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才能跳出「桑弘羊陷阱」?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陈无术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60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公元前81年三月的一天,虽然已是春日,可在大汉未央宫朝堂之上,大汉的首席财政大臣桑弘羊却感受到了儒生们对他吹来的阵阵寒流。
“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桑弘羊听罢默然不对。
儒生的大意是,政府专营的铁器制造,绝大多数都是大型器具,而不考虑民众的需求,不够小巧锋利。民众拿着政府专营的铁器耕田,花更多的力气,却得到更少的收成。
|刘家湾村东台汉墓出土长12.8厘米刃宽10厘米方形銎 图源于网络
儒生们所提出的,正是桑弘羊采取铁器制造事业由政府专营垄断政策的结果。为什么凡事一旦由政府专营,就好不了了,就不顾市场需求,不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了,这一点桑弘羊答不上来。
但是桑弘羊并不着急,因为他根本不在意儒生们提出的问题,政府专营铁器农民是否好用,垄断政策是否利民,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他要考虑的是更大的事情。
|《盐铁论》书影 图源于网络
桑弘羊对儒生们抛出了三个大问题:国家运转需要的财政开支,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如果不执行政府专营制度,请问钱从哪里来?一旦遇到战争、灾荒等急需用钱,国库却空空如也,怎么办?如果中央不把重要财源掌控在手中,形成压倒性的力量,一旦地方势力膨胀起兵造反,怎么办?
后人将这三大问题称为“桑弘羊之问”,历朝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讨论。汉代的儒生们没能回答这个问题,后人也不能。
但是仔细思考桑弘羊的问题,其中并不单纯,儒生们之所以回答不出来,主要还是桑弘羊在问题中埋藏了一些陷阱。
辩论技巧
对于儒生们提出桑弘羊的政府专营政策害民的问题,桑弘羊是无法辩驳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桑弘羊随即引入了一种常用的辩论技巧:引入第三方,这个引入的第三方足够强大到对方不敢得罪,并且在争辩后能控制对方利益的人。
桑弘羊引入的第三方是朝廷、皇帝,大体意思就是朝廷要用钱怎么办呢?朝廷没钱如何压制反朝廷的人呢?
儒生和桑弘羊的辩论,本质上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任何事情,一旦扯到朝廷、皇帝,就无解了。
|《大明王朝1566》截图 图源于网络
在著名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中(关于这部剧的评价,参见《为何《大明王朝1566》是中国最好的国产历史剧?| 循迹晓讲》),震惊朝廷的杭州丝绸大案,从表面上的浙江官员贪污丝绸贸易款项,最后查到朝廷头上,被贪污挪用的款项其实大头都被皇帝本人挪用,这个案子就查不下去了。
其实这与桑弘羊与儒生的辩论是同理的。
无论儒生如何诉说民间疾苦,只要一提到朝廷,民间就退居次要了,永远要先解决朝廷的问题,要先满足皇帝的需求。
但是,朝廷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皇帝为什么要有这些需求呢?桑弘羊说的话就像是挖了一个陷阱,不管是儒生还是朝廷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桑弘羊后人想象图 图源于网络
如果桑弘羊所说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那就只能证明,帝国制度是一种存在巨大缺陷的制度,永远有人希望夺取最高权力,取皇帝之位而代之。
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发生,皇帝就必须做三件事来维持权力:
一是控制更多的经济,以绝对财力抑制反叛的野心;
二是剥夺可能反叛者的财力和影响力,如皇帝家族内部成员的管理,对拥有巨大势力的豪强;
三是展示帝国的实力,如发动战争开疆拓土或者建设伟大工程来表明最高统治者之所以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合理性。
以上种种都离不开经济实力的保障,正所谓以财力作为盾牌来维护住帝国制度,并掩盖其缺陷。
国家财政
汉初七十几年间,汉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汉武帝即位以后,开始大兴土木,到处用兵,短短十几年间竟然把几十年的积累给耗光了。就这样,还不够继续支持武帝的梦想,不得不另辟财源。
汉武帝推行算缗令、告缗令,向商人强行征收财产税,而且鼓励民间互相告发,防止有人隐匿财产。
|算缗和告缗直接催生出一大批酷吏,影视剧中张汤的形象 图源于网络
同时,把关东的豪族大地主,强行迁移到长安附近,迁移的过程中,原来的关东大地主变成了关中的小地主,朝廷把他们就进看管,他们原本所有的土地财产也就顺势收归国有了。再把国有的田地租借给农民耕种,定期缴纳租金。
