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三』何去何从?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
且若亦知夫。那么你应该也知道啊,这五个字语词使用上很丰满,饱含感情。有一种深深地勉励,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拳拳之心。师生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超越一般的朋友,甚至也超越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是生命学问的传承,真可谓推心置腹。若是生命里遇到这样的人,请珍惜。
德之所荡。德被什么所牵引,激荡呢?德不内保,向波浪一样传播开去,这样就出了名。
知之所为出乎哉,智巧之显扬从何而起呢?智巧从何而生呢?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
这里谈到德与名,知与争。荡,荡漾,水波也。我们常言,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真正有德之人,是无名的。有名,就是德不保于内而外荡。名之原初因德而起,先有德而后有名,而出名了,名被显扬出来了,又会被名所累,人会不自觉地贪爱名声,也就消解了内德。
关于“名”,一为指代;一为名声、名气、名位。前者为概念、定义,是名实之名;后者是一个人的社会辨识度、影响力和号召力。文本中所谈之名为后者。
德不内保,是因为名气的牵引,为了名气,相互倾轧争斗,在争斗里,越来越有巧智。
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 非所以尽行也。
智巧往往在相互争斗中形成的,你今天赢了他人,明天就可能被他人所赢。所以你看,德和知,都会带来凶险啊!孔子这里让颜回反思,你到卫国去的目的,是不是自以为有德性了而去博取名声呢?你和人争斗,很可能丧身失命的啊!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且,加一把力,增加说服力之用意。
德厚,美德深厚。信矼,kòng,信实,信用笃实。未达人气,就是不容易被人所知。
名闻不争,就是不争名夺利。未达人心,就是不能深入了解人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从纷争中获得的智慧,这是很深的学问和境界,却非庄子所追求的。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
强,不自然,强行推行仁义礼乐之道。这种情况,就是在一种不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把自己袒露出来。袒露自己的美德,美好的愿景,把对方的丑恶映照出来,在孔子看来,这是任人宰割的菜鸟啊!所以在国君看来,你这不是羞辱我吗?国君必然视这样的人为“危言耸听”的灾人。
这是庄子在乱世不看好孔门之人,世殊时异,要变一变,所以庄子对孔门的批判,未尝不是一种珍视,一种爱护。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世道越来越乱,弘扬孔门之道,更危险了。庄子的内在精神转向很高明,逍遥游于六合之内外,齐同万物。庄子为读书人开拓了广大的江湖世界。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你不让我好受,那么我让你更难受。如果这个人还是手握重权的国君,像颜回这样的劝谏之人就可能有丧身失命的危险。这里的孔子可谓看透世情人心。
庄子实在是把人心想得太恶,也许庄子本人所处的环境实在是太残酷。庄子此人无奈亦能逍遥,可敬。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且,又是一个且字,更加一把力来说服颜回。如果这君主真的能亲近贤人远离小人,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啊!你以为自己不同于一般人,就把自己当做救世之人,去拯救这个国家?一步步让颜回认清自己,认清现实。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他没有召见你,你强行过去,名不正言不顺。开始就落了下风,国君必然会乘势打压你,灭你心气。心灵失守,必然目光闪烁,强装镇定,乃至于急于求成,乱了阵脚。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乱了阵脚后,往往变为意气之争,事情就变得更糟。
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有些事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路了,慎重啊!不听老人言,最终的结果那就是白白送死啊!
庄子假借孔子之口,展示其雄辩之能。示颜回以绝路。
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观孔子之心意,若是真有颜回此事,断不像庄子这样多言。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