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释义:第一章 大学之道

《大学》释义:第一章 大学之道

弯直男 2018-11-22

                                
(2017-03-25 17:32:42)

《大学》简介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是战国至秦、汉期间的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这些文章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其中大部分篇章可能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作品。
传统说法认为,《礼记》的编纂(zuǎn)者是西汉儒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做《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而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做《小戴礼记》,即是通常所说的《礼记》。
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使《小戴礼记》影响渐大,并由“记”升级为“经”。到了唐代,《小戴礼记》被列为“九经”之一;再到宋代,更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
《礼记·大学》在唐代以前,并不为人所重视。到了唐代,佛教兴盛、儒学日衰;为扭转颓势,韩愈等儒学家引用《礼记·大学》中的文字阐发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试图以此与佛学相抗。此时,《礼记·大学》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宋代以前,《大学》并无单行;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宋仁宗以《大学》赐给进士王拱宸等,这可能是《大学》单行的开始。此后程颢、程颐兄弟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作了《大学》改本,编定了《大学》的章次,并把《大学》一书抬到了极高的地位:“《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至南宋淳熙年间,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又进一步发扬了二程的思想,对《大学》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和编订:他把全文分为“经一章”和“传十章”,其中“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他还认为“格物致知”一章已缺失,于是自己变作了《补传》。经过这些改动,朱熹整理本的《大学》 和《礼记·大学》就有了很大不同,于是后人就将前者称为“致本大学”,而后者称为“古本大学”。经过朱熹的整理,“致本大学”渗入了更多的理学色彩,突出了对心性的重视,有了更多的哲学意味。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朱熹所著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从此以后,直到废除科举,朱熹所注解的《大学》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熟读成诵的经典。
《大学》的作者是谁?《礼记》并没有说明。宋代的朱熹认为:《大学》的“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意即经文部分是曾子所述的孔子之言,而传文部分是曾子门人所记录的曾子思想。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他和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第一章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自己的光明德性得以显现,在于使民众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善的至高境界。
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使……明显。明德,就是光明的德性,即美德。
亲民:亲当作新,动词,使……新;新民,即使民新,也就是让民众弃旧向新的意思。
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止,达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至,极,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了所应达到的境界而后就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就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就能性情安稳,性情安稳就能认真思考,认真思考就能有所收获。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知道了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本来道理了。
①止:达到的境界,即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②定:志向坚定。③静:心不妄动。④安:性情安稳。⑤虑:认真思考。⑥得:思想上有所收获。
本末:根本和枝末。本,树的根本;末,末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光明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行;想要修养好自身的品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齐,使……整齐。
修其身:修养好自身的品行。正其心:祛除杂念、端正自己的心思。
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诚,使……真诚。
致其知:求得某一方面的知识。致,达到,求得;知,知识。
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而无所不至;亦即穷尽事物的道理。格,至,到;物,即事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穷尽了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念真诚了,才能使心思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修养好自身的品行;自身修养好了,才能治理好家庭;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一切都要把修养自身的品行作为根本。一个人如果他的自身修养这个根本坏了,却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本末倒置,就如我所厚待的人却轻薄待我、我所轻薄的人反而厚待于我,这样的道理是从来没有的。
庶人:平民百姓。壹是:全都是;壹,即一切、一律。
本:根本,指修身。乱:紊乱,坏乱。否:不可能。
所厚者薄:我所厚待的人却轻薄待我。所薄者厚:我所轻薄的人反而厚待于我。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0)

相关推荐

  • 《大学》注释(二)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达到并安住的境界,则志意坚定:志意坚定,然后才能虚静恬淡,不为外物所扰:虚 ...

  • 《大学》第一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

  • 《大学》研读(第2 讲:解读《大学》第一章)

    大学研读(第2讲) 教学内容:解读<大学>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 ...

  • 读经典|《大学》第一章

    读经典|<大学>第一章 人生五味 发布时间: 2021.06-0709:02<人生五味>官方帐号 「来源: |心里的乌托邦 ID:Benign1006」 读经典,使心安(第80 ...

  • 爱的大学(第一章)

    第一章 两年之后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虽然刚刚是初夏时节,天气却格外的炎热,以至在这个海洋一样巨大的城市里,我们很难看到人们活动的影子,那些高高低低,像棺材一样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沉没在洋底的怪兽 ...

  • 第一章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

  • 新编《大学》第一章  山林子 自然道德智慧教育 慧商

    新编<大学> (自然道德慧智教育诗) 第一章 大学之道兮 明道懂理智己 立德树人兮 格物智知意诚 大学之本兮 定位修养正行 立德树人兮 正心修身家融 大学之宗兮 悟真向善求美 立德树人兮 ...

  • 《道德经》再释义 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但本文 ...

  • 《道德经》再释义 第一章:“众妙之门”延展解读

    本篇是<道德经>的开场首章."道"究竟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弄懂,所以,有必要再延展解读一章.在悟解道德理论的时候我们先讲讲"壹"的理论.大家 ...

  • 人教版第一章有理数99道练习题,适合小学六年级升初一初使用

    本试题有如下特点: 1.本试题是我精心筛选的试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试题有电子版并附有答案,方便家长打印使用. 3.试题题型结构,紧扣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备注:适用于人教版.浙教版.北师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