算缗、告缗政策推行后,天下大地主悉数破产,就连中产之家也不能幸免,租种国有土地的农民也不堪沉重的负担,国家向他们征收地租,负担远重于为豪族地主耕种。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悠悠两汉-西汉》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在桑弘羊的策划下,汉武帝推行了盐铁和白酒的专营政策。先推行所有自然资源一律国有,山泽矿产不准诸侯王、地方政府和私人开采。再由政府垄断盐业和铁业,把百姓生存所必需的盐和铁收归国营,朝廷就可以从中获取稳定而高额的垄断利益。
|汉代井盐制作画像砖 图源于网络
专营政策不仅造成产业垄断,价格上涨,大量的财富涌入国库。同时专营政策也带来了经营效率低下,贪腐严重的不良后果,不仅肥了国库,更肥了负责专营的官员。
垄断了盐业和铁业之后,桑弘羊似乎还想垄断更多的商业部门,他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均输官,以低价收购当地物产,运往其他高价地区销售,物产流通也被官营事业所垄断了。
此举的后果就是原本吃市场这碗饭的民间商人无钱可赚,但均输却又导致物价腾贵、物资紧缺,除了朝廷和均输官员本人,全社会无人从中得利。
商业全部收上来,还有金融。朝廷禁止民间私自铸币,收回了货币发行权。但朝廷铸币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劣币取代良币,甚至搞通货膨胀,收取铸币税。
以上种种政策,直接导致了汉武帝后期,百姓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为何花钱
汉武帝北击匈奴的连年战争,是否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必要呢?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匈奴十余年无南下之力。这一年,汉武帝38岁。以后,直到70岁去世,他从未停止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
但这些战争的结果,汉军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而归。
如果是共赴国难,以举国之力支持国家抵御外敌固然无可厚非。但公元前119年之后的汉王朝显然不是这样,它更像是一部将全体国民、整个国家强行捆绑,却毫无制动机制的战车。
| 图源于网络
在中原政权的君主心目中,每个人都必须是他的子民,都必须以他规定的姿势接受他的统治,否则就被视为是对统治地位的威胁。
拉铁摩尔认为,中原文明的发展趋势,让游牧民族不能以令他们满意的立场来加入中原文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姿势呢?
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君主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帝国这架机器的零件,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民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人民的所有经济生活活动都代表他们君主,也就是代表他们所从属的政权。任何想要加入中原文明的民族都必须接受这样的体系。
北方游牧民族则不然。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地吃完草,便迁徙到他处,没有发展出完善的国家政权体系,而是有各个相对独立的首领们组成部落联盟。联盟中最为强悍的首领就有较大的动员力。但草原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的大量物资,需要通过掠夺来获取。
但由于部落联盟的松散特性,各部落各自为战,对中原汉地零星的骚扰。但中原政权不了解草原部族的生存方式,把零星骚扰都看作是国家行为,看成是对中原君主的反叛。
|汉代步骑兵俑 图源于网络
汉帝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看似拥有了足够开动战争机器的实力。而在汉武帝的眼中,绝对不能允许在帝国的北方出现一个反叛他的政权。
于是,战争发生了。
为了应对战争,汉武帝任用桑弘羊,大刀阔斧的改革帝国经济结构,从民间疯狂敛财。
但是从结果来看,汉武帝并没有能够真正消灭匈奴,汉匈之间的胜负也是跟客观自然条件有关。
前期的战争,更多是围绕着中原汉地最北端与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带进行。此处水草丰美,宜耕宜牧,汉军占据了这些地区之后就进行移民开垦,改草为田,掌握了牢固的根据地。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图源于网络
此后匈奴与汉军的遭遇战,经常是匈奴集结大军意图夺回失地。
但再向北,天气十分寒冷,就不适宜农耕了。当汉人占据了河套等地后,不能继续向北扩张农耕区。而匈奴由于人口损失较大,也无力再集结力量南下夺地,汉军就只能苦苦寻找匈奴主力,陷入茫茫大漠四处挨打的境地。
汉武帝的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不会也根本不能够建立持久和平,从民间攫取的财富就这样白白浪费,最终把西汉帝国拖垮了。
本质问题
武帝后期,民众生活凋敝是不争的事实,连皇帝自己都意识到,这样下去绝不是长久之计。
一方面,汉武帝罢却了初期开疆拓土的扩张性政策,但另一方面,对社会的搜刮却一点也没有减少。终汉武帝之世,桑弘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直是朝廷首席财政大臣,他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汉昭帝时期。
