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老北京的街道称谓

這裡要說的是老北京街道的稱謂,是叫“街”、“道”、“巷”、“胡同”?還是叫“路”?可不是研究街道的“名”。現在的城市基層行政區叫“街道”,這是延續了早先的“坊”,現在還“坊”、“街道”一块兒用的,就是南城的“白紙坊街道”了。

北京城裡的街道胡同上千條,何者爲街呢,自然是城裡的通衢大道了。首先就是直達城門的三横三緃的大街了,不管是通京城門還是皇城門的道路都謂之爲“街”,而不稱“路”呢?城中稱“街”者,必是兩側店鋪林立,鱗次櫛比,這就是“市”,有市纔成街,“城市”就是這麽來的。没有“市”的通道,再寬也衹能叫“路”,所以北京出了城的道路纔命名爲某路。清末以前,北京如彰义門街、安定門街等等,其实都指的是城門内大街,城門外一里地以內的房屋建築叫做關厢,過了關厢就是曠野荒郊了,所以稱“某門街”時,不會誤以爲是城外的哪裡。民國後,關厢有所擴大,也形成了街市,纔逐漸叫出了“某門內大街”或“某門外大街”。

三條東西向的大街完美詮釋了這個理念,那就是兩廣路段:由廣安門內大街出城是廣安門外大街,過了灣子路口往西就叫廣安路了;廣渠門內大街出城後是廣渠門外大街,過了雙井路口再往東就叫廣渠路了。長安街及延長綫路段:西長安街到西單後是復興門內大街,出復興門是復興門外大街,過木樨地再往西就是復興路了;東長安街到東單後往東接建國門內大街,出建國門即建國門外大街,到大北窯再往東就叫建國路了。朝阜路段:朝陽門內大街出朝陽門是朝陽門外大街,到呼家樓再往東就叫朝陽路了;阜成門內大街出阜成門是阜成門外大街,過甘家口再往西就是阜成路了。阜成門外有個地名叫“阜外西口”,公交車有這一站。可阜外還分東口、西口嗎?您別誤會,這本是阜成門外關厢西口,給簡稱成了“阜外西口”。阜外、朝外關厢發展較早,延伸較遠。阜外關厢向西延伸達兩里多,在西口還曾立有栅欄門(大概就是後來的“天意小商品市場”那兒),這樣就留下了“阜外西口”的地名。

北京中軸綫上有一條街,從前清到民國,到共和國,叫法不太一樣。從前清地安門內外就叫地安門內、外大街。可前清到民國地安門外大街就到後門橋(萬寧橋),萬寧橋到鼓樓叫鼓樓前大街,解放後纔取締了鼓樓前大街,並入了地安門外大街。鼓樓西和鼓楼東各叫鼓樓西大街和鼓樓東大街。鼓樓西迤北爲舊鼓樓大街,這可是地道的元大都遺蹟了,可着全北京城再找不出如此元大都的街名痕蹟了。

有一條街道較特殊,到現在也不分内外,這就是前門大街。本來按其它城門的成例,該叫正陽門外大街(前門外大街)。可門內明朝就有了棋盤街,又處於大明門(大清門)外的天街御道上,誰也不敢把這兒叫“前門大街”,所以“前門大街”就挪到正陽門外了。就一直延續到現在,還是叫前門大街,没有内外。

北京城内不在城門主幹道上的一些街道也是以“街”命名,像王府井大街、定阜大街、護國寺街、果子市大街、馬市大街、豬市大街、米市大街、東直門內小街、朝陽門內小街、西直門內小街、錦什坊街、舊刑部街、臥佛寺街、報子街、順城街、太仆寺街、石驸馬大街(新文化街)、國會街(宣武門西順城街)等等。南城的有花市大街、興隆街、半壁街、法華寺街、幸福大街、白橋大街、夕照寺街、煤市街、騾馬市大街、牛街、南横街、枣林街、粉房琉璃街、觀音寺街、樱桃斜街、李鐵拐斜街等等。還有緃貫内外城的南、北新華街。這些街道都是街市繁華,賣買興隆,彰顯着城市的風貌。

民國以後有些新開闢的,或重命名的道路,受南方影響不叫街而叫路了。像城南新世界周邊的街區,如虎坊路、萬明路、香廠路、永安路等。還有以抗戰民族英雄命名的街道,如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張自忠路等。

街是街,路是路,其實概念是不同的,有市纔爲街,無市則爲路。但現在概念漸趨模糊,各路人馬湧入北京,簡化概念看來衹能是大勢所趨了。不過在這一點上,英語和漢語是一致的,英語 Street 即爲漢語“街”之意,意思是“市鎮內两旁是房屋和其它建築而鋪好的道路”。而英語 Road 確是漢語“路”之解,意思是“連接兩個距離較遠市鎮之間的道路(公路)”。大概就這個意思吧。

最後說說北京城裡的巷,眾所周知北京的小巷被稱爲胡同,可也有叫“巷”的胡同。大者如交民巷,中者陝西巷,小者石虎巷等等。交民巷明清本叫江米巷,是從南城三里河漕運進京的貢米入大都集散於此,南方人就把這一大都城內的長巷叫成了“江米巷”,也是京城內最長的胡同了。到了辛丑條約後纔正式叫了“交民巷”。陝西巷之名源自外省入京的歌舞伎(在八大胡同邊缘),地域劃分使然。石虎巷乃南城一小拐棒胡同,在原都土地廟西南,現在已隐入了宣武醫院擴展領土之內了。

還有就是北京現在的“條”,如東四十條(應加一逗号,東四,十條)、東四頭條至十二條、廊房頭條至三條、牛街頭條至六條、花市上頭條至下四條等等。其實意思就是這條街上的第幾條胡同,原來都有名子,這麽著就都規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