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看透问题本质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美)德内拉 梅多斯 著,邱昭良 译
一、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人们倾向于理性地从自己短期的最大利益出发,但每个人的行为汇集起来,却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所说的“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意味着,人们会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制定理性的决策,但是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对于系统中相隔较远或不熟悉的部分,由此导致他们的决策往往并非整体最优。
各个时代都有在生态位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比如大型机时代的IBM,PC时代的英特尔+微软;移动时代的iOS与安卓。
这些赫赫有名的企业,曾经在一个转折点上神乎其神地崛起 ,却在下一个转折点上,露出惊人的短视。
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说:“全世界只需要5台电脑就足够了。”
诺基亚CEO康培凯说:“苹果不会对诺基亚造成任何影响,因为诺基亚专注做手机很多年了,有满足任何价位和需求的产品线,而苹果仅仅只有一款产品。”
微软CEO鲍尔默也认为:“iPhone是世界上最贵的手机,对企业用户没有什么吸引力,因为它并没有物理键盘。”
英特尔更是以手机芯片价格低、没利润而拒绝给苹果提供芯片。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从自己掌握的所有信息出发,却得不出对于企业的最优解,这就是有限理性的困境。
转型期,尤其是结构性的转型期,更需要系统思维,看到事件背后,那个藏在水面下的结构是什么。
二、结构是行为的根源
三、如何培养系统思维?
我们最大的困惑,往往来自对系统结构的认识,系统倒是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作家切斯特顿认为:
在这个世界中,真正的难题不是判断世界本身是理性还是非理性。
最常困扰我们的往往是,世界是基本理性的,但并非完全理性。生活是理性的,但如果完全按照逻辑来推论,却可能到处是陷阱。
它看起来有一定量化关系,却不可能完全精确地用数学公式来度量;它看起来有一定规律,却又随时充满了惊喜。
那么,如何认识这个系统?
1.关注过去
想要认识系统,首先要观察它是如何运作的。
比如,企业就是一个系统,想要知道企业如何运作,就要研究它的历史,询问那些曾长期关注它的人们的意见,让他们告诉你曾经发生过什么。
阿里巴巴为什么乱而不倒?
看看过去,阿里巴巴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确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
2004年,阿里巴巴将“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公司”定为愿景,并正式形成了“六脉神剑”的价值观和文化: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际,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六脉神剑”到“新六脉神剑”,是因为使命、愿景、价值观就是阿里巴巴的DNA。
它的表述,代表着它的自我认知,随着它自我认知的发展,一个企业的来龙去脉,也逐渐清晰起来。
如果可能的话,去寻找或者制作一张图表,显示系统实际数据的时间变化态势——人们的记忆不是一直很可靠的,尤其是对于相对久远的事件。
2.关注过程
系统的成型往往代表着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对于变革时期的企业来说,尤其需要关注从战略到落地的全过程,尤其是这个过程需要花费的时间。
比如腾讯高级顾问杨国安认为:
在数字化转型中,高管要弄清楚3件事。
why,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和你未来的整体发展蓝图有什么关系。
what,按照你的战略蓝图,接下来的切入点是哪里,阶段性重点是什么?
how,如何确保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团队成员如何升级配合?
这就是在做系统分析。
但做好分析之后,还要认识到,要实现一个系统的目标,需要面对系统各部分改变的过程。
系统的每个部分在开始行动之后,相互之间会有一个时间的延迟。
比如,工业化的进展速度不能超过工厂和机器设备建设的速度,也不能超过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速度。
5g的应用生态,要等到5g基站铺设完毕,才能逐渐发育。
森林不可能一夜之间长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对系统做分析时,尤其需要关注时间的维度,关注它过去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也要关注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自己的成长时间。
如果你对既有各部分的变化速度有正确的认知,就不会“拔苗助长”,期待事物变化的速度超出其特定规律;也不会过早地放弃,因为你知道一项措施要想见到成效,也需要时间。
此外,关注过程,才能更好地把握系统动量所展现的机会,“顺势而为”,
捷克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曾说过:
我意识到,当我们试着创造一个新事物时,我们必须学会等待。
我们必须充满耐心地播种,精心浇灌土地,让种子自己发芽、生长,它需要时间。
你不可能愚弄植物,你更不可能愚弄历史。无论是植物的成长、森林的荫蔽,还是民主的发展,都需要时间。
同样,你投入邮箱里的信到达目的地,需要时间;顾客注意到价格的变化,并据此调整他们的购买行为,需要时间;建造一座核电站,需要时间;机器的磨损,需要时间;新技术的普及,也需要时间。
我们经常对事物发展需要多少时间感到出乎意料。
3.关注反馈
在过程中,正是因为信息和反馈不足,才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
信息流的缺失是系统功能不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西蒙认为:我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尽力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但是却只能基于自己所知道的信息进行思考。
我们也极少看到自己面前存在的所有可能性,也通常不会预见到自己的行动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选择性地忽略这种影响。
因此,我们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视野范围内,从当前几种很明显的选择中进行抉择,并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考虑整体的长期最优方案。
只有在被迫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改变自己的行动。
很明显,如果决策者缺少信息,他们就无法做出应对;而如果信息不正确,反应也不可能正确;如果信息是滞后的,更不可能及时做出反应。
系统中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信息的偏差、延迟或缺失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就是权力。
其实,在设计系统时,除了搜集做决策的信息,也需要考虑行动后的反馈信息。
决策及其结果之间建立起反馈回路,让决策者直接、快速、强制性地看到其行为的后果。
比如,对于一些有污染的公司来说,如果将取水管放到同一条河的下游,让它们马上能够了解到自己排放出去的污水的情况;
对于任何一个打算投资建设核电厂的部门或企业来说,都得在自家的草坪上堆放核电厂排放的废物;
每一位鼓吹宣战的政客都得自己上前线……
通过反馈信息,让作出决策的人,直面决策的过程与结果,不仅可以不断修正系统结构,而且可以维护真正的社会价值观。
4.关“善”的标准
其实,我们面临的一个更加危险的问题是:工业文明可能正在慢慢侵蚀着人们的美德。大家对很多失德行为表现得习以为常。
一些不良行为被揭发出来,通过媒体的宣传被放大,但有些人觉得不值得大惊小怪,毕竟,我们都是凡人。
只是这样,人们的期望会被降低。期望的行为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继而,被确认并逐渐灌输为理想的行为就更少。
其实,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降低“善”的标准。
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原因、过程和结果,但所有分析本身,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分析背后,是价值观,是“善”的理念在支撑。
如果过程本身压过了目的,过程就失去了意义。
这大概也是系统思维作为一种思考,揭示的最底层的意义。
四、结语
所有系统都是通过结构来影响人的行为,所有结构都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外化,所有思维方式背后,都是价值观在支撑。
尽管在外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信息、合作、行动上的难题,但是,过程永远都不能取代目标,对于系统来说,不能降低“善”的标准。
如果系统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事件,解决问题,那么它的根源就在于,系统是一个整体,它站在古往今来的角度,从人类精神的视角,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以及必须做什么。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