|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6月5日)图源于网络
汉昭帝施行了与汉武帝截然相反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汉初的与民休息状态。
但时殊势异,汉昭帝的政策转变与汉初真正的黄老学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汉昭帝虽然花钱少,但敛财却一点儿也不亚于汉武帝。
汉昭帝继续任用桑弘羊理财,继续推行汉武帝末期的政策,朝廷财源滚滚,百姓民生凋敝。后来的汉宣帝之所以能实现所谓“中兴”,离不开汉昭帝时期桑弘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国家多年的积累,被一代皇帝在很短时间内挥霍殆尽的情况。
汉武帝是一例,北魏孝文帝是一例,隋炀帝是一例,唐玄宗是一例,宋徽宗是一例,清乾隆帝是一例。
|宋徽宗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图源于网络
为什么农业国家如此脆弱,几代之积,比不上一代之发呢?
在农耕时代,社会发展缓慢,生产效率长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维持,因而国家对财富的积累也是十分缓慢的。这种缓慢的社会财富积累,远远比不上统治者个人贪欲的增长速度,为了满足统治者个人的贪欲,使用权谋从他人手中夺取财富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桑弘羊陷阱的本质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尽管古代国家开疆拓土在客观上起到了保卫人民安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现代国家提供的安全方面的公共服务,但开疆拓土的君主本人并非以保卫人民安全为目的。
|汉未央宫复原图 图源于网络
建设宏伟工程,也可以从类似的角度评价,客观上也许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物资运输,有利于发展经济,但君主建设工程的目的主要是为君主发动战争或者统治阶级享乐而服务。
这些都不应包含在一个正常国家应当花钱为人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之内。但君主对其却又异常重视,一再耗费巨资。
为了满足君主的贪欲,只能在利益分配上做文章,与民争利,收割百姓,在经济没有实现真正发展,国家财富总量没有真正增加的情况下,让君主多收钱,从而陷入了桑弘羊陷阱。
历史轮回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说过,“这个帝国的运转,从来不是依靠法律权威和数字管理,而是从上至下的道德感召力。中国历代的皇帝,从来没有藏富于民,而是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间、做大中央政权。民间经济的凋敝,让中国始终无法摆脱农业国的身份。反过来,这种人身控制,也让中央集权越发稳固。”
在汉代的盐铁大辩论结束一千年后,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皇权,极力削弱地方和民间。他的取法对象又是桑弘羊。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源于网络
宋朝大量实行专卖制度,不仅盐铁专卖,连日用品、食品,只要市面上能见到的商品,全部都设立了专卖官署。宋朝对商人征收很重的行商税,只要有商品运进城市,就必须交税。
尽管如此,宋朝的财政收入依然满足不了的养官、养兵的巨大开支。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干预政策,把桑弘羊主义发挥到极致。
不仅如此,王安石为了推行政策,叠床架屋设立很多机构,这些机构的执行人又成了新的利益集团。
以青苗法为例,国家设立官署,负责在青黄不接的时节贷款给百姓,待百姓丰收之后再归还本息。国家变成了高利贷者,具体负责的官员借机大搞腐败,强制农民借贷。最后国库都还没有开始赚钱,负责青苗法的官员却先富了起来。
晚清的洋务时期,朝廷鼓励“兴办实业”,但不允许民间独立经营,于是出现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企业。
|轮船招商局 图源于网络
其中,只有轮船招商局等少数几个官督商办的企业盈利。其实,洋务运动所宣称的“自强”、“求富”,指的是朝廷的军事力量变强,朝廷的财政变富,而不是真正的强国富民,因而这又是一次桑弘羊式的施政:即满清朝廷以“洋务运动”为基,待孕育出绝对优势力量后,对内消灭农民起义、对外战胜西方列强。
两次提名诺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如此评价洋务运动:模仿西方技术,建立先进企业,这种模式的确曾让中国成为亚洲强国。但是,在不改革制度的前提下,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只会助长政府的机会主义;政府和官办企业利用特权,与民争利,损害社会利益。最后,非但私人企业无法发展、政府和官办企业贪污腐败横行,国家的整体活力也必然被蚕食。在这种制度下,官办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
如何摆脱?
