而殁。
62. 余诊其寸脉乍大乍小,意其为鬼祟,细察两关,弦滑且大,遂断定为痰饮之疴。
咳嗽:
63. 余诊其肾脉大而软,此气虚火不归元。用人参三钱,煎汤送八味丸五钱,一服而减。后于补中益气汤加桂一钱、附子八分,凡五十剂,及八味丸二斤而瘥。
64. 自谓必成虚痨。余曰:不然。脉不数不虚,惟右寸浮大而滑,是风痰未解,必多服酸收,故久而弥甚。用麻黄、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甘草、橘红、苏子。五剂知,十剂已。
喘:
65. 余曰:两尺独大而软,为上盛下虚。遂以地黄丸一两,用桔梗三钱,枳壳二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煎汤送下,不数剂而安。
66. 余诊之,脉大而数,按之如无,此内有真寒,外见假热,当以理中汤冷饮。
67. 余诊之,六脉皆大,正所谓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绝证见矣,辞不治,越三日而殁。
68. 诊其两寸数而涩。余曰:涩者,痰火风寒,久久盘据,根深蒂固矣。
痹证,痿证
69. 六脉大而无力,气血皆损,用神效黄芪汤。
70. 余诊之,六脉有力,饮食若常,此实热内蒸,心阳独亢,证名脉痿。用承气汤,下六七行,左足便能伸缩。再用大承气,又下十余行,手中可以持物。更用黄连、黄芩各一斤,酒蒸大黄八两,蜜丸,日服四钱,以人参汤送。一月之内,去积滞不可胜数,四肢皆能展舒。
71. 诊其脉大而无力,此营卫交虚。以十全大补加秦艽、熟附各一钱,朝服之;夕用八味丸加减,温酒送七钱,凡三月而机关利。
不能食:
72. 余先简其方案,次诊其六脉,喟然叹曰:脉大而软,两尺如丝,明是火衰不能生土,反以伐气寒凉投之,何异于人既入井,而又下石乎?遂以六君子汤加益智、干姜、肉桂各一钱,十剂而少苏。然食甚少也,余劝以加附子一钱,兼用八味丸调补,凡百余日而复其居处之常。
73. 余诊之,谓其兄季涵曰:脉无停滞之象,按之软且涩,是脾土大虚之证也,法当以参术理之。
呕吐哕:
74. 余诊之曰:气口大而软,此谷气少而药气多也,且多犯辛剂,可以治表实,不可以治中虚;可以理气壅,不可以理气弱。投以熟半夏五钱、人参三钱、陈仓米一两、白蜜五匙,甘澜水煎服,二剂减,十剂安。
75. 余曰:两尺按之有神,胃气缕缕不绝,只因中气本弱,复为寒冷所伤耳。遂用红豆丸连进三服,至明日便能食粥,兼与理中汤加丁香、沉香。旬日之间,饮食如常。
补充:
76. 召余诊之,六脉冲和,独中州涩而无力,是土虚不能制水,湿气注于下焦。以补中益气汤加苍术,旬日即愈。
77. 余诊其肝脉沉而坚,此怒火久伏,木郁宜达也。以柴胡五钱,白芍、丹皮、栀子各二钱,甘草、桂枝各五分。日哺方进剂,未抵蓦而熟寐。
78. 日伐其气,开攻其痰,已濒于危矣。比余诊之。六脉洪盛,按之搏指,此至虚有盛候。以形色验之,灼然也。法当从证不从脉,补中为主,方可回生。
79. 纵饮无度,兼嗜瓜果,忽患泄泻。自中夜至黎明,洞下二十余次。先与分利,不应;继与燥剂,转见沉剧。余以其六脉俱浮,因思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非大汗之不能解也。麻黄、升麻、干葛、甘草、生姜煎服。服之,泄泻顿止。
80. 众议承气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今方仲冬,宜与桂枝汤。
81. 医者为外感风寒而内挟饮食也。余独以为不然。举之无浮盛之象,按之无坚搏之形,安在其内伤外感乎?不过郁伤中气耳。以补中益气加木香、白叩,十剂而复其居处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