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岁寿星田龙玉:13个孩子均未活过18岁,长寿秘诀引热议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里,对福禄寿的追求一直延绵至今,长寿是每个人对生命的渴望。人的寿命是有期限的,一般情况下,100岁左右便是长寿了。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湖南省凤凰县官庄乡新民村,有一个地道的土家族女人田龙玉,从1893年一直活到2020年,享年127岁。一度被人们称为“老寿星”“百岁老人”和“活神仙”。
然而拥有健康长寿的田龙玉,并没有享受到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她年轻的时候生育过13个子女,没有一个可以活到成年,老伴在她80多岁的时候便去世了。
出生在光绪19年的田玉龙,是一名普通农户家的女儿,她年轻时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当时时值晚清,普通人家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能活下来的就是幸运。
由于衣食不足,再加上落后的医疗水平,她的13个孩子都没有能够活到成年。她和丈夫领养了一个女儿,后来也是这个养女为她养老送终。
田龙玉青年时期恰逢晚清时代,由于税收的加剧和各地的动乱,再加上那时的人们既不知道利用科学来节制生育,又不知道利用科学来增加生产,导致一日三餐都成问题。
生活质量的严重降低导致许多老百姓都像田龙玉他们家一样,无法养育孩子到成年。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很难想象田龙玉的孩子为何会相继离去。但是在那个时代,不能将孩子养育成年是很常见的一种苦难。
直到新中国成立,老百姓才真正地开始翻身做起了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地种,有自己的屋住。然而这个时候田龙玉已经50多岁了,过了生育的时期,她的13个孩子都已夭折,而她再也无法生育。
人的命运离不开民族的命运,离不开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
田玉龙一生命运多舛,青年时频频丧子,而到了80多岁的时候,老伴也离她而去了。这让田龙玉伤心不已,但是她在老伴离开之后,并没有想着去依靠别人,还是独自生活。直到113岁的时候才被养女接去,由晚辈照顾。
127岁老人的养生之道
田龙玉在2012年的时候荣获了中国10大寿星之一,当时她119岁。在125岁的时候成为三湘第一寿星。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百岁老人后,都纷纷来采访她向她寻求长寿的养生之道。
而老人的长寿秘诀也非常的简单,她平时很喜欢吃蔬菜和豆腐,吃肉的时候比较少,口味比较清淡。性格开朗,喜欢出去走走,并且喜欢跟其他人聊天。田龙玉所描述的无非是平平常常的生活,而她在日常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的。
在一个视频节目中,晚辈做了米粉吃。当时田龙玉老人已经120多岁了,下牙的几颗牙齿还在,可以自己咀嚼。她口味很清淡,只在米粉里放了点酱油,并没有放盐。她对采访的记者说,她吃盐多了总是容易拉肚子。
在夏天的时候,田龙玉老人很少吹空调,她手里不离一把蒲扇。她说这样的蒲扇摇了一辈子了,摇出来的风很柔,而且走到哪里摇到哪里,很方便。她不喜欢吹空调,也很少用电风扇。
田龙玉老人也非常的喜欢运动,并且在她的一生都是尽量自食其力,能依靠自己的时候尽量不去烦扰他人。她在80多岁的时候还去别人家里当保姆,平时也会山上山下的种些蔬菜瓜果,经常出去溜达和别人去聊天。
在中国道家的养生规则里,有一条便是“寡欲而知足”。田龙玉老人无非是这一项的实践者,寡欲少求而知足常乐,嚼得菜根香。
现在许多人六七十岁的时候,腿脚便不灵便了。经常会腿痛,有些人甚至要坐轮椅由别人照顾。生命在于运动。田龙玉老人一生都在辛勤的劳动,而劳动所打下的坚实的身体,是一生的财富。
中国人奉行着“病从口入”的原则。许多疾病都是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引起的。饮食清淡的田龙玉,吃着健康传统的食物。,平淡的生活里颐养天年。人在年龄大了之后不适合去吃许多补品,因为身体已经很难消化吸收许多高营养的食物了。
127岁老人积极的生命态度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田龙玉在青年时接连不断地丧失了13个孩子。这些孩子的离去,是一个接一个的沉重的打击。很少有人能承担此痛。就如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在儿子阿毛被狼衔去之后,一遍一遍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她自己的悲惨命运。
田龙玉所经历的悲伤未必会比祥林嫂少多少,她依旧能够用很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生命的苦痛,而不被打垮,依然平和如初的积极面对剩下的生命。
许多年龄稍长的人心态崩塌发生在退休之后,那时候之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潜意识里面有种“我是不是没用了”的自我怀疑的想法频频作祟。这个时候似乎什么毛病都一起全来了,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家庭里的,甚至是社会关系上的。
我们可以向田龙玉老人学习,找到新的生命支点,无论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中、或者是年轻时的梦想里、亦或是为社会,继续发光发热。
田龙玉在80岁的时候,甚至是在100多岁的时候,依旧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周围的人创造价值。她120多岁的时候,还经常跟周围的人说,“你们如果缺钱了跟我说,我这里又存了一点钱。”俗话说,“家有一老似有一宝”,而一百二十七岁的田龙玉,是这片大地珍贵的宝藏。
其实相比于她的养生之道,更值得探讨的是田龙玉老人对生命的积极态度。无论在遭受生命难以接受的悲痛或者是困苦的生活,甚至是不便的身体时,她所展现出的一贯平和的心态。