其实桑弘羊也不一定明白,为什么打击硕鼠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硕鼠,为什么朝廷分配资源的政策最终都变成了抢劫,为什么强国和富民不可兼得。
从公元前81年二月开始,到公元前81年七月结束,长达五个月的朝廷辩论结束之后,桑弘羊作为改革家的生命就提前结束了。过了一年,他受一场未遂政变的牵连,惨遭灭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桑弘羊像 图源于网络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终究要摆脱这个与民争利的轮回,走出桑弘羊陷阱。桑弘羊之问的着眼点就在于,如何才能让君主获得足够的财富,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可见,保障君主的安全是古代中原帝国一切事务的核心。
要保障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归根结底是防止反叛,而防止反叛,就要扩大统治基础,让尽可能多的人支持君主的统治。
对于可能与本国对抗的外族政权,就要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的政权结构、风土民情,掌握他们的需求和诉求,与其开展对话,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以和平的方式,开展贸易互通有无,实现和平。
|澶渊之盟 图源于网络
在这一点上,宋辽“澶渊之盟”、宋金“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就是历史上的典范。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边远部族,唐代以后经常实行的羁糜政策,即朝廷向他们封官,准其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自治,也是良好的方案。
再例如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对于自愿加入罗马的民族,给予罗马公民权,平等参与罗马政治。对于离罗马较远的行省地区人民,实行行省人民交税、罗马负责派兵保卫安全的政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抵御了来自日耳曼人的侵扰,罗马全境物阜民丰。
|罗马元老院 图源于网络
罗马也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建设,虽然也有罗马皇帝好大喜功、标榜政绩以彰显统治合法性的成分,但绝大多数工程都是公共工程,其功能就是服务公众,是古代世界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典范。
在这一点上,西方政治文明远比东方高明得多。
对于朝廷的开销,尽量在法定的税收范围内予以解决。如汉初规定的“三十税一”,清康熙时期的“永不加赋”,都是一种税收法定的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君主和统治集团的贪欲。
如果朝廷的开销实在巨大,需要临时性增加收入,朝廷也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手段,如发行国债、卖官鬻爵等,尽量不要直接干扰民间经济的运行。还可以不断改革税制,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开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方面的税制改革。
总之,即使在古代社会的条件下,依然有很多比桑弘羊更高明的办法来保证朝廷的财政收入。
国之大事,在钱与权。国家获取财政收入本身并无可厚非,但财政收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桑弘羊之问的陷阱,正是在于桑弘羊以君主不正当的财富需求为宗旨,想方设法从民间获利,导致国库丰盈,却民不聊生。
要摆脱桑弘羊之问的陷阱,归根结底还是要摆脱君主不正当的财富需求,让国家的财政支出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并非只有现代国家才能做到的事,即使在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文明,都曾经达到或者接近这一境界。
至于为了满足君主个人的贪欲,竭泽而渔,与民争利的事情,也并非只有古代才会发生。
任何国家只要偏离了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给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根本宗旨,都有可能陷入桑弘羊陷阱,不能自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